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从反倾销案看中印丝绸产业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8-01-25 09:51:00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而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纺织品生产国。作为最早加入世贸组织的成员之一,印度频频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2001年至今,印度已对中国纺织品发起7起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分别为桑蚕生丝、尼龙轮胎帘子布、窄织布、粘胶纱线、丝绸织物、尼龙长丝纱线和定向聚酯纱线。其中,丝绸织物反倾销涉案金额高达1.8亿美元,涉案企业100余家,是近年来印度对我国发起的最大的反倾销案件,并引发了两个纺织大国之间的较量。


  一、案件基本情况

  2005年5月18日,印度正式对原产于中国的丝绸织物发起反倾销调查;2006年11月17日,印度商工部反倾销总局公布了对中国丝绸反倾销调查的终裁结果,设定了1.662~4.526美元/米(包括进口关税和1%的进口杂费)的最低限价。

  由于对裁决结果不满, 2007年5月中旬,作为申诉方的印度中央丝绸局向印度新德里海关货物和服务税收上诉法院提起上诉。申诉方认为,印度政府对原产于中国的丝绸织物征收反倾销关税的惩罚过轻,要求加大处罚力度。

  实际上,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生丝及初级绸缎等产品,与印度本地产的丝绸产品因类型不同,因此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从2002年的桑蚕生丝反倾销案到此次的丝绸反倾销案,印度中央丝绸局均为申诉方,可以看出其“野心”是通过反倾销措施限制中国丝绸的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为印度丝绸业提供发展空间,壮大印度丝绸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使其得以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丝绸业争夺市场份额。
本文从两国丝绸产业和贸易入手,希望为中国丝绸企业的应诉提供一些参考。

  二、中印丝绸产业现状

  1.印度——加快发展

  (1)内销比例较高,出口开始增长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丝绸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7%。印度丝绸产品的85%供应国内市场,15%用于出口。

  由于本国生产的生丝多为多化性丝,成本高质量低,因此,印度每年从中国进口价廉质优的二化性生丝,与多化性丝混织出具有印度特色的丝绸织物。目前,印度生丝需求量约为2.3万吨/年,国内供应量为1.6万吨/年,其余7000吨依靠进口。印度的主要丝绸产品为传统服装“纱丽”,约占国内丝绸产量的90%。而出口的丝绸产品多为供应移居中东、美国及欧洲各地的印度侨民。

  受配额取消的影响,自2003年起,印度的丝绸出口逐步攀升。从2001财年的240.41亿卢比(约合5.26亿美元)增至2006财年的315.8亿卢比(约合7.17亿美元)(见图1)。

(2)政府支持力度大

  印度对丝绸发展设定了宏伟目标,在其第10个五年计划(2002年4月~2007年4月)中,生丝产量的目标为31000吨/年(其中二化丝10500吨)。如果实现这一目标,印度蚕丝可以自给自足。为发展养蚕业,印度政府还拨款146万美元作为第10个五年计划发展资金。

  此外,印度政府还对开发生丝新品种提供资金支持,并鼓励采用先进的桑树种植技术。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印度茧丝的质量和档次正在不断提高。

  2007年6月18日,中国宣布降低服装出口退税率。2007年7月13日,印度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措施,提高包括丝绸织物在内的所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优质绸缎的出口退税率从8.3%提高至10.8%;将丝绸地毯的出口退税率从11.8%提高至15.5%;将丝绸成衣的出口退税率从6.9%提高至9.8%,以减少出口企业因卢比对美元升值造成的利润损失。



  除在资金、技术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外,印度还通过非关税壁垒,阻挡中国丝类产品进入印度市场。

  2002年12月,印度对原产于中国的2A及以下等级的桑蚕丝(未加捻)作出反倾销初裁,决定征收33.19美元/千克的临时反倾销税,并决定对中国3A级以上生丝进行复验;2003年7月的终裁决定征收27.97美元/千克的反倾销税。

  反倾销措施成功地阻挡了中国丝类产品对印度的出口,使得印度国内的丝类产品价格大幅上升。

2.中国——大而不强

  尽管目前我国丝绸产量和出口量仍位居世界首位,但整体实力不强、竞争力低下。

  (1)产量、出口量位居首位

  目前,我国原丝产量占世界原丝总产量的74%,占世界出口市场的90%;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产量也居世界前列,丝绸产品出口约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

  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丝绸企业数量从2004年的1250家增至1292家,产量从81.53亿米增至82.16亿米,出口从2004年的29.29亿美元增至33.94亿美元(见图2)。



(2)不应甘做“原油输出国”

  从表面上看,中国几乎垄断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但由于以初级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产品早已被单纯依靠丝绸深加工再出口的法国、意大利等国赚取。我国充其量只是国际丝绸市场的“原油输出国”。

  而改变这一现状的首要条件是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我国丝绸企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较低,60%以上的设备处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适合生产高档真丝绸的剑杆、片梭织机仅占织机总数的6%,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可以加工高档产品、相当于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的印染后整理生产线仅占总生产线的6%。

  在“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技术装备计划中,国家已将纺织业作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试点,对纺织机械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实施进口关税优惠政策。

  除装备外,我国丝绸行业还面临产业集中度低的困扰。目前,在全国520家重点企业中,丝绸企业只有2家。在1000多家上市企业中,丝绸企业只有3家。产业集中度不高不仅使丝绸企业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还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此外,自主品牌的缺乏导致我国丝绸企业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我国丝绸产品的主要出口方式为OEM,这种出口方式虽然可以保证稳定的收入,但却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赚取更多利润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自主品牌,利用品牌效益扩大丝绸产品的价值链。
 
  3.中印丝绸产业对比

  中国年产原丝10.2万吨,其中80%为优质蚕丝。印度年产原丝1.65万吨,每年还需进口7000吨。
  
  目前,由于蚕种和气候等原因,及缺乏熟练工人,印度丝绸的成本也比中国高。而且,由于对进口原材料的过度依赖,以及从中国进口原材料的高成本、高转运费用导致印度的丝绸产品缺乏竞争力。此外,卢比对美元汇率的升值也影响到印度丝绸产品的竞争力。

三、中印丝绸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印丝绸贸易发展迅速。2006年,我国对印度出口丝类产品已从1996年的7585万美元增至3.55亿美元。目前,我国是印度丝类产品的最大供应国,印度是我国丝类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

  我国对印度丝类产品出口以原料类商品为主,2006年,我国对印度出口蚕丝类商品和真丝绸缎共3.55亿美元,占我国对印度丝类产品出口总额的99.72%。

  1.对印度蚕丝类商品出口概况

  印度是我国蚕丝类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6年,我国对印度出口蚕丝类商品7978吨,金额2.1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0.95%和10.92%。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出口量和出口额在印度进口市场的占比分别从37.97%和39.07%降至31.88%和33.6%。

  对印度蚕丝类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绢纺纱线、厂丝、双宫丝、捻丝、柞蚕丝,出口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厂丝降幅最大,达47.66%。

  2.对印度真丝绸缎出口概况

  2006年,我国对印度出口真丝绸缎5531万米,同比下降40.74%;金额1.41亿美元,同比下降23.97%。

  我国对印度真丝绸缎出口以坯绸为主,坯绸出口占对印度真丝绸缎出口总额的94.97%,印染绸出口额仅为674万美元。2006年,对印度坯绸出口5345万米,同比下降41.19%;金额1.34亿美元,同比下降24.27%,出口量和出口额占比分别从38.58%和33.91%降至27.61%和24.44%。

  从我国蚕丝类商品和坯绸的出口量、出口额及其在印度市场的占比均出现下降的趋势看,印度对我国桑蚕生丝和丝绸织物发起反倾销调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此,中国丝绸企业应首先从自身做起,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信息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