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第2季度经济分析:国内问题是本 结构政策为上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7-26 11:18:00

      2007年第2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天则所·中评网 张曙光 张弛 段绍译

  总体判断: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没有缓解

  第2季度,在政府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反而出现加速之势。在经济增长加速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缓解,而且出现加剧之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内外经济失衡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有增无减,食品价格和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环境污染加重,恶性环境事件不断,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增长方式转换受阻。

货币政策效应:“抗击流动性过剩之役”还要继续

在判断第1季度经济增长“偏快”而未过热的情况下,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措施,得到了一个被称为是“低热”的结果。可见,政策效应并不佳。不过,从政策操作方式来看,也有一些改进,集中表现为多种政策手段的配合。从2003年算起,央行被动“抗击流动性过剩之役”已经打了四年半,现在看来,这种被动局面还要持续下去。

财政政策:效果更直接

针对出口增长过快,内外经济失衡加剧的形势,政府同时运用财政政策予以调节。继4月30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宣布,自5月20日起对部分钢材产品出口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5月21日,财政部宣布从6月1日起对80多种钢铁产品进一步加征5-10%的出口关税,并将钢坯、钢锭、生铁等钢铁初级产品的出口暂定税率由10%提高到15%,同时调低了209个税目的进口暂定税率,调整幅度最高达15%。6月19日财政部发布公告,从7月1日起对2831种商品出口将取消或者降低出口退税。这些政策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其效果还取决于其他政策的配合。各种媒体和一些专家异口同声:6月份突击出口推高了贸易顺差。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不错,6月份贸易顺差269.1亿美元,为上半年最高,但6月份的出口增长26.9%,比5月份慢1.8个百分点,致使上半年的出口增长比前五个月低0.2个百分点。可见,并未发生突击出口的事情。问题是进口减慢,6月份进口增长14.34%,使上半年的进口增长比前五个月慢了0.9个百分点。所以,还是根据事实说话,少炒作、少跟风为好。

财政政策的另外两项操作也应当充分肯定,虽然具体操作方式有所欠缺。一项是针对股市狂涨,5月30日把印花税从1%。调高至3%。,致使当天股市大跌。这是一种政策调节,而非直接干预,可以正常出台。第二项是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央行外汇,充作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资本金。此举是为了配合和支持货币政策,不过,现行作法对流动性影响不大,只是对央行票据形成替代,缓解了央行票据发行和兑付的巨大压力,使之可以同时运用央票和特别国债两种手段进行操作。

调升印花税和股市调整证明,在目前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比较直接和有效的,调整进出口税率对出口肯定会有影响,但结果如何还很难预断。不过应当看到,目前的很多扭曲都与财政利益相关,中央政府在实施紧缩,地方政府在实施扩张,所以紧缩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紧企业,而是紧(地方)政府。以调控房地产和抑制城市扩张为例。中央采取指令性计划,严控农地转用和保护基本农田,而地方政府则加紧征地占用,一些省份五年用完了10年的计划指标,有的省份2000年就用完了2010年的指标。从1997-2010年,中央给东部某省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100万亩,而2000-2004年该省每年平均使用建设用地50万亩,最高达70万亩。西部某省会城市的农地转用和建设用地指标是13.5万亩,到2003年已经用去了17.13万亩。为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原因是,增加建设用地,既可以发展本地区的工业,增加本地的GDP,提高官员政绩,而且是地方收入的主要来源,又可以增加地方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不少地方的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收入的60%,也可以增加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营业税和所得税,一些发达县市这两种税收已经占地方税收总量的37%。不仅如此,土地问题一头连着财政,一头连着金融,土地成为地方撬动银行资金进行融资的重要工具。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县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每年高达数百亿元,财政投入仅占10%,土地出让金约占30%左右,60%靠土地抵押从银行贷款融资。如果再考虑到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按揭抵押贷款以及建设大学城和新校区的贷款,这里潜藏着很大的金融风险和危机。

消费价格:缺乏乐观的理由

消费物价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因而其走势是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在上半年消费物价上涨3.2%中,食品价格上涨了7.6%,带动CPI约2.5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4%,肉蛋禽价格的上涨超过了20%。问题是下半年的走势会怎样?有人预测第3季度价格会回落。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可过分乐观。由于在CPI中,粮食和食品占有较大权重,肉蛋禽价格也与粮价有关,因此,需要加以分析。

首先,今年夏粮丰收,令人欣慰,但秋粮收成如何则是关键。在粮食总产量中,秋粮的比重大约占60%,从目前的天气情况来看,由于灾害比较频繁,且受灾面积较广,秋粮收成不可高估。如果秋粮歉收,粮价是下不来的。粮价上涨,肉蛋禽等还会跟着上涨。

其次,国际粮价呈现走高之势,也会影响国内粮价。促进国际粮价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石油价格高企,目前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超过73美元/桶,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超过76美元/桶,距历史高点78美元/桶只有一步之遥。原油价格上涨,甲醇等替代燃料也会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会增加。

再次,粮食和肉蛋禽的生产都有一个自然周期,即使由于强化饲料的使用使得肉蛋禽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但仍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粮食价格上涨,必然带动饲料价格上涨和肉蛋禽生产成本的提高。加之,农业再生产过程总是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人的能力就更有限了。

资产市场:应加强监管

如果说消费物价值得关注,但还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是突破了政府3%的控制目标,况且,经济增长这么快,价格上涨也有必然性;即使今年超过4%,对经济运行也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还没有超出一般人的承受能力,政府还可以通过某些对低收入者的扶助政策予以缓解。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资产价格的上涨。第二季度中,股市曾经疯涨了一阵,从3月末的3184点上升到5月29日的4334点,两个月上涨了36%,局部泡沫已很明显。在关于风险提示和加强监管,特别是调升印花税政策的影响下,股市进入了高位波动和盘整时期。

证券市场这次经历较长时间的牛市,并非上市公司经营水平和资产质量的大幅提升,除了宏观经济走强以外,主要是人民币持续升值造成流动性过剩所引起的资产重估。为了防止泡沫持续扩大带来的风险,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度调控,但要注意调控的手段和方法。这次调控本身制造了巨大风险,股指大幅波动,投资者损失巨大,这肯定不是管理者想看到的。同时也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政策调控手段还要完善。

从股市的后期走势来看,尽管短期内会继续调整,但长期来看,牛市的行情远没有结束,未来上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只是别再疯狂。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本币升值都不可避免地带来新一轮的资产重估和泡沫问题。因此,如何控制风险仍是监管工作的重点。不过,依据国际经验,央行要密切关注资产市场的价格变动,关注它对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的影响,但一般没有必要对此做出直接反应,面对资产泡沫,央行不应主动和刻意刺破泡沫,也不应采取“先发制人”的紧缩货币政策,应当看到,在资产价格变动影响到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的情况下,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

在股市震荡的情况下,楼市却成了跷跷板的另一端。据发改委监测,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上半年房价上涨7.1%,其中,北海15.5%,深圳上涨13.9%,南京上涨11.3%,北京上涨10%。另据报道,北京上半年二手房的价格从去年同期的6372元/平方米上涨到8518元/平方米,上涨了33.7%,6月份,包括普通住宅、公寓和别墅在内的住宅项目开盘整体均价11528元/平方米,上涨了33.2%。上海6月份新推房源均价上涨了24.1%。重庆9天时间房价暴涨了7.6%。

在汇率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不是流向实物投资,造成投资增长过快,就是流向资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而房地产市场兼有两方面的效应。近几年来,政府一再控制房地产投资和调控房价,除前述宏观政策操作以外,主要是加强政府管制,包括控制土地供应,控制户型面积,以至于限制房价,监督销售等。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由于管制而加强管制,形成了政府管制的自我膨胀和恶性循环:政府管制-房价上涨-加强管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其实,房价调控并非无计可施,只是现行的做法不对,起到了抬升房价的反向作用。

在调控房地产市场和调控房价中,实行廉租房制度是一个重要选择。要知道,廉租房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公共政策,目的在于保障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根据国际经验,住房保障有三类:救助(济)性保障(廉租房式的公共住房)、援助性保障(采取贴息、贴租、个税返还、贷款担保、经济适用房、部分产权房等)和互助性保障。三类住房保障都需要政府财政出资和资助。那么,我国的情况如何呢?2006年底,全国512个城市建立了廉租房制度,累计用于廉租房的建设资金70.8亿元,相当于当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0.365%,其中,财政预算安排32.1亿元,相当于当年住房建设投资的0.166%,占当年的财政支出不到0.1%。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少得可怜。今年上半的财政收入增长了30.6%,全年增加的收入将超过万亿元,从增收中拿出3-5%用于廉租房的建设就是300-500亿元,坚持去做,不仅可以解决特困群体的住房问题,而且可以使房价基本稳定。此外,廉租房制度还可以发展起一个庞大的住房租赁服务部门,既可以扩大服务部门的生产规模,也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城镇就业。问题在于我们的很多政府和官员都把亲民、爱民、为民挂在嘴上,而不是放在心上,说得多,做得少,或者没有做。我不相信,凭着现在政府的权力和财力,解决不了这类问题。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如果在支出政策上,政府能够承担起廉租房的建设和供给,在收入政策上能够像前面讲的那样,建立起土地和财产税制,使地方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可以割断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经济联系,再加上货币政策的配合,就可以促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总量态势良好  

  第2季度,在政府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出现了边紧缩边扩张、越调控越加速的态势。上半年GDP增长11.5%,CPI上涨3.2%,外汇储备增长41.6%,内外失衡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有增无减。应当看到,中国的经济运行,国内问题是本,外部压力是末;总量失衡是表象,结构扭曲是实质;政策调节需加强,但政策效应取决于体制安排能否改善。切莫是非混淆、轻重易位、本末倒置。是到了从体制上和结构上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经济增长呈加速之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4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5454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41844亿元,增长10.6%。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6月份增长19.4%),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8.3%,二季度增长18.7%。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49%,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物价水平上涨明显。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上涨4.4%。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4%(6月份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8%(6月份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8%(6月份上涨3.4%)。

就业和再就业任务完成情况向好。1-6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比去年上半年多就业2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均高于去年同期,就业形势有所改善。截至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加。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663亿美元,同比多增1440亿美元。6月29日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6155元人民币。 

机制扭曲: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

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仍然集中表现为内外经济失衡,流动性被动过剩,进而导致投资继续扩张,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经济风险进一步增大。而宏观紧缩政策其所以收效不大,甚至出现边紧边增、越紧越增的情况,一方面有紧缩不到位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政策不对路的因素。这又与我们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判断有关。

表面来看,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增长过快,热钱流入加速,外汇储备增加过多,汇率升值压力增大,似乎中国的经济问题不在内而在外,是短期总量失衡,而非长期结构失调,是宏观政策不当,而非体制安排扭曲。其实,非也。国内问题是本,外部压力是末;总量失衡是表象,结构失调是实质;政策调节需要加强,但政策效应取决于体制安排是否合理。切莫是非混淆、轻重易位、本末倒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这种偏向。

在长期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和不同的改革开放力度的激励下,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其产品产量的增长大大快于非贸易品部门的增长,导致国内产业结构失衡,是出口快速增长和顺差持续积累的基础。长期以来,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一直远远快于服务业的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都保持在16%以上,今年上半年甚至超过了18%,而制造业的增长率更高,超过了20%,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增长超过了全部工业和制造业;而服务业的增长率只有10%左右。在大量生产能力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如果国际市场需求依旧强劲,而国内市场又不能消化和容纳,出口的高速增长就是无法避免的。

产业结构失衡不是趋于改善,且趋于恶化,是因为利益分配和激励存在着扭曲。如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金流量表”做一简单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从1999-2003年,国内消费的比例从61.4%下降到57.1%,而储蓄却从38.6%上升到42.9%。过高的储蓄率一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加速,另一方面造成和加剧经济结构失衡。要知道,国外部门的储蓄占全部储蓄的比例也从3.9%提高到7.4%,说明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储蓄,自己没有也不能利用,而是转化成了外国人的投资。

在国内储蓄结构中,居民储蓄从48%下降到42.2%,企业储蓄从37.1%下降到36.1%,而政府储蓄却从14.9%提高到21.7%。提高了将近7个百分点。近几年这种走势仍在继续,政府主导型经济的趋势在增强。由此可见,中国经济既是依靠政府推动的,也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而政府、投资和出口又是密切相关和相互影响的。政府推动主要甚至只能通过扩张投资,而投资的快速增长扩大了生产能力,解决了出口品的供给问题;反过来,出口增长和顺差扩大,增加了流动性,为投资增长提供了资金来源和利益激励。

这种情况与不同部门的收入增长是相适应的。近几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不到1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只有5%左右,而政府税收却以20%的速度增长,企业利润的增长也很快,2005年超过了20%,2006年达到了30%,今年上半年超过了40%。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对经济增长的短期约束不大,而政府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反过来讲,也是如此,即政府和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然而,这却是以结构失衡加剧和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的丧失为代价的。就以太湖蓝澡污染等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为例,其根源也不是某些文章所讲的政府失灵,而是政府间恶性竞争加剧所致。

在目前的财税分配体制下,政府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长是高度相关。而企业利润的高速增长主要不是企业效率提高的结果,而是成本、价格、财政、金融等扭曲的产物。因为,在各种经济机制合理的情况下,创新企业获得高额利润是正常的,而所有企业的利润是不可能大幅度增长的。所以,目前如此高的企业利润增长并不值得庆幸,倒有很多值得忧虑之处。

首先,出口增长快是因为出口价格低,而出口价格低是由于机制扭曲,很多成本没有计入或者计算不足。工资低,工厂的劳动条件和安全条件差,劳动成本计算不足;资源产品价格偏低,能源原材料成本低估;土地由政府征收和供给,地价偏低;利率管制,资金价格低;污染严重,环境成本没有计入等。这一切就会使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尽管汇率不断升值,尽管国家调低、甚至取消了一些产品的出口退税,但出口依旧继续增长,其原因就在这里。据说,国外的一些进出口商已经考虑到这些因素,即使由此而提高价格,让利给国内的生产商,他们仍然能够盈利。就此而论,如果不从价格机制的合理化入手,能否像某些人预测的那样,下半年的出口增长会明确减速,看来还不一定。

其次,有人根据汇率升值而出口不断快速增长的现实,否认汇率调整对出口的影响,意在反对汇率升值。笔者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而是明确支持扩大汇率升值幅度的政策操作。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诸多价格扭曲的情况下,名义汇率升值的效应是很难显现的,前述因素首先抵消的是汇率升值的政策效应。更何况,你不可能一步升值到位。因此,与其单纯从外部调整名义汇率,使外部真实汇率升值,不如同时从国内放开和提高那些受管制而低估的价格,使内部实际汇率升值。因为单纯的名义汇率升值是一种货币政策的总量操作,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仅隔着一层,需要借助于某些传导环节,而且其效应是短期的,其所潜藏的外部风险也不容忽视。调整和放开国内被管制的价格,是经济机制的改善和合理化,其影响是直接的、长期的和根本的,同时也会改善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使宏观政策操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当然,这样做有可能使国内物价上涨,出现通膨,但其中有些选择也有紧缩作用,如提高利率。其实,在汇率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不让一般物价上涨,必然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虽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也许对当前经济运行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但其风险和遗患将会在以后显现。所以,这里有着多重选择。任何政策都是既有利,也有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从目前情况看,也许内外同时调整以内部调整为主是利大于弊。

再次,从机制改革和逐步放开要素资源价格入手进行体制和政策调整,其最大的好处是使价格反映真实成本,给人们的经济决策和资源流动提供一个真实的市场信号,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经济调节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真正转换的基础。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讲了多年,为什么转换不了,关键不在于重视不够,而在于机制扭曲,口要转,心不转,手更向着相反的方向用力;你要我转,我不想转,不转比转更有利;因而,大家都讲转,而实际谁也不转。这就是现实。我们迷信于权力,迷信于政府管制,迷信于首长负责,以为靠此就可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换。其实,在这种问题上,权力是无能为力的,管制必然事与愿违,首长也负不了责。相反,权力介入得越深,管制越多越细,机制扭曲就越大,转换就更难。

最后,既然机制扭曲和资源要素价格偏低是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不能改革价格机制,调整和放开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很多人认为是从老百姓利益出发,使人们免受通货膨胀之害。我们不否认这种考虑。但是,这种考虑究竟占据多大分量,在这种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是否也有着既得利益集团的作用。如果看一看企业利润的构成也许不难明白。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由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垄断的,2005年,该行业国有部门的增加值占全行业工业增加值的88.94%就是最好的证明。是年,该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分别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7.74%和17.6%,但是,其国有部门的利润却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利润的42.08%,除了所得税以外,利润全部留在企业。近两年的情况基本如此。这样说来,石油和天然气涨价岂不对垄断企业更有好处。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这些部门产品价格的改革,绝不是个简单的放开价格和涨价的问题,而首先是其资源收益国家有没有征收的问题。征收资源税和涨价都有利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也有利于抑制垄断部门对经济生活的危害和对大众利益的侵占。由此来看,即使是去年消费物价上涨很小的时候,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迟迟不动,就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替老百姓的利益着想,也许主要是垄断集团的利益使然。

紧缩政策力度可能不大  

进入第2季度以来,国际经济继续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年初预测的明显下滑的局面。特别是近期,美国核心通胀率增速趋缓,有关温和增长的前景得到改善,商业投资和强劲的就业市场表明,尽管住房市场仍在调整,但经济风险较以前平稳。在消费增长的支撑下,美国经济出现反弹,增长率有可能从一季度增长0.7%提高到二季度的3%左右,下半年仍有可能达到2.5-3%的增长,2008年可能接近潜在增长水平。美联储已经连续8次会议保持5.25%的利率水平不变。与此同时,欧元区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第一季度欧元区13国GDP同比增长3.1%,受德国提高增值税的影响,二季度增长可能稍有趋缓,但近期制造业又升至4月的高点,且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增长预计在2-3%。欧元强劲,从2006年初以来,已经升值17%,7月18日创下1欧元兑1.3833美元新高。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经济出现分化,法国主张通过口头干预欧元涨跌,而德国和生产率高的国家情况良好,德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比2003年下降了10%,而且欧元区13国5月份的对外贸易从逆差变成顺差。欧洲央行对欧元持乐观态度。日本经济受出口拉动,继续保持温和增长,一季度增长3.3%,由于消费趋缓,二季度可能降到1-1.5%,全年增长在2%左右。亚洲经济增长势头很好。可见,外部需求依旧强劲。但最近的油价上涨为国际经济投下了一些阴影。国际能源机构发表报告指出,在新兴国家强劲经济增长的推动下,石油消费加速增长,今年2月预测,2007-2012年的原油需求年平均增长2%,现在提高到2.2%,并指出未来5年全球将面临石油供应“危机”。

下半年的中国经济还会保持上半年的增长态势,面对消费物价上涨和资产市场局部泡沫,政府还会继续采取紧缩政策,但力度也不会太大,操作也比较温和,与此同时,也会进一步采取一些行政控制措施。因此,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有可能保持在11%左右,CPI有可能达到4%,贸易顺差有可能增加800亿美元。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

张弛(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段绍译(娄底市广大实业公司)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