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涨2.7% 逼近临界线 通胀风险高于预期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3-15 08:59:00
近日,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2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显示,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与3%这条被业内专家称为高压线的临界线仅有一步之遥。尽管比许多经济学家预期的数值要低,但分析指出,实际通胀风险比多数人预想的大。
根据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 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2%;食品价格上涨6.0%,非食品价格上涨1.0%。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0%。1~2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4%。
业内介绍,一般说来当CPI增幅大于3%时,就可以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增幅大于5%时,可以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CPI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
对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个CPI增幅,中国银河证券公司分析师郭济敏认为,这个数据比多数机构预计的要低,因此还不至于触动央行加息的举动,但却值得密切关注。目前管理层以及市场普遍把3%看成是一条高压线,如果碰到了这条线,加息就是必然的了。
麦格理证券(香港)经济学家PAUL CAVEY指出,这个数字比去年12月要低,但通胀的风险在上升。中国食品价格的上涨是由全球食品价格的上涨驱动的,对此无能为力。因此,实际的通胀风险比现在多数人预想的要大。
2月新增储蓄创历史新高
央行日前发布的2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新增信贷规模创同期历史新高,信贷增长已出现总体反弹。由于春节期间股市休市,存款"搬家"的状况有所缓和。2月份新增储蓄911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据央行的金融运行数据,2月信贷增长较快,另外货币供应量、储蓄也增长很快,各自创下阶段或历史新高。
M0同比增长25.1%,创下2003年1月来的新高;M1延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比上涨21%,创下2000年4月以来的新高;M2同比增长17.8%,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环比折年率为25%,比上月上升8.2个百分点,余额达到35.9万亿元。央行认为春节因素造成货币投放量较多。
储蓄存款增加9112亿元,同比多增583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央行认为春节期间居民薪酬发放较多造成了储蓄增长较快。当然春节期间股市休市也有影响。
大量储蓄汇集银行,加大了银行的放贷冲动。2月,各项贷款增长17.3%,新增人民币贷款4138亿元,同比多增2647亿元。从结构上看,短期贷款同比多增1400多亿元,增长最快;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200亿元,增长也比较快。专家指出,从信贷的快速增长就很容易理解上周末三年期定向央票的发行目的了。
名词解释
CPI即指消费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中国,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衣着、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类。
"加息预 期加强"VS"短期不大可能"
近日,2月份各项重要统计数据接连出台,尤其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央行金融运行数据的公布引起了市场格外的关注。而分析师对数据的解释和对加息的预期却出现分歧。
加息以抑制贷款过热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师祁京梅指出,考虑到春节因素,CPI数据要比想象的低一些,估计是因为粮价比较稳定,从而对物价有所抑制。但是,估计1~2月除投资增幅会有所下降,其他各方面的数据,包括消费、出口以及工业增长都会比较快,因此预计一季度GDP的增幅要比预期的快很多,估计将达到11%的水平。
从当前情况看,加息预期加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1~2月新增贷款数额较大,两个月贷款总额已经达到9800多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已经快要达到去年全年的一半水平,因此,加息不仅是考虑抑制通胀,更要抑制过快的贷款增速。
此外,M1、M1/M2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这预示着后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同时M1增长持续上升本身就意味着存款利率偏低。在银行信贷投放过快、M1继续快速上升的情况下,3月底、4月初很可能提高存贷款利率。
从目前来看,加息的主要顾虑在于加息可能导致中美利差的缩小,从而导致跨国资本流入的冲击。加息着眼点在于提高银行体系存贷款利率,从而抑制信贷尤其是中长期信贷过快增长以及储蓄存款持续分流,与此同时政策当局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公开市场操作保持中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之间2%~3%的适当利差。若这样一个双轨利率能够很好地维持,加息的利差顾虑将大大减小,加息可能性也增大。
过早加息或致经济过热
而华林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刘勘则认为,2月份CPI涨幅走高,主要原因在于春节因素,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拉动所致。目前央行的主要任务在于控制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外部经济失衡造成,若央行过早加息,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再现,推动国内资产价格上升,造成经济过热,反而令通胀出现上升。
因此,他认为央行会继续针对流动性过剩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根据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 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2%;食品价格上涨6.0%,非食品价格上涨1.0%。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0%。1~2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4%。
业内介绍,一般说来当CPI增幅大于3%时,就可以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增幅大于5%时,可以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CPI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
对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个CPI增幅,中国银河证券公司分析师郭济敏认为,这个数据比多数机构预计的要低,因此还不至于触动央行加息的举动,但却值得密切关注。目前管理层以及市场普遍把3%看成是一条高压线,如果碰到了这条线,加息就是必然的了。
麦格理证券(香港)经济学家PAUL CAVEY指出,这个数字比去年12月要低,但通胀的风险在上升。中国食品价格的上涨是由全球食品价格的上涨驱动的,对此无能为力。因此,实际的通胀风险比现在多数人预想的要大。
2月新增储蓄创历史新高
央行日前发布的2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新增信贷规模创同期历史新高,信贷增长已出现总体反弹。由于春节期间股市休市,存款"搬家"的状况有所缓和。2月份新增储蓄911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据央行的金融运行数据,2月信贷增长较快,另外货币供应量、储蓄也增长很快,各自创下阶段或历史新高。
M0同比增长25.1%,创下2003年1月来的新高;M1延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比上涨21%,创下2000年4月以来的新高;M2同比增长17.8%,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环比折年率为25%,比上月上升8.2个百分点,余额达到35.9万亿元。央行认为春节因素造成货币投放量较多。
储蓄存款增加9112亿元,同比多增583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央行认为春节期间居民薪酬发放较多造成了储蓄增长较快。当然春节期间股市休市也有影响。
大量储蓄汇集银行,加大了银行的放贷冲动。2月,各项贷款增长17.3%,新增人民币贷款4138亿元,同比多增2647亿元。从结构上看,短期贷款同比多增1400多亿元,增长最快;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200亿元,增长也比较快。专家指出,从信贷的快速增长就很容易理解上周末三年期定向央票的发行目的了。
名词解释
CPI即指消费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中国,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衣着、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类。
"加息预 期加强"VS"短期不大可能"
近日,2月份各项重要统计数据接连出台,尤其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央行金融运行数据的公布引起了市场格外的关注。而分析师对数据的解释和对加息的预期却出现分歧。
加息以抑制贷款过热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师祁京梅指出,考虑到春节因素,CPI数据要比想象的低一些,估计是因为粮价比较稳定,从而对物价有所抑制。但是,估计1~2月除投资增幅会有所下降,其他各方面的数据,包括消费、出口以及工业增长都会比较快,因此预计一季度GDP的增幅要比预期的快很多,估计将达到11%的水平。
从当前情况看,加息预期加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1~2月新增贷款数额较大,两个月贷款总额已经达到9800多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已经快要达到去年全年的一半水平,因此,加息不仅是考虑抑制通胀,更要抑制过快的贷款增速。
此外,M1、M1/M2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这预示着后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同时M1增长持续上升本身就意味着存款利率偏低。在银行信贷投放过快、M1继续快速上升的情况下,3月底、4月初很可能提高存贷款利率。
从目前来看,加息的主要顾虑在于加息可能导致中美利差的缩小,从而导致跨国资本流入的冲击。加息着眼点在于提高银行体系存贷款利率,从而抑制信贷尤其是中长期信贷过快增长以及储蓄存款持续分流,与此同时政策当局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公开市场操作保持中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之间2%~3%的适当利差。若这样一个双轨利率能够很好地维持,加息的利差顾虑将大大减小,加息可能性也增大。
过早加息或致经济过热
而华林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刘勘则认为,2月份CPI涨幅走高,主要原因在于春节因素,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拉动所致。目前央行的主要任务在于控制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外部经济失衡造成,若央行过早加息,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再现,推动国内资产价格上升,造成经济过热,反而令通胀出现上升。
因此,他认为央行会继续针对流动性过剩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