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波动效应分析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4-03 15:35:00
[摘要]在市场机制下,基于不同的市场交易,形成农产品集市价格、批发价格和期货价格,三者共同调节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我国粮食价格波动轨迹符合蛛网模型现象,表明农产品供求弹性较小,无论源于供给还是需求万的变化,都会引起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的变化。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实质上反映着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建立农业共生组织,通过市场主体间的共生与协作,形成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互补性和资源依存性,是稳定农产品价格的一种准市场性的资源配置方式。
(中经评论·北京)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我国农业是以农户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市场集中度低,既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又存在过度竞争,产业内数量众多的农户足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农产品价格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同的市场交易,形成不同性质的农产品价格。
1、集贸市场与农产品集市价格的形成
产品集贸市场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农产品生者和消费者互通有无为目的,以当地农产品为交易对象,以零价为主要形式的现货交易。农产品集贸市场具有地方特色,进场交易者主要是当地农户和城镇居民,每笔交易成交量小,而且买卖双方直接交易,交易成功后钱货两清。农产品集市价格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数量众多的农产品供给者和消费者是既定的市场价格接受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农户根据市场价格的波动调整生产经营行为。
农产品集市价格具有明显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和时点差价。地区差价是由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消费的普遍性和集市贸易的范围决定的:季节差价是由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常年性决定的;时点差价,即同一农产品在同一市场上不同时点的价格各不相同。农产品集市价格的变化是农产品供求矛盾对农产品集市贸易起调节作用的表现,影响着农户的决策,进而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2、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批发价格的形成
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两种性质,即组织性和场所性。作为一种流通组织,它为买卖双方及其代理人提供农产品批量交易的场所、交易设施和交易服务。为了保证农产品批发交易的客观公正性,批发市场的管理主体需要制定交易规则,规范入场交易者的交易行为。入场交易的农产品经营者必须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管理章程规范交易行为,进行客观、公正、平等的交易竞争。同时,专门的交易场所、指定的交易时间、明确的交易规则、统一的结算方式,使得农产品批发市场又成为一种规范的交易场所。
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大量吸引、汇集各地的农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交易过程,再把农产品发散到各地,迅速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让渡。农产品批发价格比较真实地反映农产品商品的价值和市场供求规律,是商品的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交易双方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这种价格是农产品市场的基础价格,发挥着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导向作用,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企业、农户确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3、期货市场与农产品期货价格的形成
期货交易是指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的标准化合约的买卖。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经济关系,买卖的是农产品期货合约,是一种在期货交易所内达成的、受一定规则约束、规定在将来某一时间和地点交割某一特定农产品的标准化契约。在单位合约中,农产品的规模、品质、数量、交货时间和地点都是既定的,唯一的变量是价格。这种价格在期货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方式达成
公正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发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农产品供求的集中、农产品市场的秩序化、公平的竞争环境等,以使农产品信息集中、市场透明、价格真实地反映农产品供求,从而形成公正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产品期货市场满足了这些条件,同时还提供严格的法律和交易规则保障,为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农产品期货市场还有一系列制度性保障,如会员制、保证金制、公开叫价制、层层分担风险制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公平竞争原则在交易中的贯彻。因此,农产品期货市场通过期货交易而形成的农产品价格不是个别交易的结果,而是在一个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市场上形成的农产品价格,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从而被作为农产品的基准价格。这个基准价格表现的是现在农产品市场对未来农产品价格的预期,集中了即期的与未来不同时点的市场供求状况,计算的基础是现货价格加上各种利息、仓储、运输、管理等费用,场内交易双方再以自己的风险预测经验和知识决定农产品期货价格。农产品期货价格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农产品现货交易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企业和农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1、农产品价格蛛网模型分析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蛛网模型引进时间变化的因素,通过对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考察,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蛛网模型考察的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不能中途改变,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而本期的产量则取决于前期的价格。因此,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商品本期的产量决定于前期的价格。由于决定本期供给量的前期价格与决定本期需求量(销售量)的本期价格有可能不一致,会导致产量和价格偏离均衡状态,出现产量和价格的波动。
农产品符合蛛网模型考察的商品的必备条件,如生产周期长、生产规模不易改变等。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农户本期的生产决策依据往往是前期的市场价格,这就形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蛛网模型现象。
1985~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有四个周期,相应地粮食价格波动也有四个周期。1984年粮食大丰收后,1985~1987年粮食产量持续上升,而1986年和1987年粮食价格下跌,1988年粮食产量下滑,粮食价格大幅度提升,当年粮食收购价格指数达到126.9,零售价格指数达到114.1;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1989年和1990年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随即出现了1990年的粮食价格回落,当年粮食零售价格指数下降为95.2,1991年粮食产量减少1095万吨,而当年粮食零售价格指数回升到109;1992~1994年连续三年粮食价格上涨,1994年粮食零售价格指数高达148.7,粮食产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此后,粮食价格出现回落,1997年粮食价格降到低谷,当年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仅为81.7,粮食零售价格指数为92.1,1997~2000年连续四年粮食价格低迷,2000年开始连续4年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2003年比1998年历史最高产量降低15.9%;2003年粮食价格开始回升,2004年粮食零售价格指数126.5,粮食产量也由2003年的43069.5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48402.2万吨。1985~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和价格四次大的波动与蛛网模型分析的农产品产量与价格波动特性相符,出现“上期粮食价格上涨-当期粮食产量提高,上期粮食价格下跌-当期粮食产量降低”现象,形成“粮食价格上涨-粮食产量提高-粮食价格下跌-粮食产量降低-粮食价格上涨-粮食产量再提高”的循环运动轨迹。
2、农产品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1)从农产品供求弹性分析。在一般情况下,价格波动的幅度取决于供求弹性的大小,供求弹性越低,价格波动越大,反之亦然。由于农产品供求弹性都较低,因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幅度必然相对较大,无论源于需求还是供给方的变化,都会使价格较大幅度波动,因此,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为了阐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的特征,可以运用价格适应性的概念进一步解释。所谓价格适应性是价格弹性系数的反比,用于描述产品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假定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为-0.30,则价格适应性为-3.33,表明农产品的供给量每增加或减少1%,农产品价格将下降或上升3.33%,价格波动的幅度要大大超过供给变动程度。由需求变化导致的情况同样如此。1985~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和价格四次大的波动表明,粮食产量小幅度的波动会引起粮食价格大幅度的波动。因此,在农产品特定的供求格局下,其价格是不稳定的。
(2)从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分析。农业的供给特性并不仅仅表现为缺乏价格弹性,更重要的是,在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具有显著的逆反应行为,即农产品供给变动不完全遵循市场一般法则,而存在蛛网模型的变异情况。具体来讲,当农产品价格提高时,农业生产者一般遵循供给的市场法则,通过增加投入以尽量扩大产出:当价格下降时,生产者则往往违背一般的市场法则,采取独特的行为,很少削减或甚至不减少乃至反而增加生产。因此,农业生产者的价格供给行为具有二元性,也称为逆反应行为。这种二元性或逆反应行为制约了农产品价格上升或下跌时的供给变动程度乃至方向。
造成农产品供给二元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农业产业特定的市场结构,在农业产业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数量众多的小规模生产者只是价格的接受者,一旦出现市场价格下跌,生产者只能通过增加产出以保持原有的收益水平,以致市场总供给逆价格下降而增加,形成所谓充分生产的特征;另一方面在于农业投入资产的专用性,当农产品价格上升时,生产者会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农产品供给随着价格的提高而增加;而当农产品价格下降时,已投入的农业生产专用性资产相应出现贬值,但又无法改为非农用途,理性的生产者不会减少已投入量,因而农产品供给减少幅度很小或者不减少。农业资产的专用性使得农业资产缺乏流动性,限制了农产品供给在价格下降时的弹性,造成了农业供给反应具有粘滞性。
(3)从农业收益变化趋势分析。农产品供给与价格变动特点所决定和反映的实质是农业的收益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由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所以,农产品需求曲线D比较陡峭。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使供给曲线S的位置向右平移到S’,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1下降到P2,这时,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产量增加幅度,使农业收益减少,减少量相当于图1中矩形QQ1E1P1和QQ2E2P2的面积之差。
图1:农产品产量、价格和农业收益的关系

三、简要结论
农产品价格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农产品集市贸易形成的集市价格,是最贴近众多农户的市场价格,直接影响着农户的经营行为;农产品批发贸易形成的批发价格,是农产品市场的基础价格,发挥着价格信号的调剂功能:农产品期货贸易形成的期货价格,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作用。
1985~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和价格的波动轨迹符合蛛网模型理论实质,表明农产品供求弹性较小,无论源于供给还是需求方的变化,都会引起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的变化,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现出不稳定的特征。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实质上反映着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根据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建立农业共生组织,通过市场主体间的共生与协作,形成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互补性和资源依存性,是稳定农产品价格一种准市场性的资源配置方式。
(中国流通经济,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程瑞芳)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