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广西昭平县桑蚕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7-09 09:44:00
“十五”期间,国家正式启动了“东桑西移”工程,给西部地区桑蚕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一片“艳阳天”。近年来,昭平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紧紧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充分利用该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将桑蚕业作为带动该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阳光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使该县的桑蚕产业在短短几年内不断做大做强,并逐步成为促进我县农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又提出要把缫丝业培育成该县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把发展桑蚕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紧抓好。今年3月以来,本人深入该县桑蚕的几个主产区,到广大蚕农中间,了解桑蚕产业目前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广大蚕农的意见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县桑蚕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认真地思索。

  一、目前昭平县桑蚕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到2006年底为止,昭平县种桑养蚕农户达到了2350户,主要分布在昭平镇、北陀镇、黄姚镇、走马乡等四个桑蚕主产区。桑园总面积共有12000亩,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0000多亩,增长86%,其中江口村有桑园面积1200多亩,占全县的10%。全县种桑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村共有21个,主要分布在昭平镇、北陀镇、黄姚镇、凤凰乡等。2006年,全县蚕茧产量达8910担,实现农民销售收入1158.3万元,蚕农户均增收达到了4958元。以江口村蚕农李裕胜为例,他家共种桑5亩,养蚕27.5张,2006年他家仅养蚕一项纯收入就达到了3万元。由此可见,桑蚕产业是当前该县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一个宜发展的重点产业,它的优势在于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通过对江口村桑蚕产业发展的调研和分析,目前该县桑蚕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政府对桑蚕业扶持力度加大,全县桑蚕产业呈恢复性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是昭平县桑蚕产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当时全县桑园面积达到了8000多亩。但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由于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蚕农发展积极性受挫,使全县桑蚕产业的发展一度萎缩。然而近年来,蚕茧市场收购价格的持续走高,再度激发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县委、县人民政府也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契机,因势利导,并将其作为该县“十一五”期间侧重发展的重点产业,全方位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在资金上的扶持。去年,该县从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按照每株桑苗补助0.3元的标准,扶持蚕农建立了200亩的优质高产桑蚕示范基地;二是加大科技扶持。去年以来,全县共举办桑蚕培训班20多期,培训蚕农2000多人次。同时致力于桑树新品种的引进,去年冬新引进了“农桑14”良种,可增加20%以上的采叶量,深受蚕农的欢迎。

  (二)以规划统筹发展,全县桑蚕产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明显。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桑蚕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对全县桑蚕产业的发展作出规划,逐步形成了昭平镇、黄姚镇、北陀镇、走马乡四大桑蚕主产区。目前这几大主产区的桑园面积达7000多亩,占全县61%。

  (三)注重引进和发展缫丝加工企业,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显露雏形,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通过发展缫丝加工企业,推动桑蚕业由原料生产为主逐步向缫丝初加工迈进,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昭平县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浙江老板投资160多万元,盘活了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一度停产的县缫丝厂,创办了广西昭平极浩丝绸有限公司,并增加了两条生产线,基本消化了附近乡镇的鲜茧。去年该厂共消化蚕茧110871公斤,产值250多万元。今年年初,浙江老板又与该县签订了投资800万元的缫丝加工厂合作意向。目前该县取得鲜茧收购证的茧站共有7家。这些蚕茧收购企业和加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将有力地解决蚕农卖蚕难的后顾之忧,直接推动了该县桑蚕产业的发展。

  二、困扰昭产县桑蚕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种桑养蚕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目前昭平县共有2350多养蚕户,而县蚕业站却仅有4名技术人员,在在养蚕季节难以做到对蚕农有求必应。目前大部分养殖户技术上主要依靠当地老蚕户农的指导,没有机会接受较为专业的技术培训,接触新技术机会少、消毒防病意识淡薄。单靠老经验在常规情况下没有问题,但遇到特殊因素时往往措施不及时,诱发蚕病,造成较大损失。

  2、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茧价的市场价格容易出现大幅度波动,昭平县大部分蚕农采用分散售茧的方式,经营风险较大。但现行的蚕茧收购政策和收购方式,一方面不能使农民合作组织直接参与到蚕茧的经营中去;另一方面没有体现优质优价,农户缺少提高蚕茧质量的动力,损害了农户和丝厂两方面的利益。同时在茧价波动频繁的形势下,蚕农信用度的不高,也使“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等模式难以形成。

  3、缫丝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及技术水平低,产业链短,蚕桑综合效益低。昭平县目前正常加工蚕茧的仅有1家缫丝厂,相对而言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加工技术较落后、产品质量等级不高等问题,蚕茧仅限于加工成生丝外销,无后道资源深加工企业,产业链短,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不好,“单打独斗”的缫丝厂将很容易陷入困境,导致桑蚕业滑坡。

4、没有自己的蚕种场,蚕种供应依赖外地,蚕种数量、质量无法保证,抗风险能力差。目前昭平县年需蚕种约12000张,由于该县没有自己的蚕种场,也没有设立蚕种专售机构,广大蚕农的蚕种主要由本地群众到外地直接购买,根本不具备经营蚕种资格,引进的蚕种在质量上也没有保障可言,扩大了蚕农养殖的风险。今后随着生产的扩大,蚕种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为促进贺州市桑蚕业持续健康发展,降低风险,兴建蚕种场势在必行。

5、宣传引导力度弱化。近年来,昭平县将农业产业的发展重心放在突出打好“昭平茶”品牌上,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蚕桑生产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使蚕桑产业经济成了“下坡”经济。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应注意借鉴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三、做大做强昭平县桑蚕产业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一)明确蚕桑产业的定位,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昭平桑蚕产业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政策,明确桑蚕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作为昭平县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确定以昭平镇、黄姚镇、走马乡、北陀镇、五将镇为重点乡镇的桑蚕生产区域,注重连片,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利用现有蚕桑发展条件,加大投入资金技术,盘活盘大盘强蚕桑产业。争取到2010年,全县优质高产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桑蚕饲养量达到90万张以上,产茧达到4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8亿元以上。

  (二)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快推进蚕业技术进步,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一是要加强对优质桑苗品种的推广。桑种、桑苗必须由县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引进和统一调配发放。要建立完善的用种、用苗登记档案,杜绝非法经营和劣质种苗、带毒蚕种的流入,确保生产用种安全和维护蚕农的切身经济利益;二是要及时推广普及先进养蚕技术。全面推行小蚕共育、纸板方格簇、省力化蚕台等先进养蚕设备和技术,搞好蚕病统防统消,确保高产、优质、高效。目前,方格簇的使用推广已在昭平县昭平镇、走马乡、黄姚镇等三个乡镇建立了5个示范点,首批使用的农户200户,要争取今年内向全县推广,全市小蚕共育覆盖率池要在年内达50%以上;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桑蚕技术资源,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努力建成一支业务过硬、保障有力的技术队伍,为加快桑蚕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重点乡镇要配备2名以上蚕桑专业技术人员,重点村要配备1名以上专职桑蚕技术辅导员。桑蚕技术服务机构要不断进行机制创新,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四是要加强与专业机构及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努力争取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等相关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组建产业协会,推进桑蚕的产业化发展。蚕桑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要积极引导蚕农自主成立产业协会,将分散经营的蚕农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并以协会的名义向上申请相关项目和专业机构的定点技术扶持,从而为逐步实现蚕桑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同时,要大办实施基地带动战略,积极发展“订单蚕业”、“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现代经营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企业和蚕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推动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

  (四)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蚕茧加工业。要在蚕茧丝绸加工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组建较有竞争力的缫丝企业集团,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办法及营销网络,并鼓励蚕茧加工企业参与到基地建设中,加快贸工农一体化进程,顺应茧丝绸行业发展的趋势,形成行业的整体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争取到2010年,引进2—3家大型茧丝加工企业。同时,从种桑到养蚕,从蚕茧到茧丝,除桑叶、桑椹、桑枝、蚕蛹、蚕蛾等蚕桑资源可进行深加工外,茧丝这一主产品还直接产生若干副产物,综合利用这些副产物,通过加工增值可以研制开发出若干具有新用途新市场的新产品,从而实现蚕茧的再次增值。

         (作者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信息来源:昭平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