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茧丝绸行业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8-04 11:24:00
今年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运行基本平稳,春茧生产略有增长,丝绸工业经济效益稳中有升,出口金额与去年同期持平,但茧丝价格接近历史低位这一现象应引起关注。
在今年春茧收购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了信息引导,在全面分析国内外茧丝绸产业形势的基础上,预测今年蚕茧产量仍将呈增长趋势,而茧丝绸出口难有较大增长,国内茧丝价格将比上年有所下降,2002年中准级桑蚕鲜茧(干壳量9.2克,上车茧率100%)收购价将在650元/50公斤左右。随后,各省(区、市)均及时出台了指导性收购价。6月份全国大面积开秤收购后,各地的实际收购价均在指导价基础上有所下浮,新的蚕茧流通体制对加快建立以“公司+农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体制上保障了收购秩序的稳定。来自各省区的消息反映,虽然春茧价格有所降低,但与其他农产品相比,蚕茧的比价仍较高,大部分蚕农能接受今年收购价格的下跌。
据国家茧丝办汇总统计,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9个蚕茧主产区春季发种584万张,同比增长7%;但由于今年春季低温多雨,春茧产量为20万吨,仅增长了1.2%;蚕茧收购均价为580.7元/50公斤,同比下降29%;春茧的单产和质量有所下降,平均张种产量减少2公斤,下降5.6%,茧质普遍低于去年。从指导价及实际收购价来看,东部传统蚕茧产区因加工需求数量较大,蚕茧收购价较高,中西部蚕茧产区则相对要低一些。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5月份,全国丝绸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3.1亿元,同比增长10.2%,利润总额8.44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丝织品及印染增幅较大,丝织业实现利润5.5亿元,同比增长21%,印染业利润2.2亿元,增长62%。1-5月份,缫丝行业亏损1.1亿元,同比增长719%,企业亏损面达到49.4%。值得关注的是,国有丝绸工业由盈转亏,1-5月全行业亏损5200万元,同比增亏660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4亿元,同比增长47%,国有丝绸工业企业亏损面高达52.5%。
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1-5月份丝绸出口16.1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由于去年丝绸出口金额较大,前5个月能维持去年水平已属不易。1-5月,出口数量上升但单价下降,出口效益有所下降。出口桑蚕丝4345吨,z比增长19.6%;绸类10.4亿米,增长27.7%。由于出口单价降幅较大,桑蚕丝价格同比下降24.3%,绸类下降7.1%,制成品下降4%。
去年4月以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上的茧丝价格一路走低,在今年上半年更是加速下跌,干茧价格从去年4月的7万元/吨跌至目前的3.6万元/吨,跌幅达49%;厂丝价格由21.6万元/吨跌至13.2万元/吨,跌幅达39%。浙江省城调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浙江省蚕茧购进价格大幅下跌,5月份该省工业企业蚕茧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25.9%,比上月下降7.5%。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上半年行业运行基本平稳,但由于茧丝总量过剩,出口秩序混乱,自动缫比例上升降低了加工成本等原因,茧丝价格持续下跌,目前价格水平接近历史低位。
国家茧丝办魏波处长认为,茧丝价格下跌这一现象给行业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茧丝价格的下跌对于蚕农及准备新上桑园的地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信号:市场已在一定程度上供过于求。从最新的情况来看,江苏、浙江等主产区的夏茧发种量均有明显减少,浙江仅发放夏种11.7万张,同比减少40%。据茧丝办预测,今年全国夏秋茧产量将有所减少。此外,茧丝价格下跌后,后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有所增强,有利于扩大出口份额。但价格下跌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如果价格长期低迷必将影响到蚕农利益,甚至存在再次出现弃桑毁桑的可能性,不仅动摇到蚕桑生产这一行业的基础,还会对工业经济效益造成损害,缫丝行业在前5个月的全面亏损已说明了这一点。厂丝价格的持续下降也将致使绸类及制成品的价格不断下滑,丝织、印染、服装等后道加工业的效益水平下降,外商降低对出口产品价格的预期因而下单谨慎,导致丝绸出口受阻。
在今年春茧收购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了信息引导,在全面分析国内外茧丝绸产业形势的基础上,预测今年蚕茧产量仍将呈增长趋势,而茧丝绸出口难有较大增长,国内茧丝价格将比上年有所下降,2002年中准级桑蚕鲜茧(干壳量9.2克,上车茧率100%)收购价将在650元/50公斤左右。随后,各省(区、市)均及时出台了指导性收购价。6月份全国大面积开秤收购后,各地的实际收购价均在指导价基础上有所下浮,新的蚕茧流通体制对加快建立以“公司+农户”为基础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体制上保障了收购秩序的稳定。来自各省区的消息反映,虽然春茧价格有所降低,但与其他农产品相比,蚕茧的比价仍较高,大部分蚕农能接受今年收购价格的下跌。
据国家茧丝办汇总统计,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9个蚕茧主产区春季发种584万张,同比增长7%;但由于今年春季低温多雨,春茧产量为20万吨,仅增长了1.2%;蚕茧收购均价为580.7元/50公斤,同比下降29%;春茧的单产和质量有所下降,平均张种产量减少2公斤,下降5.6%,茧质普遍低于去年。从指导价及实际收购价来看,东部传统蚕茧产区因加工需求数量较大,蚕茧收购价较高,中西部蚕茧产区则相对要低一些。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5月份,全国丝绸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3.1亿元,同比增长10.2%,利润总额8.44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丝织品及印染增幅较大,丝织业实现利润5.5亿元,同比增长21%,印染业利润2.2亿元,增长62%。1-5月份,缫丝行业亏损1.1亿元,同比增长719%,企业亏损面达到49.4%。值得关注的是,国有丝绸工业由盈转亏,1-5月全行业亏损5200万元,同比增亏660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4亿元,同比增长47%,国有丝绸工业企业亏损面高达52.5%。
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1-5月份丝绸出口16.1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由于去年丝绸出口金额较大,前5个月能维持去年水平已属不易。1-5月,出口数量上升但单价下降,出口效益有所下降。出口桑蚕丝4345吨,z比增长19.6%;绸类10.4亿米,增长27.7%。由于出口单价降幅较大,桑蚕丝价格同比下降24.3%,绸类下降7.1%,制成品下降4%。
去年4月以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上的茧丝价格一路走低,在今年上半年更是加速下跌,干茧价格从去年4月的7万元/吨跌至目前的3.6万元/吨,跌幅达49%;厂丝价格由21.6万元/吨跌至13.2万元/吨,跌幅达39%。浙江省城调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浙江省蚕茧购进价格大幅下跌,5月份该省工业企业蚕茧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25.9%,比上月下降7.5%。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上半年行业运行基本平稳,但由于茧丝总量过剩,出口秩序混乱,自动缫比例上升降低了加工成本等原因,茧丝价格持续下跌,目前价格水平接近历史低位。
国家茧丝办魏波处长认为,茧丝价格下跌这一现象给行业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茧丝价格的下跌对于蚕农及准备新上桑园的地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信号:市场已在一定程度上供过于求。从最新的情况来看,江苏、浙江等主产区的夏茧发种量均有明显减少,浙江仅发放夏种11.7万张,同比减少40%。据茧丝办预测,今年全国夏秋茧产量将有所减少。此外,茧丝价格下跌后,后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有所增强,有利于扩大出口份额。但价格下跌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如果价格长期低迷必将影响到蚕农利益,甚至存在再次出现弃桑毁桑的可能性,不仅动摇到蚕桑生产这一行业的基础,还会对工业经济效益造成损害,缫丝行业在前5个月的全面亏损已说明了这一点。厂丝价格的持续下降也将致使绸类及制成品的价格不断下滑,丝织、印染、服装等后道加工业的效益水平下降,外商降低对出口产品价格的预期因而下单谨慎,导致丝绸出口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