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部长助理在“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暨2006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9-29 09:58:00


一、“东桑西移”工程的目标、内容、扶持政策和进度安排
我国是居世界第一位的种桑养蚕大国,茧丝绸业是我国的优势传统民族产业。目前,我国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26个省(区、市) 1000 多个县,桑园面积1200多万亩,年产蚕茧1240多万担,涉及农户近 2000万户,蚕农收入120多亿元;丝绸工业年产值1600多亿元,产业工人近100万人;预计2006年真丝绸产品出口创汇40亿美元,茧丝绸产量与出口量连续20年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种桑养蚕出现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土地资源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蚕茧产量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51%下降到2005年的41%。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发挥我国特有的茧丝资源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起,商务部决定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并列入商务部重点实施的十三大工程。
(一) “东桑西移”工程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在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市场服务网络体系健全的万亩桑蚕基地,发展50个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大规模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全国扶持30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集研发也生产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营销网络的丝绸知名品牌。
到“十一五”末,新增200万亩桑园和200万担以上蚕茧增量,形成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力发展的茧丝绸优势产业带,初步实现丝绸强国的目标。据专家测算和论证,到2010年,“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和桑蚕生产发展,可使我国茧产量达到87万吨,年平均增长8.3% ,占世界总量的75%左右,比目前提高2-3个百分点, 继续保持绝对领先地位。我们提出“东桑西移”工程“十一五”期间建设“200个万亩蚕桑基地”符合行业和市场发展实际需求的。
(二) “东桑西移”工程的内容:一是抓组织链。鼓励和支持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蚕桑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市场联接起来,进一步深化“公司、基地、农户加标准化”的联结形式。二是抓产业链。以全球消费为理念、供应链管理为基础、连锁经营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手段、现代流通方式为渠道,建设种植、养殖、初加工、深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三是抓科技链。以我国领先世界水平的家蚕基因图谱测序及转基因实用化成果为基础,推动桑蚕原种优良品种创新,推广先进、实用、低耗的养蚕器具,推进节约型、标准化高水平的工业生产,建立高度集成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三) “东桑西移”工程的扶持政策:为确保“东桑西移”工程顺利实施,商务部会同财政部从2006年开始,每年拿出超过1亿元的资金支持“东桑西移”工程。扶持中西部建立国家级优质基地,支持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在中西部农村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促进单一桑蚕基地向深加工产业升级;推动东部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形成引领世界丝绸生产技术的能力;支持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丝绸名牌。
(四) “东桑西移”工程工作进度安排:“东桑西移”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上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打基础,形成初步格局;后两年形成规模,全面实现目标。第一阶段( 2006-2008年),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取得较大发展,形成一批万亩以上蚕茧生产基地,使蚕桑生产成为部分中西部地区支柱产业;东部地区通过优化现有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丝绸加工园区现代化水平,带动西部发展。第二阶段(2009-2010年),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蚕茧生产基地和一定规模的丝绸初加工能力;东部地区丝绸深加工水平全面提升,丝绸品牌取得长足发展,带动中西部茧丝绸业稳步发展;全面实现“东桑西移”工程“十一五”发展目标。
二、“东桑西移”工程进展情况
作为今年商务战线重大工程之一的“东桑西移”工程,在部党组的领导、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茧丝绸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我部已经正式确定了覆盖中西部15个省(区、市), 50个县的蚕桑基地建设项目, 涉及50个龙头企业和50个配套蚕种场,“东桑西移”工程已由启动转为“实战”阶段。
(一)研究政策,制定标准有抓手
“东桑西移”工程是我国茧丝绸行业有史以来国家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2006年的任务是新建50万亩桑园,标准化建设7500个养蚕大棚、2500个小蚕共育室,推广7500万片方格蔟;配套支持蚕种场更新改造制种仪器和设备。为了使工程的建设有内容、标准,工作有程序、要求,验收有制度、监督,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商务部关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通知》、《商务部关于“东桑西移”工程国家支持蚕桑基地建设规范的通知》、《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6年茧丝绸基金工作的通知》, 《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项目政策说明》等多个文件。行业里普遍反映这是国家第一次统一全面规范的建立桑蚕基地。
(二)部署工作,牵线搭桥促合作
“东桑西移”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先后在广西召开了全国“东桑西移”工程工作会议,在云南召开了“东桑西移”工程东中西部桑蚕基地建设洽谈会,在四川召开了“东桑西移”工程政策说明会,全面部署工作的同时,搭建了东部龙头企业和中西部县市政府及龙头企业合作项目洽谈平台。通过多次会议,宣传了有意向发展蚕桑生产的中西部地区,也为有意向向中西部发展的东部企业龙头企业提供了极为便捷的途径。目前,有10多家龙头企业与中西部市县签订了合作协议,还有10几家正在商谈合作事项。今后我们还会推进东中西部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设。
(三)落实责任,加强督查齐推进
为使这项工程落到实处,在十三项工程中首创了签订责任书,由商务部国家茧丝办与各有关省级、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各项目所在地县级政府、各项目承担单位(龙头企业、蚕种场),签订了300份《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国家支持的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责任书》,充分调动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进一步落实“东桑西移”工程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近期,我们还派出督查组分别赴四川、陕西、安徽、山西等地进行了基地调研和项目检查,我们将组织有关单位,力争在11月中旬前,将50个基地都检查、评估一遍,做到调研、检查与指导、评估相结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支持
作为一项直接惠农的政策,“东桑西移”工程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商务部文件下发后,在中西部各省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省商务主管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制定规划,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进行研究。四川省、湖北省商务厅协调有关部门,建立了省“东桑西移”工程实施指导小组;陕西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出台了商贸系统支持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成为其中的重点内容;广西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召开全区茧丝绸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东桑西移”工作。江西、宁夏、山西的省政府领导还专门做出重要批示。
为了使“东桑西移”工程能够有必要的资金和政策保障,除了我部的支持外,各省还积极协调地方资金支持,形成了对“东桑西移”工程多层支持的合力。一是地方资金支持力度较大。据初步统计,各地确定的省级配套资金规模已近2亿元。如广西2006年计划配套3000万元左右用于蚕桑业发展,目前已落实1000多万元;陕西省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由省级财政从陕南产业支持资金中专项安排1000万元;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市级财政配套2400万元开展“东桑西移”工程。二是扶持方式多种多样。如四川遂宁市射洪县,从政策、 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了支持;湖北南漳县财政配套300万元作为养蚕奖励;江西经贸委组织协会、企业成立专项基金。三是扶持政策向重点项目倾斜。各项目所在地在给于财政资金配套同时,还把新农村建设与“东桑西移”工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库区项目、村村通水泥路(沥青路)工程、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支农项目和投资, 向蚕桑基地集中的地方倾斜,不断加大对项目区的水利、道路工程建设。
三、“东桑西移”工程初见成效
自从我部决定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在中西部地区受到热烈欢迎。许多地区把“东桑西移”工程概括为: “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政府得人心、生态得保护”的“富民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德绩工程”。这里我举一些实实在在的实例。
一是“东桑西移”工程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建设蚕桑科技示范园、蚕桑基地乡和典型示范户,“东桑西移”工程,推动农民生产方式、生产观念的改变,涌现出一批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带动型的新农村典型。在重庆,年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大户有3万家, 50万户农民由此走上致富道路,“东桑西移” 催生出30多个“桑蚕依托型”新村,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的标准,人人会养蚕,家家有摩托,户户住楼房,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的山区新村,一派欣欣向荣。在云南保山,浙江海宁丝绸集团跨省投资,建成蚕桑基地7.4万亩,投产自动缫丝生产线10组, 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吸收1000名农民就业,带动当地2.5万户农民增收,企业还在当地建立了蚕农培训中心,为基地所在贫困村镇每年兴建1座希望小学,帮扶特困大学生,资助残疾人生活和建设体育馆等公益性事业,真正和当地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广西农村广为流传“家有3亩桑,收入万元奔小康”的说法,河南农民更有“家家住楼房、不分城和乡,蚕农开普桑、生活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希望在蚕桑"的盼望。可以说,“东桑西移”工程在中西部地区建立200 个万亩蚕桑基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富农兴业工程。
二是“东桑西移”工程调整了地方产业结构。“东桑西移”工程在项目选择的布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协调融合,绿色环保的丝绸产业生机盎然。在安徽的皖南、皖西的山区,风景优美,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不能发展污染环境的重化工业。“东桑西移”工程鼓励发展茧丝绸加工的初级产业,非 常符合生态农业的要求,黄山黟县提出“旅游兴县,蚕桑富农”,将茧丝绸产业的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与当地旅游业结合,扩大了缫丝生产,将蚕茧加工成生丝,看着一包包生丝出口创汇,企业职工笑了, 当地农民也富了。四川省珙县位于宜宾市南部的川滇交界处,是典型的山区,也是一个纯农业县。珙县抓住了“东桑西移”的大好时机, 做大做强桑蚕产业,不但基地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县域经济还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县生产鲜茧4.3万担,蚕农收入3100万元,生产白厂丝85吨,产值2000万元,蚕业总产值达到5000万元,创汇22.5万美元,实现了出口零的突破。
三是“东桑西移”工程带动了茧丝绸产业新型利益机制的建设。 目前基地运作龙头企业有很多类型:缫丝厂,丝绸厂,丝绸公司,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等,龙头企业将公司、基地、农协、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到对养蚕农户实行统一供种、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建立风险控制机制、二次返利分配和对蚕桑品种更新、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方格蔟等新技术新装备推广,通过对农民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来推进产业化经营和提高蚕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形成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确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的互惠经济关系。
“东桑西移”工程还打破了垄断和地区封锁。如安徽皖南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较早,一批蚕桑收购单位吃惯了政策饭,不愿同农民和工厂企业建设利益机制,成为老、大、难问题。借助“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契机,政府部门推动引进了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 合作社、蚕农之间的利益联动的新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对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给以反哺,多年的壁垒打破了,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四是“东桑西移”工程确保了茧丝绸行业的平稳发展。今年以来, 我国广东、四川等地遭遇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庆、四川、陕西南部,遭受了50年未遇的持继高温天气,浙江、江苏粮田的病虫害波及桑园,使茧产量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正是由于今年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使其它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从而保障了产业链供求基本平衡,促进全行业平稳发展。据统计, 2006年全国春季蚕茧生产量30.9万吨,同比增加15.8%,其中增幅较大的有甘肃(增加63% )、广西(增加49% )、河南(增加42% )。 预计全年产量66.9万吨,同比将增长8.6 % ,产销总体平衡。
“东桑西移”工程中桑蚕基地建设已有良好的开局,作为“东桑西移”工程中丝绸品牌宣传的重要平台和商务部六大重要展会之一的2006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也即将在杭州市隆重举办。我相信,在商务部党组领导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商务战线以及茧丝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东桑西移”工程一定会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传统的丝绸产业更快更大更强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绽放出更靓丽的光彩。
信息来源:丝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