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对国内化纤产业的影响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4-30 10:07:00
我国的化纤生产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产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高速增长,进一步带动了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作为上游产业的化纤生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规模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一、纺织服装出口提升中国化纤产能,扩大了对原料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提高。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为519亿美元,2006年扩大到1440亿美元,化纤行业为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取消配额限制等原因,2002年以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增加,在出口的强力拉动下,化纤产能迅速适应了下游产业对原料的需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我国化纤产量突破500万吨后,经过六年的时间,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其后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化纤总产量就突破2000万吨,2006年达到2025.49万吨,保证了下游企业的原料供应。

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取消配额限制等原因,2002年以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增加,在出口的强力拉动下,化纤产能迅速适应了下游产业对原料的需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我国化纤产量突破500万吨后,经过六年的时间,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其后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化纤总产量就突破2000万吨,2006年达到2025.49万吨,保证了下游企业的原料供应。
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取消配额限制等原因,2002年以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增加,在出口的强力拉动下,化纤产能迅速适应了下游产业对原料的需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我国化纤产量突破500万吨后,经过六年的时间,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其后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化纤总产量就突破2000万吨,2006年达到2025.49万吨,保证了下游企业的原料供应。

随着我国化纤产量的不断提高,据中国海关统计,化纤进口在保持了2004、2005年两个进口额平稳的年度后,2006年化纤进口额出现了近五年来的第一次较大幅度下降,同比减幅21%,回落到14.9万美元,接近2002年中国化纤进口水平;进口量降至82万吨,同比下跌25.9%,结束了化纤进口每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的局面。我国化纤产能的不断提高,使化纤进口在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化纤进口一直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2001年化纤进口平均每吨为1200美元,2006年化纤进口平均每吨为1800美元,但是从化纤进口量和产量分析,国内化纤产能已经可以满足国内下游产业消费的需要。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的短缺,用于生产化纤的国内原料供应缺口自2001年以来逐年扩大。仅以PX和PTA为例,2003年我国PX的进口依存度达到40%以上,PTA的进口依存度虽然从2002年60%下降到2006年的50%,但是进口的绝对量却从2001年的550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670万吨,而最主要的纤维用聚酯的消耗量则由上世纪末的400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420万吨,其产能也达到2000万吨左右。不断扩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和化纤产业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对原料的需求。
二、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将对化纤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我国外贸顺差以较快的增长幅度上升,其中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在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总额中占比一直较大。200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为391亿美元,到2006年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达到1260亿美元。虽然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在我国顺差总额中的比例自2005年起开始下降,由2004年的244%下降到96%,2006年下降到71%,但是纺织品服装出口绝对数字的高速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和对纺织品服装设限形成的压力,以及新的竞争对手的崛起,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例如:2006年美国对华聚酯短纤反倾销案虽然告捷,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美纺织品服装贸易协议即将到期,欧、美对我实行反倾销、反补贴的意图十分明显,3月份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开始启动反补贴法,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不仅仅是贸易的问题,对顺差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包括了国内产业结构和近年来国际经济的总体形势。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例如出口退税下调、制定环境保护和能耗的相关政策、提高土地价格等等,由于世界经济稳健的增长态势保证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加之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所具备的成本消化能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数量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据刚刚结束的101届广交会统计,本届广交会纺织品服装共成交58.4亿美元,比100届同比增长12.7。其中纱线、织物及制品成交25.5亿美元,增长11%;服装成品类成交29亿美元,增长14.34%。
今年1到3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3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化纤出口12.7万吨,同比增长54.1%,出口额1.7亿美元,同比增长67.9%。据分析,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下调的预期是今年上半年出口较快的重要原因。业内专家预测:今年下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政策和汇率的作用下出口速度将放缓,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增长幅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会有所下调。
过高的对外贸易顺差的直接结果是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从而提升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金融风险,使资产收益率降低,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利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进口对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国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分析我国近年来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就会发现,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增幅也不稳定。

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一是受到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均纤维占有量提高的速度很快,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也在逐年下降,纺织品服装消费的能力在扩大。由于消费结构和习惯常常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各项指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的根本改变,可供实现的消费能力受到制约,特别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农村市场,消费习惯的改变还需要时间。二是我国自身具备的纺织品服装产能,在完全满足国内基本的最终消费需求的同时为出口提供了数量巨大、品种齐全的货源。自2001年以来超过1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仅有六类。除了工业用纺织品具有最终消费的性质外,其它五类,纱线、面料、棉花、化纤、羊毛等均为纺织服装生产加工的原料,反映了我国进口需求主要集中在工业消费领域内的特点。三是对扩大进口贡献较大的纺织原料棉花受到进口配额限制,化纤进口随着国内产能的扩大及国际石油价格的攀升在近两年出现了负增长。
化纤产品在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缓慢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进口量较大的化纤机织物,进口额连年下降,由2001年的33.7亿美元下降到2006年的30.2亿美元。

三、促进中国纺织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强大配套能力和巨大产能的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面对先进国家生产力梯度转移趋势日渐加强的局面和日趋恶化的出口环境,一方面要促进内需,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励和刺激国内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保证持续稳定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不仅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化纤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出口退税下调、结构调整引发的成本上升以及后配额时代的结束等等因素的作用下,纺织品服装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肯定要加快,而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据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的中期预测,受到世界经济和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预计2007年中国的出口增幅将比去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
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行业在经历了一个规模高速增长期后,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以我国服装行业为例,2006年的增幅较200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已经出现了转变增长方式的信号。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应该解决好本行业在低水平上数量高速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深入进行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较高的对外依存度问题,才能使纺织服装企业从高速度、低效益中解脱出来。
“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方针,不仅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预示着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品服装产业政策正在或者将要发生变化。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对化纤产业的刺激将逐步降低,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发式的改变,极有可能成为化纤行业产能释放的瓶颈,应引起占有世界总产量50%的我国化纤产业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
信息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
一、纺织服装出口提升中国化纤产能,扩大了对原料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提高。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为519亿美元,2006年扩大到1440亿美元,化纤行业为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取消配额限制等原因,2002年以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增加,在出口的强力拉动下,化纤产能迅速适应了下游产业对原料的需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我国化纤产量突破500万吨后,经过六年的时间,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其后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化纤总产量就突破2000万吨,2006年达到2025.49万吨,保证了下游企业的原料供应。

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取消配额限制等原因,2002年以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增加,在出口的强力拉动下,化纤产能迅速适应了下游产业对原料的需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我国化纤产量突破500万吨后,经过六年的时间,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其后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化纤总产量就突破2000万吨,2006年达到2025.49万吨,保证了下游企业的原料供应。
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取消配额限制等原因,2002年以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增加,在出口的强力拉动下,化纤产能迅速适应了下游产业对原料的需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我国化纤产量突破500万吨后,经过六年的时间,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其后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化纤总产量就突破2000万吨,2006年达到2025.49万吨,保证了下游企业的原料供应。

随着我国化纤产量的不断提高,据中国海关统计,化纤进口在保持了2004、2005年两个进口额平稳的年度后,2006年化纤进口额出现了近五年来的第一次较大幅度下降,同比减幅21%,回落到14.9万美元,接近2002年中国化纤进口水平;进口量降至82万吨,同比下跌25.9%,结束了化纤进口每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的局面。我国化纤产能的不断提高,使化纤进口在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化纤进口一直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2001年化纤进口平均每吨为1200美元,2006年化纤进口平均每吨为1800美元,但是从化纤进口量和产量分析,国内化纤产能已经可以满足国内下游产业消费的需要。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的短缺,用于生产化纤的国内原料供应缺口自2001年以来逐年扩大。仅以PX和PTA为例,2003年我国PX的进口依存度达到40%以上,PTA的进口依存度虽然从2002年60%下降到2006年的50%,但是进口的绝对量却从2001年的550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670万吨,而最主要的纤维用聚酯的消耗量则由上世纪末的400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420万吨,其产能也达到2000万吨左右。不断扩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和化纤产业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对原料的需求。
二、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将对化纤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我国外贸顺差以较快的增长幅度上升,其中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在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总额中占比一直较大。200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为391亿美元,到2006年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达到1260亿美元。虽然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在我国顺差总额中的比例自2005年起开始下降,由2004年的244%下降到96%,2006年下降到71%,但是纺织品服装出口绝对数字的高速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和对纺织品服装设限形成的压力,以及新的竞争对手的崛起,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例如:2006年美国对华聚酯短纤反倾销案虽然告捷,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美纺织品服装贸易协议即将到期,欧、美对我实行反倾销、反补贴的意图十分明显,3月份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开始启动反补贴法,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不仅仅是贸易的问题,对顺差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包括了国内产业结构和近年来国际经济的总体形势。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例如出口退税下调、制定环境保护和能耗的相关政策、提高土地价格等等,由于世界经济稳健的增长态势保证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加之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所具备的成本消化能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数量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据刚刚结束的101届广交会统计,本届广交会纺织品服装共成交58.4亿美元,比100届同比增长12.7。其中纱线、织物及制品成交25.5亿美元,增长11%;服装成品类成交29亿美元,增长14.34%。
今年1到3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3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化纤出口12.7万吨,同比增长54.1%,出口额1.7亿美元,同比增长67.9%。据分析,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下调的预期是今年上半年出口较快的重要原因。业内专家预测:今年下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政策和汇率的作用下出口速度将放缓,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增长幅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会有所下调。
过高的对外贸易顺差的直接结果是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从而提升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金融风险,使资产收益率降低,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利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进口对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国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分析我国近年来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就会发现,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增幅也不稳定。

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一是受到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均纤维占有量提高的速度很快,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也在逐年下降,纺织品服装消费的能力在扩大。由于消费结构和习惯常常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各项指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的根本改变,可供实现的消费能力受到制约,特别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农村市场,消费习惯的改变还需要时间。二是我国自身具备的纺织品服装产能,在完全满足国内基本的最终消费需求的同时为出口提供了数量巨大、品种齐全的货源。自2001年以来超过1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仅有六类。除了工业用纺织品具有最终消费的性质外,其它五类,纱线、面料、棉花、化纤、羊毛等均为纺织服装生产加工的原料,反映了我国进口需求主要集中在工业消费领域内的特点。三是对扩大进口贡献较大的纺织原料棉花受到进口配额限制,化纤进口随着国内产能的扩大及国际石油价格的攀升在近两年出现了负增长。
化纤产品在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缓慢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进口量较大的化纤机织物,进口额连年下降,由2001年的33.7亿美元下降到2006年的30.2亿美元。

三、促进中国纺织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强大配套能力和巨大产能的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面对先进国家生产力梯度转移趋势日渐加强的局面和日趋恶化的出口环境,一方面要促进内需,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励和刺激国内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保证持续稳定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不仅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化纤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出口退税下调、结构调整引发的成本上升以及后配额时代的结束等等因素的作用下,纺织品服装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肯定要加快,而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据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的中期预测,受到世界经济和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预计2007年中国的出口增幅将比去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
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行业在经历了一个规模高速增长期后,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以我国服装行业为例,2006年的增幅较200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已经出现了转变增长方式的信号。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应该解决好本行业在低水平上数量高速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深入进行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较高的对外依存度问题,才能使纺织服装企业从高速度、低效益中解脱出来。
“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方针,不仅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预示着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品服装产业政策正在或者将要发生变化。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对化纤产业的刺激将逐步降低,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发式的改变,极有可能成为化纤行业产能释放的瓶颈,应引起占有世界总产量50%的我国化纤产业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
信息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