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依然看“紧”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1-21 15:30:00
当前,我国CPI的高企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点,具体来说,并非社会商品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而只是由于食品、猪肉等少数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走高。
因此,目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是要防止这一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胀。因为,从传导线路来看,这一可能性是存在的。从成本推进的角度观察,由于农副产品、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会推高下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并有可能导致下游产品的价格上升。从需求拉动来观察,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将使农业劳动力的竞争力加强,而这无疑会推升其它行业的工资水平,同时,国家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无疑会进一步增加社会的购买力,总需求的不断攀升自然构成物价全面上涨的推动因素。
当然,以上的分析只是可能性而并非必然性,需看到,我国加工制造企业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因此价格供给弹性很高。回想近几年,尽管钢材、供电等方面的价格都出现大幅度上涨,但汽车、电器等下游企业的价格却不涨反跌,足以说明下游企业消化上游涨价的能力较强。事实上,农副产品、粮食等之所以容易出现价格大幅波动,与其生成周期长因而价格供给弹性低(甚至短期无弹性)有很大关系。
由此来看,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并不必然会导致全面通胀。不过要看到,尽管产能过剩对价格上涨形成压制,但这一压制力并非是无限制的,即如果农产品、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过大,将会使下游企业难以承受,并有可能导致全面通胀。这也说明,继续致力于农产品、初级产品的货源组织和价格调控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为力防全面通胀,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仍应以紧缩为主基调。今年以来,由于外汇占款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达27900亿,但同时央行也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冲销,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回16,000亿,发行央票净收回6,000多亿,特别国债收回近2,000亿。就目前而言,流动性过剩问题并不突出。但是,由于经济结构问题的长期性因素,我国"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根本扭转,因此未来流动性过剩有可能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这无疑对经济运行形成长期压力,也决定了央行以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导向。
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中,利率作用的发挥在当前尤为重要。由于我国恩格尔系数较高,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涨价极易改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而全面通胀的预期一旦形成,将会使消费者的行为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物价水平全面失控。央行此前已多次申明,要基本保证存款人的实际收益不为负,前三季度的CPI为4.1%,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87%。就此分析,目前利率仍有上升空间。其重要意义在于,稳定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从而避免全面通胀预期的形成。 (郭田勇)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