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我国货币政策:如何做到"稳中适度从紧"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6-21 08:35:00
6月20日下午2:3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与中国社科院金融学者彭兴韵做客新华网,就我国“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提到的稳健的财政政策,总的来说还是表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还是强调以稳为基调。但是稳中适度从紧这个提法原来在财政政策上是有用过的,但是在货币政策上是没有提过的。我觉得现在这样提出“稳中适度从紧”这样一个政策方向,主要是对资金流动性过剩这个问题的估计和判断。
这种情况首先对需求是有影响的,现在讲的需求都是讲有效需求,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这必然和货币有关系。如果流动性过多或者银行可能发放的贷款过多的话,对消费需求、对股市的需求、对房市的需求等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从资本证券市场发展来看,这方面的需求是很快的。从保证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应该得到更多重视,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详细>>
加息不仅盯CPI 物价涨落不决定货币政策取向
如果基于前面对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讨论,从货币稳中适度从紧政策来讲,加息应该是考虑的措施之一。但是加不加息,物价不是很好的判断标准,如果以物价的涨落为依据来决定货币政策的取向,有可能不能正确判断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程度。CPI价格上涨,5月份涨幅达到3.4%,比原来年度预期调控目标要高一些,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而食品价格上涨有一些特殊的、短期的原因,比如去年国际粮食减产,比如美国现在大量的发展玉米生产乙醇这样一些产业,我们国内也在发展玉米生产乙醇这样一些产业,再加上最近三年的粮食增产,导致粮商对未来粮食价格的预期基本上都是看跌的。详细>>
投资增长高位稳定 "投资反弹"之说值得商榷
固定资产5月份首次出现反弹,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1—4月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25.5%,1到5月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5.9%,只提高了0.4个百分点,在过去很少把这样一个数值说成反弹。所以现在投资增长还是高位稳定,而不能用反弹这样一个说法。
彭兴韵认为,这次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第一,流动性过剩。第二,取决于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对投资确实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从总体上来讲,中国目前投资的增长对于缓解国内储蓄投资失衡,减少贸易顺差有一定的帮助。详细>>
人民币汇率调整是主权问题 不应受别国干涉
尽管汇率问题涉及到双边的贸易、投资、资本的流动问题,但是根本上还是一个主权问题。人民币汇率调整是中国内政,美国根本没有权利调整他国的政策。所以对美国这样一些做法可以不予理睬。但是从我们国家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来看,人民币汇率作为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整还是应该引起关注的。
美国很快就要面临新的大选,在这个时候,美国在每一次竞选之前都会对热点经济问题侦查来侦查去,显然对人民币汇率这样一个问题重新提出来,可能就会转移美国人民的视线,对国内大选创造好的条件。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反对的更多是一些政客,而不是一些企业家。详细>>
张立群:稳中适度从紧政策下利息税应考虑取消
我个人观点是可以考虑的,利息税实际上是在1999年经济偏冷、内需不足的时候采取的措施。当时目标是鼓励消费,减少一些过度储蓄。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没有这个必要,现在货币政策是稳中适度从紧。所以适当的鼓励一些储蓄活动还是必要的。从收入所得来看,各个国家对不同的收入都在征收所得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息收入也应该交税的,但是总的额度不是很大。这里面很难区分收入高和低,不管是高和低都是按照20%来征收的。针对这样一个税种,我觉得应该可以考虑取消。详细>>
应对贸易摩擦最根本的是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间的失衡
彭兴韵说,从宏观经济学来讲,我们知道有一个基本的等式,就是贸易差额等于国内储蓄减去国内投资。也就是贸易顺差反映的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状况。在中国改革30年来,一直处于储蓄率不断升高的趋势,现在储蓄率在50%左右,投资率在40%左右,储蓄率和投资率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应对贸易摩擦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失衡的问题。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失衡,我们就要想到怎么降低国民储蓄率,这就牵扯到很多问题,从总体来讲,中国这几年来储蓄率大幅度上升主要有几方面。
[主持人]彭老师,5月份中美刚刚举行了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同时中国5月份的贸易顺差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了73%,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您觉得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办呢?
[彭兴韵]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这几年确实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刚才张教授谈到的流动性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都与贸易顺差,包括国际资本流入的格局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由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在持续不断扩大,与此相关的贸易摩擦在这几年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贸易摩擦的一个体现。中国在应对这样的贸易摩擦时,现在有很多人讲我们应该大幅度减少贸易顺差。美国提出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理由或者结果来讲,也是减少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问题。但是造成贸易顺差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最直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的资本流入到中国,在这30年当中,全球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乃至于后来有了“中国制造”。现在到国外去,很多衬衫、家电产品都是中国生产的。现在中国汽车也开始出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家。从总体来讲,国际分工新的格局出现,供应链的重组,是造成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一个最根本原因,这样一个原因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根本性改变的。
[彭兴韵]从宏观经济学来讲,我们知道有一个基本的等式,就是贸易差额等于国内储蓄减去国内投资。也就是贸易顺差反映的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状况。在中国改革30年来,一直处于储蓄率不断升高的趋势,现在储蓄率在50%左右,投资率在40%左右,储蓄率和投资率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应对贸易摩擦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失衡的问题。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失衡,我们就要想到怎么降低国民储蓄率,这就牵扯到很多问题,从总体来讲,中国这几年来储蓄率大幅度上升主要有几方面。
[彭兴韵]第一,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分类,一个是居民储蓄,一个是政府储蓄,一个是企业储蓄,一个是对外储蓄。这几年来,中国储蓄率大幅度上升是由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造成的。总体来讲,居民储蓄率相对来讲是有所下降的,因为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大幅度上升,导致整个国民储蓄的上升,使得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在保持相对比较稳定的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就必然要体现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基础之上。所以为了减少贸易顺差问题,从长远来看就要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解决,从国民储蓄角度来理解,就是降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降低政府储蓄就是政府的财政政策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温总理讲财政政策要在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这就是国民分配结构的改变,可能需要提到议事日程。
[彭兴韵]第二,这几年居民储蓄率在总的国民储蓄率当中下降,但是居民储蓄率整体还是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大家挣了钱都不愿意花,导致最终消费品市场增长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居民消费不强,第一是国民分配结构问题。这几年国民收入增长率是远远低于企业利润增长率和政府税收增长率。第二,中国老百姓对未来还是有所担心,比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不确定支出,没有一个基本的保障制度,所以居民自我的储蓄存款,现在更多的是去买基金,这种资产积累形式实际上是在发挥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功能。
信息来源:新华网
"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提到的稳健的财政政策,总的来说还是表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还是强调以稳为基调。但是稳中适度从紧这个提法原来在财政政策上是有用过的,但是在货币政策上是没有提过的。我觉得现在这样提出“稳中适度从紧”这样一个政策方向,主要是对资金流动性过剩这个问题的估计和判断。
这种情况首先对需求是有影响的,现在讲的需求都是讲有效需求,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这必然和货币有关系。如果流动性过多或者银行可能发放的贷款过多的话,对消费需求、对股市的需求、对房市的需求等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从资本证券市场发展来看,这方面的需求是很快的。从保证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应该得到更多重视,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详细>>
加息不仅盯CPI 物价涨落不决定货币政策取向
如果基于前面对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讨论,从货币稳中适度从紧政策来讲,加息应该是考虑的措施之一。但是加不加息,物价不是很好的判断标准,如果以物价的涨落为依据来决定货币政策的取向,有可能不能正确判断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程度。CPI价格上涨,5月份涨幅达到3.4%,比原来年度预期调控目标要高一些,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而食品价格上涨有一些特殊的、短期的原因,比如去年国际粮食减产,比如美国现在大量的发展玉米生产乙醇这样一些产业,我们国内也在发展玉米生产乙醇这样一些产业,再加上最近三年的粮食增产,导致粮商对未来粮食价格的预期基本上都是看跌的。详细>>
投资增长高位稳定 "投资反弹"之说值得商榷
固定资产5月份首次出现反弹,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1—4月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25.5%,1到5月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5.9%,只提高了0.4个百分点,在过去很少把这样一个数值说成反弹。所以现在投资增长还是高位稳定,而不能用反弹这样一个说法。
彭兴韵认为,这次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第一,流动性过剩。第二,取决于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对投资确实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从总体上来讲,中国目前投资的增长对于缓解国内储蓄投资失衡,减少贸易顺差有一定的帮助。详细>>
人民币汇率调整是主权问题 不应受别国干涉
尽管汇率问题涉及到双边的贸易、投资、资本的流动问题,但是根本上还是一个主权问题。人民币汇率调整是中国内政,美国根本没有权利调整他国的政策。所以对美国这样一些做法可以不予理睬。但是从我们国家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来看,人民币汇率作为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整还是应该引起关注的。
美国很快就要面临新的大选,在这个时候,美国在每一次竞选之前都会对热点经济问题侦查来侦查去,显然对人民币汇率这样一个问题重新提出来,可能就会转移美国人民的视线,对国内大选创造好的条件。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反对的更多是一些政客,而不是一些企业家。详细>>
张立群:稳中适度从紧政策下利息税应考虑取消
我个人观点是可以考虑的,利息税实际上是在1999年经济偏冷、内需不足的时候采取的措施。当时目标是鼓励消费,减少一些过度储蓄。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没有这个必要,现在货币政策是稳中适度从紧。所以适当的鼓励一些储蓄活动还是必要的。从收入所得来看,各个国家对不同的收入都在征收所得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息收入也应该交税的,但是总的额度不是很大。这里面很难区分收入高和低,不管是高和低都是按照20%来征收的。针对这样一个税种,我觉得应该可以考虑取消。详细>>
应对贸易摩擦最根本的是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间的失衡
彭兴韵说,从宏观经济学来讲,我们知道有一个基本的等式,就是贸易差额等于国内储蓄减去国内投资。也就是贸易顺差反映的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状况。在中国改革30年来,一直处于储蓄率不断升高的趋势,现在储蓄率在50%左右,投资率在40%左右,储蓄率和投资率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应对贸易摩擦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失衡的问题。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失衡,我们就要想到怎么降低国民储蓄率,这就牵扯到很多问题,从总体来讲,中国这几年来储蓄率大幅度上升主要有几方面。
[主持人]彭老师,5月份中美刚刚举行了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同时中国5月份的贸易顺差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了73%,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您觉得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办呢?
[彭兴韵]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这几年确实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刚才张教授谈到的流动性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都与贸易顺差,包括国际资本流入的格局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由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在持续不断扩大,与此相关的贸易摩擦在这几年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贸易摩擦的一个体现。中国在应对这样的贸易摩擦时,现在有很多人讲我们应该大幅度减少贸易顺差。美国提出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理由或者结果来讲,也是减少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问题。但是造成贸易顺差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最直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的资本流入到中国,在这30年当中,全球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乃至于后来有了“中国制造”。现在到国外去,很多衬衫、家电产品都是中国生产的。现在中国汽车也开始出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家。从总体来讲,国际分工新的格局出现,供应链的重组,是造成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一个最根本原因,这样一个原因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根本性改变的。
[彭兴韵]从宏观经济学来讲,我们知道有一个基本的等式,就是贸易差额等于国内储蓄减去国内投资。也就是贸易顺差反映的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状况。在中国改革30年来,一直处于储蓄率不断升高的趋势,现在储蓄率在50%左右,投资率在40%左右,储蓄率和投资率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应对贸易摩擦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失衡的问题。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失衡,我们就要想到怎么降低国民储蓄率,这就牵扯到很多问题,从总体来讲,中国这几年来储蓄率大幅度上升主要有几方面。
[彭兴韵]第一,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分类,一个是居民储蓄,一个是政府储蓄,一个是企业储蓄,一个是对外储蓄。这几年来,中国储蓄率大幅度上升是由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造成的。总体来讲,居民储蓄率相对来讲是有所下降的,因为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大幅度上升,导致整个国民储蓄的上升,使得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在保持相对比较稳定的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就必然要体现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基础之上。所以为了减少贸易顺差问题,从长远来看就要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解决,从国民储蓄角度来理解,就是降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降低政府储蓄就是政府的财政政策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温总理讲财政政策要在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这就是国民分配结构的改变,可能需要提到议事日程。
[彭兴韵]第二,这几年居民储蓄率在总的国民储蓄率当中下降,但是居民储蓄率整体还是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大家挣了钱都不愿意花,导致最终消费品市场增长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居民消费不强,第一是国民分配结构问题。这几年国民收入增长率是远远低于企业利润增长率和政府税收增长率。第二,中国老百姓对未来还是有所担心,比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不确定支出,没有一个基本的保障制度,所以居民自我的储蓄存款,现在更多的是去买基金,这种资产积累形式实际上是在发挥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功能。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