家蚕病害的流行与控制技术研讨会在浙江桐乡召开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8-30 11:01:00
由浙江省蚕桑学会主办,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桐乡市蚕桑学会、桐乡市丝绸公司和桐乡市蚕业公司等单位协办的浙江省科协省级学会重点学术活动“家蚕病害的流行与控制技术研讨会”,于2001年8月19日至8月20日在浙江省桐乡市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大会报告,陈端豪等五位同志分别作"家蚕病害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蚕病防范与药剂应用"、"消毒防僵熏烟剂-熏消净的药效试验"、"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率研究"和"利用家蚕作为生物工厂生产贵重的药物蛋白质"的报告。第二阶段为小组讨论,与会人员就会议主题、实际生产存在问题和今后学会工作结合蚕业发展等问题开展了讨论。
通过大会报告和小组讨论,会议达成以下几点共识:①通过本次会议省内教学科研人员之间、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之间、教学科研人员和生产管理技术人员之间得到了较好的交流,使大家对生理病理的学科发展前沿、发展方向和实际生产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会议对我省蚕业的发展中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②近年家蚕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在种类和程度上,在不同年份虽有变化和出现一些新的动向,但有害物中毒(氟化物中毒、农药中毒和工业三废等)、血液型脓病和微粒子病依然是主要的病害,家蚕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是制约我省蚕茧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家蚕病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推广有待于进一步提高。③家蚕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在为生产实际解决问题的同时,要进一步开展引导蚕业现代化(或产业化)的项目研究,不断提高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④在家蚕传染性蚕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蚕业消毒剂,以及其它蚕药的质量管理力度不够,在部分地区假冒伪劣蚕药(对防治蚕病无效或对人体有害等)坑害蚕农的情况较为严重。
会议代表根据目前我省蚕业生产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政府、教学、科研和生产管理部门参考。
一、 进一步加强家蚕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
家蚕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是防病技术产生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积极开展家蚕病原微生物的生态学分布和变异的研究、家蚕抗病抗逆的生理学机理研究,以及防病消毒理论等的研究将十分有利于指导防病理论和技术的完善和提高。此外,通过对家蚕各种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并加于充分利用将有效地推动蚕业的经济效益提升。
目前生产上生产上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有:
(1)随着少回育和抗氟性蚕品种等技术的推广,相应的防病技术研究不够和未得到改进,导致部分蚕区的某些传染性蚕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2)野外昆虫的大量存在,以及与家蚕病毒、真菌和微粒子虫等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依然是蚕茧生产和蚕种制造的重要威胁。
(3)桑叶叶面消毒技术中的有效性和副作用问题研究不够,其有效性的评价和技术标准的形成亟待研究。针对目前农村蚕室实际情况开发能有效杀灭病毒多角体而对蚕室损伤较轻的蚕室蚕具消毒剂。
(4)胚种传染率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形成的基础。
二、加强环境污染物的管理和控制
有害物(氟化物、农药和工业三废等)是目前我省养蚕业中由于病害而引起的蚕茧产量和质量下降的首要因素。该因素除造成极端危害(如1998年湖州石淙乡因工厂排放有害物而造成的5000张蚕种中毒等)外,造成家蚕微量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
近几年随着抗病育种的技术进步,许多现行蚕品种对氟化物等有害物的抵抗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需要养蚕防病技术的配套进行,这些措施的实行也增加了蚕农的负担,有些技术的执行与防治其它蚕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为防治氟化物而采取的升高叶位与防治血液型脓病之间的矛盾。家蚕有害物微量中毒的发生不但造成蚕茧产质量的下降,而且往往由于蚕体抗病性的下降引起传染性蚕病的爆发。环境污染物造成大面积养蚕病害发生的事件也容易引起蚕农与企业间冲突等社会问题。
因此,加强环境污染物的管理和控制不但是解决养蚕中毒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
三、加强蚕药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
蚕室蚕具消毒剂是蚕病防治的重要基础物资,其它蚕药在防治蚕病中也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但是目前蚕药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某一蚕区1999年和2000年两年对蚕药市场上的氯制剂和醛制剂的质量调查结果中,其合格率不到70%,情况较为严重。有些蚕药甚至没有标明有效成分,或未经科学实验证明而混充高技术产品坑害蚕农等现象时有发生,而蚕农或基层技术人员难于识别和管理,导致养蚕的防病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目前蚕药生产企业客观上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质量管理和控制。
因此,蚕药的质量监测,养蚕前(定期)公布各生产企业(包括外省企业)在市场上销售蚕药的质量状况,为蚕农的养蚕消毒工作提供参考和保障。同时,加快蚕药生产企业的科技进步将有效改善蚕药质量和提高蚕业消毒水平。
四、积极开展防病技术推广和普及的技术研究
养蚕业的生产形式在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几年蚕茧价格的波动幅度较大,蚕业科技推广队伍的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而蚕业科技推广的方法和形式的改进相对较为缓慢,导致养蚕防病的新技术和许多现成的养蚕防病技术得不到贯彻,养蚕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提高缓慢。另一方面,养蚕防病的科学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步,生物科技和信息科学正在突飞猛进。因此,充分发挥现代生命和信息科学研究成果的作用,利用农村信息化和数字浙江等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开发具有良好人机界面和交互性,便于基层农技人员和蚕农使用的蚕病防治专家系统和网上专家系统,将十分有利于蚕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水平提高,保证蚕茧生产的高产稳产,推动蚕业生产的科技进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鲁兴萌)(转自《蚕丝在线》)
本次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大会报告,陈端豪等五位同志分别作"家蚕病害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蚕病防范与药剂应用"、"消毒防僵熏烟剂-熏消净的药效试验"、"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率研究"和"利用家蚕作为生物工厂生产贵重的药物蛋白质"的报告。第二阶段为小组讨论,与会人员就会议主题、实际生产存在问题和今后学会工作结合蚕业发展等问题开展了讨论。
通过大会报告和小组讨论,会议达成以下几点共识:①通过本次会议省内教学科研人员之间、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之间、教学科研人员和生产管理技术人员之间得到了较好的交流,使大家对生理病理的学科发展前沿、发展方向和实际生产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会议对我省蚕业的发展中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②近年家蚕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在种类和程度上,在不同年份虽有变化和出现一些新的动向,但有害物中毒(氟化物中毒、农药中毒和工业三废等)、血液型脓病和微粒子病依然是主要的病害,家蚕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是制约我省蚕茧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家蚕病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推广有待于进一步提高。③家蚕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在为生产实际解决问题的同时,要进一步开展引导蚕业现代化(或产业化)的项目研究,不断提高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④在家蚕传染性蚕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蚕业消毒剂,以及其它蚕药的质量管理力度不够,在部分地区假冒伪劣蚕药(对防治蚕病无效或对人体有害等)坑害蚕农的情况较为严重。
会议代表根据目前我省蚕业生产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政府、教学、科研和生产管理部门参考。
一、 进一步加强家蚕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
家蚕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是防病技术产生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积极开展家蚕病原微生物的生态学分布和变异的研究、家蚕抗病抗逆的生理学机理研究,以及防病消毒理论等的研究将十分有利于指导防病理论和技术的完善和提高。此外,通过对家蚕各种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并加于充分利用将有效地推动蚕业的经济效益提升。
目前生产上生产上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有:
(1)随着少回育和抗氟性蚕品种等技术的推广,相应的防病技术研究不够和未得到改进,导致部分蚕区的某些传染性蚕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2)野外昆虫的大量存在,以及与家蚕病毒、真菌和微粒子虫等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依然是蚕茧生产和蚕种制造的重要威胁。
(3)桑叶叶面消毒技术中的有效性和副作用问题研究不够,其有效性的评价和技术标准的形成亟待研究。针对目前农村蚕室实际情况开发能有效杀灭病毒多角体而对蚕室损伤较轻的蚕室蚕具消毒剂。
(4)胚种传染率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形成的基础。
二、加强环境污染物的管理和控制
有害物(氟化物、农药和工业三废等)是目前我省养蚕业中由于病害而引起的蚕茧产量和质量下降的首要因素。该因素除造成极端危害(如1998年湖州石淙乡因工厂排放有害物而造成的5000张蚕种中毒等)外,造成家蚕微量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
近几年随着抗病育种的技术进步,许多现行蚕品种对氟化物等有害物的抵抗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需要养蚕防病技术的配套进行,这些措施的实行也增加了蚕农的负担,有些技术的执行与防治其它蚕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为防治氟化物而采取的升高叶位与防治血液型脓病之间的矛盾。家蚕有害物微量中毒的发生不但造成蚕茧产质量的下降,而且往往由于蚕体抗病性的下降引起传染性蚕病的爆发。环境污染物造成大面积养蚕病害发生的事件也容易引起蚕农与企业间冲突等社会问题。
因此,加强环境污染物的管理和控制不但是解决养蚕中毒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
三、加强蚕药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
蚕室蚕具消毒剂是蚕病防治的重要基础物资,其它蚕药在防治蚕病中也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但是目前蚕药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某一蚕区1999年和2000年两年对蚕药市场上的氯制剂和醛制剂的质量调查结果中,其合格率不到70%,情况较为严重。有些蚕药甚至没有标明有效成分,或未经科学实验证明而混充高技术产品坑害蚕农等现象时有发生,而蚕农或基层技术人员难于识别和管理,导致养蚕的防病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目前蚕药生产企业客观上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质量管理和控制。
因此,蚕药的质量监测,养蚕前(定期)公布各生产企业(包括外省企业)在市场上销售蚕药的质量状况,为蚕农的养蚕消毒工作提供参考和保障。同时,加快蚕药生产企业的科技进步将有效改善蚕药质量和提高蚕业消毒水平。
四、积极开展防病技术推广和普及的技术研究
养蚕业的生产形式在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几年蚕茧价格的波动幅度较大,蚕业科技推广队伍的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而蚕业科技推广的方法和形式的改进相对较为缓慢,导致养蚕防病的新技术和许多现成的养蚕防病技术得不到贯彻,养蚕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提高缓慢。另一方面,养蚕防病的科学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步,生物科技和信息科学正在突飞猛进。因此,充分发挥现代生命和信息科学研究成果的作用,利用农村信息化和数字浙江等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开发具有良好人机界面和交互性,便于基层农技人员和蚕农使用的蚕病防治专家系统和网上专家系统,将十分有利于蚕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水平提高,保证蚕茧生产的高产稳产,推动蚕业生产的科技进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鲁兴萌)(转自《蚕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