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三千烦恼丝缠上浙江丝绸业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7-28 11:32:00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价格连续“跳水”,致使整个丝绸产业从种桑养蚕、缫丝、纺织到服装生产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在经历多年复兴昔日辉煌的努力之后,浙江丝绸企业似乎又回到了考虑自身生存问题的时候。
    令人揪心的全行业“缩水”
    今年上半年,浙江丝绸全行业“缩水”。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丝绸业亏损严重。以茧丝为例,价格倒挂使得主要生产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3%。据省经贸委纺织行业办主任王小光介绍,今年1—5月,浙江省丝出口量下降了25.48%,出口额下降幅度达41.64%;丝织物的出口量虽上升2.23%,但由于价格锐减,出口总额减少了23%。
    丝绸销售和进出口的双双滑坡导致整个产业链面临严峻挑战。业内人士估计,这可能是历年来浙江省丝绸业缩水幅度最大的一次,接受采访的丝绸进出口企业的负责人对此均表示出担忧。
    杭州庆润丝绸有限公司的刘厂长告诉记者,该厂今年的出口量估计要减少上百吨,而真丝的价格也由往年的23万元/吨跌到12万元/吨,利润减少可想而知。喜得宝集团分管丝绸进出口的李经理坦言,今年欧洲市场很不景气,原料和成品出口的下降幅度在30%—40%之间。据记者了解,由于大面积亏损,一些丝绸企业已处在停产半停产状态。
    出口不利,国内销售市场也萧条。在杭州丝绸城,记者看到买者寥寥,许多店都在降价销售。即便如此,生意也未必见好,大部分销售商表示:现在每天的销售额连原先的一半也不到。
    为何如此经不起风浪
    业内人士认为,丝绸销售和进出口呈现的萎缩之势表面上看是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所致,实质上因为我省丝绸产业存在着致命的症结——低端产品和“自相残杀”。
    中国生产的丝80%以上用于出口,每年出口量保持在4万吨,中国的生丝和坯绸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六成到八成,就连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也要购进部分中国生丝。可以说,中国几乎垄断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现在只是国际丝绸市场的“原料输出国”。
    省内一位丝绸企业负责人说,省内丝绸企业的生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无几,但在设计、款式,尤其是后整染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短期内根本无法赶上。这种差异使一条意大利的丝绸领带价值200美元、一件法国丝绸晚礼服售价高达上万美元,而中国产的丝绸领带只能卖几元钱,一件丝绸服装也不过几百元。
    业内人士同时指出,丝绸业是文化导向明显的行业,但省内企业没有与现代消费观点相适应的理念,丝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技术落后、文化苍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取更多的订单,省内企业不得不展开“自相残杀”式的恶性竞争,致使原料、中低档丝绸产品沦落到任人杀价的地步。
    分兵突围易  整体推进难
    当年,浙江省的凯地丝绸曾被看作国内丝绸产业的样板,湖州的丝绸业也兴盛一时,但如今,大量的丝绸企业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剩下的开始在丝绸之外寻找突围之路。
    喜得宝公司分管进出口的李经理告诉记者,在丝绸出口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公司扩大了出口范围,同时也经营来料加工。万事利集团则决定拿出1亿元资金,造一个文化商城。
    浙江的一些丝绸企业是颇有家底的,单个企业的突围可能不是太难的事,但丝绸产业的突围却并不简单。记者在湖州等地采访时发现,茧贱伤农,一些地方开始出现砍桑现象。农民对桑园的管理也趋向粗放,部分蚕区桑地催芽肥面积偏少,仅湖州市区今年就比去年同期减少1.7万亩。与此同时,越南、印度等国的茧丝出口却在大幅上升。有关人士担心,丝绸产业的长期不振可能使桑地面积大量减少。一旦蚕茧生产萎缩,丝绸产业的振兴将更为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