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当前的金融风暴是错误的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8-01-21 15:53:00
文/Gerard Lyons(李籁思)
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的流动性普遍保持良好,表明这些经济体基本面还好,大量的国际收支盈余,财政健康,家庭负债率低,企业盈利稳定,产出增长强劲。
2008年,美国银行业的问题将向更大的范围蔓延。流动性问题可能将很快演变成银行业资本金问题,迫使信用和贷款环境更大幅度收紧。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的减息步伐应该加大。我们预计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将成主基调;但大举减息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以避免信贷紧张局面加剧,并帮助商业银行增补资产。
回想2001年,美国经济上一次陷入低迷时,亚洲范围内有3个开放的经济体经历了衰退: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我们认为2008年这一历史不会重复,但它清楚地提醒人们,无论彼时,还是现在,美国仍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按对美出口在GDP总量中的比重看,以上亚洲经济体依然表现突出。
但是,过去几年亚洲经济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体现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在近期金融风波肆虐中,亚洲区经济基本完好,并能担当处于水深火热中急需流动性和注资的西方金融机构的救命稻草之重担!
亚洲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经济实力在近年已获得极大改善,大量的外汇储备,充沛的流动性,宏观经济政策信誉的大幅改善,使其有能力应对任何美国引发的经济低迷。而且,中国经济已成为亚洲经济的一部分,事实上,中国经济已融于世界经济,而过去,中国经济基本上是封闭的。中国对美出口占GDP总量的7%,绝对值显著,但相对比例不高。当然,也不应忽视美国金融风波引发的股市震荡会波及印度和中国,此事近期在两地股市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的流动性普遍保持良好,表明这些经济体基本面还好,大量的国际收支盈余,财政健康,家庭负债率低,企业盈利稳定,产出增长强劲。我们较担心的一个地区是东欧,其吸收的私人投资多于亚洲,但其中很多可能是热钱,东欧地区的贸易逆差令其经济体较为脆弱。而中东和非洲显然是大宗商品市场繁荣的受益者。一方面,不应忽略商品市场的周期特性,但同时,众多中东和非洲国家投资的多元化和私营经济的壮大给予我们更多乐观的理由。
2008年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政策挑战不容低估。中国领导层近年来提出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我们观察到,2007年春全国“两会”通过大幅提高教育和医疗支出,出台多项关爱农民的举措,着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多种失衡问题:城乡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各种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与矛盾,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最为紧迫的挑战是平抑通胀压力。但是,货币政策紧缩应以某种方式进行,保证既能解决国内问题,同时又不致引入境外投机。因此我们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紧缩政策——既包括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直接手段,也包括运用道德劝说控制信贷增长等间接手段。金融市场对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可能有所低估,同样,中国对当前面临的政策挑战也可能估计不足。随着私营经济的不断壮大,随着各地区积极探索地域经济的发展,北京的决策者或许会发现,掌控中国经济的难度加大了,尤其是在可供运用的政策工具非常有限的约束下。这也许增加了中国经济未来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即便经济仍处于上升的过程中。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数次周期循环,下一个循环,也许为时不远。
印度面临相似的政策挑战。迫在眉睫的是股市的脆弱性和卢比汇率的持续上涨。不久前新德里召开世界经济论坛印度经济峰会,我在会上谈到了卢比汇率问题。出口商担心的不单是卢比的汇率,也包括其上升的幅度。尽管峰会的气氛乐观,但也清楚认识到印度面临的挑战。印度经济正以约9%的高速发展,但与中国一样也面临巨大的地区差异。当前最要紧的是控制通胀压力,在我看来,大量燃料补助将妨碍,而不是有助于抑制通胀。市场和投资者不仅关注来年的物价走势,还关心印度如何应对供给方面的巨大挑战。例如,在世界经济论坛2006年发布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印度在131个国家中的竞争力排名从第42位滑落到第48位,而中国则上了一个台阶至第34名。印度商业面临的两个最大挑战是基础设施不足和官僚主义盛行。解决基础建设问题需要巨额开支,据报道,未来5年相关投入将达5000亿美元之巨。反过来,这些投入也增加了印度金融改革应迅速取得进展的压力。否则,亟待改进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可能将推迟。
2008年,令人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政策挑战是货币政策。根据美联储美元指数,自2002年春以来,美元汇率已下跌近三成。跌幅虽大,却也绝非空前: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主要经济体一致同意稳步有序推动美元贬值,1985年3月至1988年5月间,美元汇率下跌37.4%,其中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期间,美元下跌了15%。
当前,尽管美元处于弱势,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囤积美元,其结果是美元荒现象在全球大面积出现。对美元的单向押注可能会是失误,从各自国内角度看,欧元和英镑都显得过于强势。而且,正如前文述及,卢比升值加大了对印度出口的忧虑。
与此形成对比,与美元挂钩引发了海湾国家的通胀担忧。解决的办法之一是调整美元政策,更多国家寻求本国货币不仅钉住美元,而是钉住与本国开展贸易的一揽子外国货币。这种政策转变有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能更好地体现世界经济的动态变化。
但是,2008年的主角是人民币和美元。中国有必要加大对国内货币的调控,这当意味着减少对汇率的干预,让人民币汇率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特别是如果人们考虑到,按目前的外部收支趋势判断,2007年中国经常账顺差将达到4800亿美元,截至2007年末外汇储备将突破2.1万亿美元,人民币是被低估了。
当前的发展只能发生在世界经济发生结构性转变的条件之下。这里所说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美国的重要性降低,而恰恰反映出其他地区的重要性增加,尤其是在经济和金融方面。过去数周内的两个炙热话题:主权财富基金和海湾国家货币政策,均表明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正从西方转移到东方。这种转变已经体现在贸易流动上,接连崛起的新经贸走廊表明亚洲和中东、非洲、拉美之间的贸易往来在不断增加。而且,亚欧贸易额已超过亚美贸易额,增长势头还将继续。此外,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的基础设施建设,私营投资积极抢滩未来市场都构成了世界经济变化画面的组成部分。
外汇储备的壮大,主权财富基金的崛起,以及私人投资日益青睐新兴市场均表明,全球金融格局的转变是2008年将要上演的一场重头戏,这一发展还将获得更多经济体拓宽纵深金融市场压力的推动。亚洲金融危机留给世人的教训之一,就是应该按照最适合自身需求的节奏开放本国市场。另一个教训则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在整整一年之后才为世界所感知。当前的金融风暴仍然处于不断变化中,低估其结果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走进新的一年所需要的是保持警惕而不是悲观。
(本文作者系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研究部主管)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