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美纺织品谅解备忘录》执行情况及影响评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3-16 10:57:00
2005年11月8日,中美就纺织品问题达成《谅解备忘录》(下文简称《备忘录》),持续数年的纺织品特保摩擦暂告段落。《备忘录》涵盖21大类产品,其中18类(共计31个TC码)为2003~2005年美国对华纺织品设限产品或2005年美方特保立案调查产品,共占总数的85.7%。根据《备忘录》的规定,2006~2008年,中国相关输美纺织品数量将在上年出口量的基础上,以10%~17%的速度逐年递增。
本文将在理论分析的框架内,就2006年《备忘录》的执行及涵盖产品的出口情况进行评估,以期为2007、2008年《备忘录》的良好运行提供一定参考。
一、2006年《备忘录》执行情况及主要特点
据美国海关统计,2006年,美国口岸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270.67亿美元,同比增长20.81%;其中,《备忘录》涵盖产品(共34个TC码)所占份额为36.87%,比2005年的37.93%略有下降,但总额达到99.81亿美元,同比增长17.45%。总体而言,2006年《备忘录》及其涵盖产品的贸易运行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配额清关率偏低。据美国海关边境保护局提供的监测数据,2006年,《备忘录》涵盖产品的平均清关率为59.65%,中位数为65.75%,清关率总体偏低。即便根据《备忘录》的规定,2006年3%的配额可以结转至2007年使用,2006年配额的实际浪费规模仍很严重。在34个TC码产品中,清关率最高的产品为棉制裤子(TC码347/348),达到86.2%;最低为百叶窗及窗幔(TC码666),仅3.8%。
2.出口数量减少,市场份额回落。尽管《备忘录》涵盖产品整体2006年中国对美出口金额比2005年有所增长,但依TC码对各产品出口量分别予以考察,则大部分出现降幅。统计显示,2006年《备忘录》涵盖产品美国从中国进口量同比平均下降15.57个百分点,其中,其他合纤织物(TC码620)降幅最大,达84.8%;但也有部分产品出现了较快增长,如袜类产品(TC码332、432),同比增幅就分别达到74.23%和54.85%。数据还表明,2006年,中国产品占美国口岸上述34个TC码产品进口量的市场份额同比平均下降3个百分点。其中,套衫(TC码645)的市场份额降幅达21个百分点,从2005年的47.84%降至2006年的26.75%。
3.国内配额价格起伏波动剧烈。受配额分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备忘录》产品国内配额交易价格波动剧烈。例如,棉制裤子(TC码347/348)2006年10月的配额价格才6美元/打,到11月则涨至15美元/打,个别报价甚至高达18元美元/打,目前价格又回落至11美元/打。配额价格的波动直接干扰了企业正常的出口经营活动,这可能也是造成相关产品出口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备忘录》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影响评估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备忘录》相当于对中国输美纺织品构筑了一道"绝对配额"壁垒,除出口数量受到严格限制外,理论上还将引起产品出口价格上升、国内市场价格下降、出口市场转移等各类效应。兼顾分析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分别从产品出口季节性规律和出口价格角度,对《备忘录》的影响展开评估。
1.产品出口季节性规律影响评估
纺织品服装出口通常会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特征,而在配额制度下,该季节性规律是否受到干扰将直接影响产品最终的年度出口表现,这可能也是造成2006年《备忘录》清关率较低的实质性原因之一。此处选取棉制裤子(TC码347)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该产品在2005年曾遭美国特保措施设限,在《备忘录》涵盖产品中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该产品2006年国内配额价格波动剧烈,能较为明显地反映出配额分配制度对产品出口运行可能产生的作用。

根据表1和图1计算所得的2000~2006年美国口岸棉制裤子(TC码347)从中国进口量月度季节指数,并结合《备忘录》的执行情况,可以发现:
1.中国对美国棉制裤子出口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棉制裤子为美国根据WTO《纺织品服装协议》于2005年1月1日取消全球被动配额的产品,并且此前中国国内的纺织品配额分配制度已经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因而可以认为,2000~2004年的走势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产品的季节性波动情况。该数据表明,中国对美国棉制裤子的出口高峰通常集中在每年的年初及6~7月,而3、4月和9~11月为相对的淡季。
2.2006年《备忘录》干扰了中国对美国棉制裤子出口的季节性规律。表1和图1均显示,2006年,中国对美国棉制裤子的出口并未表现出该产品应有的季节性特征,相反却"异常"性地形成了一种增长趋势。例如,2006年1月的产品出口量仅为年出口均值的20%,之后逐步增加,12月的出口量达到了年出口均值的1.62倍,列全年之最。式(2-1)利用2006年出口月度季节指数(EXI)与时间变量(t)拟合的线性趋势模型也表明,该年月度出口季节指数平均逐月增加0.1。但式(2-2)利用2000~2004年的数据以同样的模型结构进行拟合,不仅模型拟合效果较差,而且时间变量(t)也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该时间序列不存在趋势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呢?本文认为,我国配额分配制度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事实上,在2005年之前即所谓的"配额时代",国内纺织品配额以业绩分配为主,并辅助于成熟的"二手交易市场"解决企业间的配额供需协调问题,总体上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较高,企业可以在有充分可预见性的情况下经营业务。而在2006年《备忘录》产品的配额分配制度下,"有配额无订单"或"有订单无配额"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尤其是上半年,这极大地干扰了企业的出口活动,也降低了配额的使用效率。直到下半年,经过对分配制度的数次调整,并引入转让机制,才使紧张局面有所缓和,出口开始回稳,并最终呈现"逐步走高"的年度运行态势。
此外,通过比较2005年和2006年的棉制裤子出口季节指数还可以发现,在受到类似于"自动出口限制"的情况下,有必要对产品配额的分配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2005年5月27日,美国正式对原产于中国的棉制裤子采取特保设限。在没有采取任何配额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当时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竞相"抢跑道"出口,结果造成短时期内出口数量激增、加剧了配额短缺的矛盾,设限配额仅46天即被用尽,导致随后在长达半年的时间美国市场彻底"关闭"。这一教训在《备忘录》生效期内绝不能重演。
2. 产品出口价格影响评估

价格波动情况也是反映《备忘录》对产品出口所产生影响及其程度的核心指标之一。如表2和图2所示,就绝对价格而言,2006年《备忘录》生效期间,中国对美国棉制裤子出口价格比2005年平均上涨26.15%,由于配额的有偿性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出现这一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浮不难理解。同时,2006年中国棉制裤子出口价格低于2000~2004年的平均水平。而据中国服装协会产业部统计,2000~2004年,棉制裤子配额由于热炒,其价格往往达到产品价值的50%以上,如2003年配额均价就为4.13美元/条,接近50美元/打,远高于2006年6~18美元/打的水平,两者之间的价差与最终产品出口价格的差值幅度基本相同,表明配额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产品出口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2还利用E-views软件对2000~2006年各年度棉制裤子的价格标准差进行了统计,旨在通过数据的离散度衡量产品价格在一年中的波动剧烈情况。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即“无配额”时期产品价格最为平稳,2006年《备忘录》生效期间其次,而2000~2004年波动幅度则相对最为剧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复杂,与产品的结构、市场上的供需情况可能都有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但结合先前对上述各年份配额价格的分析结论,有理由认为配额成本的波动在各影响因素中的地位是关键性的。
三、《备忘录》对美国市场及产业影响评估
由于《备忘录》所设定的数量性“配额限制”仅针对中国实施,加之纺织品服装之间的替代性,因此,理论上将产生类似于关税同盟理论中的贸易转移效应,并对美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对此需要予以关注。

表3初步计算表明,2006年《备忘录》涵盖产品,美国从除中国以外国家地区进口量平均微增1.04个百分点(同期从中国进口量平均下降15.57个百分点),其市场份额平均增加3个百分点(即中国市场份额减少部分)。由此可见,整体上《备忘录》已经引发了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这里继续以棉制裤子(TC码647)为例,就《备忘录》对美国相关产品进口的市场格局及本地产业的影响展开进一步评估,可以发现:
1. 2006年市场份额由其他亚洲国家抢占,并未惠及与美国存在纺织品优惠贸易安排的周边国家(地区)
近年来,美国在加快向周边地区转移或投资纺织品生产工厂的同时,与有关国家纷纷签订了含有纺织品优惠市场准入条件的双边或区域性安排,寄希望于通过这些协议及特定的原产地规则,鼓励周边国家加工美国生产的纺织原料,并将成品返销美国以满足终端市场需求,从而构建了一条以市场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为宗旨的新型的纺织产业链。其中,加勒比地区国家(CBI)、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CAFTA)以及北美洲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的墨西哥,是美国着力扶持的“合作伙伴”并与之存在紧密的利益联系。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配额时代”美国就将棉制裤子的进口机会慷慨地给予了墨西哥、CBI、CAFTA等国家(地区)。但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后,来自中国及孟加拉国等纺织品服装竞争力强国的进口大幅增长,并从墨西哥、CBI和CAFTA手中夺取了相当的市场份额。2006年,中国的市场份额因《备忘录》的实施受到打压,然而却未能使墨西哥、CBI和CAFTA收复失守的“昔日阵地”,不仅市场份额分别从2005年的22.03%、19.86%、19.04%进一步下滑至19.05%、16.42%和16.02%,而且对美国的出口绝对量也出现了下降。相比之下,孟加拉国、越南等其他亚洲纺织品出口大国却是真正的“受益者”。2006年,美国从其进口数量同比大幅增长了83.65%和50.24%,并使两国一跃成为2006年美国口岸棉制裤子第二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

2. 《备忘录》的实施使美国口岸相关产品进口价格水平保持稳定
如表4所示,2000~2004年“配额时期”,在美国棉制裤子主要进口来源中,中国产品的价格最高,这与当时国内高配额成本有密切的关联。也正因为如此,当2005年全球被动配额取消后,中国产品价格迅速回落了44.6%,带动当年美国口岸棉制裤子进口均价下跌了6%。从这一角度看,2006年《备忘录》的实施不仅有效地抑制了中国产品的涌入,而且使其从一个“压低”价格者重新转变为重要的“价格稳定器”,并在主要进口来源价格进一步下滑的情况下,帮助美国将棉制裤子的进口价格基本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这对于美国国内产业的生存而言是相当有利的。

此外,《备忘录》的实施并未改变美国国内纺织业生产环节逐步“萎缩”的趋势。从表5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00~2006年,美国国内棉制裤子的产量逐年下降,而IP比率(进口数量/美国国内产量)却加速上升,即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更多地依赖于进口得到满足。其中,2006年美国国内棉制裤子的产量同比继续下降6.83%,IP比更是从2005年的485.9%大幅增至565.9%,增速列近年之最。利用2000~2005年的历史数据拟合还发现,美国棉制裤子的国内产量与进口量保持着很强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877,因此在2006年美国口岸棉制裤子总进口量同比增长5.6%的情况下,美国国内产量出现进一步的下滑并不意外。这也再次表明,在类似于《备忘录》的国别配额制度下,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会削弱政策对进口总量的实际限制效果。
四、总结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翔实的数据,并利用量化分析工具,就2006年《备忘录》的执行和对我方相关产品贸易运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表明,2006年《备忘录》的实施,一方面干扰了涵盖产品对美国原有的季节性出口规律,但产品出口价格波动却较为平稳,优于2000~2004年原“配额时期”。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中国因《备忘录》的实施而在美国市场减少的份额被其他亚洲出口国所抢占,既未能惠及与美国存在纺织品优惠贸易安排的周边国家(地区),也没有改变美国国内纺织业生产环节逐步“萎缩”的趋势。
2007年是《备忘录》实施的第二年,国内外经济产业的发展和政策走势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结合对2006年《备忘录》执行情况和影响的评估结果,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
1. 国内配额管理体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这是确保《备忘录》得到良好执行、最大限度减少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
我们应增加配额分配制度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在配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配额的获得成本。本文建议应增加配额的招标次数,可调整为月拍。每次招标数量可参考相关产品出口季节性因素,投标数量设下限,但对投标者资格不作业绩上的限定,是否中标则按投标价格确定。由于市场上的配额供应持续、有预见性,而且价格随行就市,目前较为猖獗的囤积配额、肆意抬价的做法就难以奏效,企业也可结合自身订单情况选择配额的购买时机、确定可以接受的配额价格,乃至权衡是否进入或退出市场。这样,产品出口市场整体在价格信号的调控下也将井然有序地运行,配额浪费、价格大起大落以及黑市猖獗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2. 对于2009年《备忘录》结束后我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复杂局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一方面,2006年《备忘录》的实施之所以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即我方在美国让出的市场份额迅速被其他出口方所填补,这其实说明我们的产品并没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别国替代。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挤占我国市场份额的国家(如孟加拉国),其产品价格整体已处于低位水平,如果2008年后我们希望重新夺回“阵地”,在产品基本同质的情况下,难免又被迫陷入“价格战”的窘境,这很容易再次引发大规模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实力也远非“不堪一击”,而且《备忘录》的实施也为其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据美国全国纺织团体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美国纺织服装行业目前的从业人员为61.32万,尽管每年仍以5%~6%的速度在减少,但人均劳动生产率近年来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产业总体运行健康、稳定。2006年,美国纺织服装业的总产值超过686亿美元,与2005年基本持平;2006年1~9月,行业税后利润为15.4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全年出口也达到了168亿美元,增长1.8%。由于美国本土纺织服装产业主要的着眼点是高端市场,在我方大力推动品牌建设、促成产业升级的情况下,未来两国产品的“竞争区域”会愈加宽泛,而“互补性区域”却在减少。前有堵截,后有追兵,2009年《备忘录》结束后的形势不容乐观,理性分析我方的竞争环境、寻找市场的新增长点、在“产品差异化”上作文章,我们的准备工作任重而道远。
信息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本文将在理论分析的框架内,就2006年《备忘录》的执行及涵盖产品的出口情况进行评估,以期为2007、2008年《备忘录》的良好运行提供一定参考。
一、2006年《备忘录》执行情况及主要特点
据美国海关统计,2006年,美国口岸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270.67亿美元,同比增长20.81%;其中,《备忘录》涵盖产品(共34个TC码)所占份额为36.87%,比2005年的37.93%略有下降,但总额达到99.81亿美元,同比增长17.45%。总体而言,2006年《备忘录》及其涵盖产品的贸易运行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配额清关率偏低。据美国海关边境保护局提供的监测数据,2006年,《备忘录》涵盖产品的平均清关率为59.65%,中位数为65.75%,清关率总体偏低。即便根据《备忘录》的规定,2006年3%的配额可以结转至2007年使用,2006年配额的实际浪费规模仍很严重。在34个TC码产品中,清关率最高的产品为棉制裤子(TC码347/348),达到86.2%;最低为百叶窗及窗幔(TC码666),仅3.8%。
2.出口数量减少,市场份额回落。尽管《备忘录》涵盖产品整体2006年中国对美出口金额比2005年有所增长,但依TC码对各产品出口量分别予以考察,则大部分出现降幅。统计显示,2006年《备忘录》涵盖产品美国从中国进口量同比平均下降15.57个百分点,其中,其他合纤织物(TC码620)降幅最大,达84.8%;但也有部分产品出现了较快增长,如袜类产品(TC码332、432),同比增幅就分别达到74.23%和54.85%。数据还表明,2006年,中国产品占美国口岸上述34个TC码产品进口量的市场份额同比平均下降3个百分点。其中,套衫(TC码645)的市场份额降幅达21个百分点,从2005年的47.84%降至2006年的26.75%。
3.国内配额价格起伏波动剧烈。受配额分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备忘录》产品国内配额交易价格波动剧烈。例如,棉制裤子(TC码347/348)2006年10月的配额价格才6美元/打,到11月则涨至15美元/打,个别报价甚至高达18元美元/打,目前价格又回落至11美元/打。配额价格的波动直接干扰了企业正常的出口经营活动,这可能也是造成相关产品出口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备忘录》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影响评估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备忘录》相当于对中国输美纺织品构筑了一道"绝对配额"壁垒,除出口数量受到严格限制外,理论上还将引起产品出口价格上升、国内市场价格下降、出口市场转移等各类效应。兼顾分析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分别从产品出口季节性规律和出口价格角度,对《备忘录》的影响展开评估。
1.产品出口季节性规律影响评估
纺织品服装出口通常会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特征,而在配额制度下,该季节性规律是否受到干扰将直接影响产品最终的年度出口表现,这可能也是造成2006年《备忘录》清关率较低的实质性原因之一。此处选取棉制裤子(TC码347)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该产品在2005年曾遭美国特保措施设限,在《备忘录》涵盖产品中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该产品2006年国内配额价格波动剧烈,能较为明显地反映出配额分配制度对产品出口运行可能产生的作用。

根据表1和图1计算所得的2000~2006年美国口岸棉制裤子(TC码347)从中国进口量月度季节指数,并结合《备忘录》的执行情况,可以发现:
1.中国对美国棉制裤子出口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棉制裤子为美国根据WTO《纺织品服装协议》于2005年1月1日取消全球被动配额的产品,并且此前中国国内的纺织品配额分配制度已经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因而可以认为,2000~2004年的走势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产品的季节性波动情况。该数据表明,中国对美国棉制裤子的出口高峰通常集中在每年的年初及6~7月,而3、4月和9~11月为相对的淡季。
2.2006年《备忘录》干扰了中国对美国棉制裤子出口的季节性规律。表1和图1均显示,2006年,中国对美国棉制裤子的出口并未表现出该产品应有的季节性特征,相反却"异常"性地形成了一种增长趋势。例如,2006年1月的产品出口量仅为年出口均值的20%,之后逐步增加,12月的出口量达到了年出口均值的1.62倍,列全年之最。式(2-1)利用2006年出口月度季节指数(EXI)与时间变量(t)拟合的线性趋势模型也表明,该年月度出口季节指数平均逐月增加0.1。但式(2-2)利用2000~2004年的数据以同样的模型结构进行拟合,不仅模型拟合效果较差,而且时间变量(t)也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该时间序列不存在趋势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呢?本文认为,我国配额分配制度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事实上,在2005年之前即所谓的"配额时代",国内纺织品配额以业绩分配为主,并辅助于成熟的"二手交易市场"解决企业间的配额供需协调问题,总体上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较高,企业可以在有充分可预见性的情况下经营业务。而在2006年《备忘录》产品的配额分配制度下,"有配额无订单"或"有订单无配额"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尤其是上半年,这极大地干扰了企业的出口活动,也降低了配额的使用效率。直到下半年,经过对分配制度的数次调整,并引入转让机制,才使紧张局面有所缓和,出口开始回稳,并最终呈现"逐步走高"的年度运行态势。
此外,通过比较2005年和2006年的棉制裤子出口季节指数还可以发现,在受到类似于"自动出口限制"的情况下,有必要对产品配额的分配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2005年5月27日,美国正式对原产于中国的棉制裤子采取特保设限。在没有采取任何配额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当时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竞相"抢跑道"出口,结果造成短时期内出口数量激增、加剧了配额短缺的矛盾,设限配额仅46天即被用尽,导致随后在长达半年的时间美国市场彻底"关闭"。这一教训在《备忘录》生效期内绝不能重演。
2. 产品出口价格影响评估

价格波动情况也是反映《备忘录》对产品出口所产生影响及其程度的核心指标之一。如表2和图2所示,就绝对价格而言,2006年《备忘录》生效期间,中国对美国棉制裤子出口价格比2005年平均上涨26.15%,由于配额的有偿性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出现这一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浮不难理解。同时,2006年中国棉制裤子出口价格低于2000~2004年的平均水平。而据中国服装协会产业部统计,2000~2004年,棉制裤子配额由于热炒,其价格往往达到产品价值的50%以上,如2003年配额均价就为4.13美元/条,接近50美元/打,远高于2006年6~18美元/打的水平,两者之间的价差与最终产品出口价格的差值幅度基本相同,表明配额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产品出口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2还利用E-views软件对2000~2006年各年度棉制裤子的价格标准差进行了统计,旨在通过数据的离散度衡量产品价格在一年中的波动剧烈情况。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即“无配额”时期产品价格最为平稳,2006年《备忘录》生效期间其次,而2000~2004年波动幅度则相对最为剧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复杂,与产品的结构、市场上的供需情况可能都有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但结合先前对上述各年份配额价格的分析结论,有理由认为配额成本的波动在各影响因素中的地位是关键性的。
三、《备忘录》对美国市场及产业影响评估
由于《备忘录》所设定的数量性“配额限制”仅针对中国实施,加之纺织品服装之间的替代性,因此,理论上将产生类似于关税同盟理论中的贸易转移效应,并对美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对此需要予以关注。

表3初步计算表明,2006年《备忘录》涵盖产品,美国从除中国以外国家地区进口量平均微增1.04个百分点(同期从中国进口量平均下降15.57个百分点),其市场份额平均增加3个百分点(即中国市场份额减少部分)。由此可见,整体上《备忘录》已经引发了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这里继续以棉制裤子(TC码647)为例,就《备忘录》对美国相关产品进口的市场格局及本地产业的影响展开进一步评估,可以发现:
1. 2006年市场份额由其他亚洲国家抢占,并未惠及与美国存在纺织品优惠贸易安排的周边国家(地区)
近年来,美国在加快向周边地区转移或投资纺织品生产工厂的同时,与有关国家纷纷签订了含有纺织品优惠市场准入条件的双边或区域性安排,寄希望于通过这些协议及特定的原产地规则,鼓励周边国家加工美国生产的纺织原料,并将成品返销美国以满足终端市场需求,从而构建了一条以市场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为宗旨的新型的纺织产业链。其中,加勒比地区国家(CBI)、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CAFTA)以及北美洲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的墨西哥,是美国着力扶持的“合作伙伴”并与之存在紧密的利益联系。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配额时代”美国就将棉制裤子的进口机会慷慨地给予了墨西哥、CBI、CAFTA等国家(地区)。但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后,来自中国及孟加拉国等纺织品服装竞争力强国的进口大幅增长,并从墨西哥、CBI和CAFTA手中夺取了相当的市场份额。2006年,中国的市场份额因《备忘录》的实施受到打压,然而却未能使墨西哥、CBI和CAFTA收复失守的“昔日阵地”,不仅市场份额分别从2005年的22.03%、19.86%、19.04%进一步下滑至19.05%、16.42%和16.02%,而且对美国的出口绝对量也出现了下降。相比之下,孟加拉国、越南等其他亚洲纺织品出口大国却是真正的“受益者”。2006年,美国从其进口数量同比大幅增长了83.65%和50.24%,并使两国一跃成为2006年美国口岸棉制裤子第二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

2. 《备忘录》的实施使美国口岸相关产品进口价格水平保持稳定
如表4所示,2000~2004年“配额时期”,在美国棉制裤子主要进口来源中,中国产品的价格最高,这与当时国内高配额成本有密切的关联。也正因为如此,当2005年全球被动配额取消后,中国产品价格迅速回落了44.6%,带动当年美国口岸棉制裤子进口均价下跌了6%。从这一角度看,2006年《备忘录》的实施不仅有效地抑制了中国产品的涌入,而且使其从一个“压低”价格者重新转变为重要的“价格稳定器”,并在主要进口来源价格进一步下滑的情况下,帮助美国将棉制裤子的进口价格基本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这对于美国国内产业的生存而言是相当有利的。

此外,《备忘录》的实施并未改变美国国内纺织业生产环节逐步“萎缩”的趋势。从表5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00~2006年,美国国内棉制裤子的产量逐年下降,而IP比率(进口数量/美国国内产量)却加速上升,即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更多地依赖于进口得到满足。其中,2006年美国国内棉制裤子的产量同比继续下降6.83%,IP比更是从2005年的485.9%大幅增至565.9%,增速列近年之最。利用2000~2005年的历史数据拟合还发现,美国棉制裤子的国内产量与进口量保持着很强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877,因此在2006年美国口岸棉制裤子总进口量同比增长5.6%的情况下,美国国内产量出现进一步的下滑并不意外。这也再次表明,在类似于《备忘录》的国别配额制度下,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会削弱政策对进口总量的实际限制效果。
四、总结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翔实的数据,并利用量化分析工具,就2006年《备忘录》的执行和对我方相关产品贸易运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表明,2006年《备忘录》的实施,一方面干扰了涵盖产品对美国原有的季节性出口规律,但产品出口价格波动却较为平稳,优于2000~2004年原“配额时期”。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中国因《备忘录》的实施而在美国市场减少的份额被其他亚洲出口国所抢占,既未能惠及与美国存在纺织品优惠贸易安排的周边国家(地区),也没有改变美国国内纺织业生产环节逐步“萎缩”的趋势。
2007年是《备忘录》实施的第二年,国内外经济产业的发展和政策走势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结合对2006年《备忘录》执行情况和影响的评估结果,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
1. 国内配额管理体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这是确保《备忘录》得到良好执行、最大限度减少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
我们应增加配额分配制度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在配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配额的获得成本。本文建议应增加配额的招标次数,可调整为月拍。每次招标数量可参考相关产品出口季节性因素,投标数量设下限,但对投标者资格不作业绩上的限定,是否中标则按投标价格确定。由于市场上的配额供应持续、有预见性,而且价格随行就市,目前较为猖獗的囤积配额、肆意抬价的做法就难以奏效,企业也可结合自身订单情况选择配额的购买时机、确定可以接受的配额价格,乃至权衡是否进入或退出市场。这样,产品出口市场整体在价格信号的调控下也将井然有序地运行,配额浪费、价格大起大落以及黑市猖獗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2. 对于2009年《备忘录》结束后我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复杂局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一方面,2006年《备忘录》的实施之所以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即我方在美国让出的市场份额迅速被其他出口方所填补,这其实说明我们的产品并没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别国替代。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挤占我国市场份额的国家(如孟加拉国),其产品价格整体已处于低位水平,如果2008年后我们希望重新夺回“阵地”,在产品基本同质的情况下,难免又被迫陷入“价格战”的窘境,这很容易再次引发大规模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实力也远非“不堪一击”,而且《备忘录》的实施也为其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据美国全国纺织团体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美国纺织服装行业目前的从业人员为61.32万,尽管每年仍以5%~6%的速度在减少,但人均劳动生产率近年来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产业总体运行健康、稳定。2006年,美国纺织服装业的总产值超过686亿美元,与2005年基本持平;2006年1~9月,行业税后利润为15.4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全年出口也达到了168亿美元,增长1.8%。由于美国本土纺织服装产业主要的着眼点是高端市场,在我方大力推动品牌建设、促成产业升级的情况下,未来两国产品的“竞争区域”会愈加宽泛,而“互补性区域”却在减少。前有堵截,后有追兵,2009年《备忘录》结束后的形势不容乐观,理性分析我方的竞争环境、寻找市场的新增长点、在“产品差异化”上作文章,我们的准备工作任重而道远。
信息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