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中国渐入“规则”时代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3-29 09:23:00
三月二十六日,北京王府井书店新设立的《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单行本专柜在频繁的翻阅后稍显凌乱。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单行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单行本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精解》刚刚上市就引起了各界读者的关注。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与加入WTO,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制度体系,与之相应的,中国进入大规模规则集中形成和完善期。
  
  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不仅使中国拿到了进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入场券,更把中国带入了全球制度体系之内。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中国正在进入市场"规则"的集中形成期。
  
  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说中国进入"市场规则集中形成期",并不是说此前中国没有规则、或没有市场规则,而是指经过市场经济初期大规模体制机制转轨、特别是2001年底加入WTO以后,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制度体系,中国经济社会乃至政治运行,都在某种意义上与世界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中国要想在全球政经格局中游刃有余,必须建立一系列既符合中国国情,同时又与世界惯例并行不悖的规则,更积极也更主动地发展自己、融入全球。
  
  何谓"规则"
  
  在2002年版的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则"的含义既包括"法则、规章",即英文中的"law、rule";也包括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也即英文中的"rulesandregulations"。
  
  在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的解读中,"规则"的内涵则涵盖了技术标准、政治规则、经济规则、社会规则等多个层面,其中的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可以称之为"硬规则",而社会规则中的道德规范则可以称之为"软规则";此外,甚至还包括不成文但却被某一特定群体默许的"潜规则"。
  
  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离不开规则,只不过不同时代,确立规则的原则不同。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规则"某种程度上更倾向于"规定",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实施;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则"则表现为一种"契约",即相关利益群体集思广益、反复博弈之后达成的需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其既非计划经济时代的命令,也不体现某一特定利益群体的利益,而是各方均衡博弈后有益于社会进步与和谐运转的结果。
  
  所以,我们说中国进入规则时代,既意味着规则开始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命令"向市场化的"约定"转变,也意味着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主体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相互关系亦从"身份"向"契约"转变。
  
  权威人士指出,市场化改革及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在兼顾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必须与全球普适的一些"游戏规则"接轨,一个有着时间表限制的WTO体系,既是中国面临的最大规则,也在客观上推动着中国加速进入"规则时代"。
  
  规则大规模集中形成
  
  2006年底,信息产业部以一纸《移动通信手机充电器及其接口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终结了手机充电器各不相同的局面,这意味着,今后无论你用哪个品牌、哪个款式的手机,只要一个充电器就可以了。
  
  一项看似简单的技术标准变动,不仅给百姓带来极大便利,而且极大地节约了社会资源,甚至可能使手机与充电器出现行业细分,规则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除类似手机充电器接口这样的事情之外,我国近年来在诸多领域诞生了一批新规则,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规范着市场、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比如日常生活领域,随着多宝鱼、红心鸭蛋及苏丹红事件的出现,社会各界开始关注食品安全标准化问题,直接催生了国家相关标准的完善;保健品领域更是如此,2007年,国家将出台40项保健食品标准;而即将推出的《中国家具装饰业标准化规则》,则从源头上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具装饰业引入了发展标准。
  
  在技术领域,如今在互联网上能够方便快捷地进入中文.CN域名,其实是得益于三项由中国人制定的互联网国际标准,它们的诞生提升了中文在国际互联网上的竞争力;而与数字电视相关的三大标准出台,则标志着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清晰,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今年1月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数字音频电子行业标准,更打破了这一领域长期由少数外国公司控制的局面。
  
  在工作规范领域,2006年,民政部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全国民政标准2006~2010年发展规划》,在民政工作的15个领域中规划了26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意味着以往分散于法律、法规、文件中的民政工作规范,开始成为系统的工作标准。
  
  更多的规则则诞生于与我国发展息息相关的经济和法律领域。
  
  比如最新通过的《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即对物权方面的法律空白和内外资企业税率分置进行了法律界定,而中国自入世以来开展的大规模修法行动和审批制度改革,则从根本上将中国国内相关制度与WTO规则进行衔接,中国在关注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制度体系。
  
  《了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要想系统、完整地收集整理近年来出现的新规则并非易事,很多新规则刚一诞生便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基础,或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基本规则。随着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相关的规则制定与完善肯定会进入爆发期,而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身处于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规则时代。
  
  市场经济完善之必然
  
  之所以说现在是"规则集中形成期",是因为我国在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后,目前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阶段,这一点,在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已有明确表述。市场经济离不开规则,越成熟的市场经济,其规则便越为完善,而缺乏规则或仅有粗糙规则的市场经济,必然产生大量社会失范。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所谓"企业家原罪"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即在我国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市场开放后的规则空白,而没有规则约束的市场,必然导致无序;加之新的制度环境没有给民营企业提供足够保障,致使一些民营企业家通过犯规来获得发展空间。也正基于这一点,最新颁布的《物权法》没有太多纠缠于此,所谓原罪,某种程度上成为我国渐进式改革和体制转轨的成本。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以及相关法则的确立和完善,一些新的民营企业家开始"阳光式"崛起,特别是高科技和IT领域的一些优秀企业,其不仅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和就业,而且完全遵循现代市场规则,在境外上市中个人财富甚至透明到可以经受全球资本市场的监督。
  
  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表明,市场规则的完善,与市场化程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定的"规则"来保障和支撑;而规则的健全和完善,也必须以相应的市场经济水平为基础。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庞大而运行复杂,其市场行为主体包括各类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自然人;复杂主体发起的各类市场活动需要更为专业的法律法规、经济规则、工作规范来约束;所生产的成千上万种商品更需成千上万的标准来规范,如此复杂的规则体系构建活动,当然不可能离开市场实践而凭空产生。
  
  尽管复杂,但规则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降低整个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而这,是当今国际竞争中最有约束力,同时也是最具价值的部分。
  
  这些年来,通过三次修改宪法,已明确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各种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地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确立了市场规则,规范了市场主体行为,明确了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可以说,包括现代法律法规体系、国家管理系统、契约关系、产权关系、竞争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规则的建立健全在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市场公平竞争的平台、推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伴随着加入WTO,来自WTO的外在规则推动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国际标准的贸易准则、管理准则、服务准则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直至公众的日常生活。法治、透明、公正、服务,这些看似简单的执政理念和文明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这种变化的意义甚至远远超出了关税减让、服务业和农业对外开放、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体制机制改革与调整等带来的影响。
  
  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中国人在接受并运用最初是由西方富国制定的现行世贸规则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规则的修正与制定,目前仍在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的过程。
 
信息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