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蚕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1-24 09:46:00
四川蚕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四川蚕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课题组
中国蚕丝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2%,蚕丝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90%以上,蚕丝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强的优势垄断地位。四川蚕丝业源远流长,有6000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是蚕丝发祥地之一,素称“蚕丛古国”。四川是全国三大茧丝绸产区之一,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基地,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如何抓住“东桑西移”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四川蚕业,提升四川蚕业的竞争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值得认真研究。
一、四川蚕业的发展现状
近10年,四川蚕茧生产状况可概括为单产稳步提高,质量平稳上升,总产基本稳定。1996年,受国际茧丝绸市场疲软及计划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我省蚕茧生产出现大滑坡,蚕茧量从上年的13.6万吨猛跌到7.6万吨,跌幅达43%,蚕茧单产仅18.3公斤/张。1997年以后,提出了“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巩固产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理顺市场秩序、强化行业管理、主推实用技术,从主要依靠行政推动逐步调整到主要依靠市场发展,从外延扩张逐步过渡到内涵挖潜,优化蚕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虽然蚕种发种量有所下降,但单产提高,蚕茧总产仍稳定在8万吨左右,约占西部的70%,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3位。2006年,全省发放蚕种260万张,生产蚕茧8万吨,农民售茧收入16.7亿元,加上副产物收入合计可达17.7亿元,比上年增加4.4亿元,全省农民人均增收4.68元。蚕丝绸工业总产值达68亿元,出口创汇3.3亿美元。蚕桑已成为不少地方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蚕业已经成为优势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全省蚕桑第一大县宁南是一个仅15万农业人口的小县,全县有2.5万户农户栽桑养蚕,2006年产茧600万公斤,蚕农户均收入3000元,收入上万元的农户有410户,蚕业每年为县财政提供收入5000万元以上。南充市嘉陵区文峰镇渭钟沱等4个村养蚕农户1800户,2006年生产蚕茧60万公斤,总收入2160万元, 户均养蚕收入1.2万元,人平蚕桑收入3660元,是名符其实的蚕桑专业村。总结近10年四川蚕业发展的历史,有四个明显变化。
(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茧丝绸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商品率极高,关联度极高。全国75%的丝绸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外向度极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加入WTO后,茧丝绸产业几乎完全市场化,市场对栽桑、蚕种、养蚕、缫丝等各个环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逐步形成了蚕茧生产、加工、茧丝生产等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产业结构。全省桑园面积160万亩(其中小桑园占40%,四边桑、间作桑60%);现有蚕种生产场41个(其中4个有原种生产能力),核定原种生产能力16.6万张、普种生产能力355万张,近几年每年生产原种7万张左右,生产一代杂交种300万张左右,其中省内使用260万张左右,调出30万张左右;缫丝企业年加工蚕茧12万吨以上。
(二)蚕茧生产优势产区明显集中。按照最适生态原则,积极推进蚕业优势区域布局,全省规划出了攀西、川中北、川南三个优势蚕区,着力建设覆盖30个蚕茧主产县的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目前,三大优势蚕区的蚕桑生产已居全省主导地位,2006年三个优势蚕区的产茧量已占全省总量的75%,比“九五”期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三)蚕茧单产和质量明显提高。全省蚕种顺利完成了第四次品种更新换代,2005年推广新蚕品种871×872、洞庭×碧波185万张,占全省发种总量的75%。蚕茧单产从1996年的18.3公斤/张,逐步提升到现在的30公斤/张以上,增长63.9%;蚕茧茧丝长由近900米提高到1050米以上,蚕茧解舒率由近50%提升到65%以上。
(四)蚕业管理体制明显变革。20世纪80、90年代,四川茧丝绸行业由四川省丝绸公司统一管理。2001年,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省上将“桑、蚕、种”的行政管理权划归省农业厅,“茧、丝、绸”的行政管理权划归省商务厅。大多数市州的蚕业管理体制与省级改革对应,“桑、蚕、种”的管理职能划归农业局,“茧、丝、绸”管理职能划归商务局,到2003年市州一级茧丝绸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省市(州)作为管理机构,重点当好“裁判员”。县级茧丝绸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中,本着有利于稳定蚕业基础、有利于推进产业化、有利于促进茧丝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没有统一的模式。目前,县级蚕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出现了几种模式:一是贸工农一体化的公司形式,以股份制、独资等手段对原有资产、资源重新整合,产权明晰,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二是与省市管理体制一致,县农业局负责蚕桑生产发展,县经贸局负责茧丝绸管理;三是县级继续保留蚕业局,既负责生产发展,又负责蚕茧收购。总的来看,县级蚕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民营化步伐加快,股份制、独资、控股等多种资本运作形式正在重新整合四川蚕业;二是具备较强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生存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从业人员多样化,较多的非专业人士进入蚕业领域。
二、四川蚕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茧丝绸行业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深入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弊端逐渐显现,丝绸行业出现了全行业大滑坡局面。2001年开始了鲜茧流通体制改革,目前仍处在转型期,两种体制交织,旧体制的障碍和新体制的缺位影响,使整个行业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和矛盾。
(一)蚕茧收购市场竞争无序导致蚕业发展大起大落。过去蚕茧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管理”,改革后单一收购主体被冲破,多家收购主体在管理缺位的情况下,往往无序竞争,出现“合成谬误”,即个体的理性导致总体的非理性。国际市场行情好时,大家争抢茧源,造成“蚕茧大战”;国际市场行情疲软时,竞相压价收购,造成茧价大落。这样,四川蚕业发展往往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大起大落,最终影响企业和蚕农增加投入发展蚕桑的信心。从现实情况看,凡是收茧秩序好的地方,生产都是发展的;凡是收茧秩序差的地方,生产是下滑的。
(二)投入机制缺失导致蚕桑产业缺乏正确的宏观导向。茧丝行业过去实行以工补农、以贸促农等政策,有相当大的资金用于发展蚕业生产,仅蚕改费一项,全省每年就有3000多万元用于生产发展和基础科研。改革后,以工补农、以贸促农政策被取消,而又没有新的配套发展政策跟上,对蚕业生产发展的投入严重缺失。如果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蚕茧收购企业和蚕农应该是投入主体。但是,蚕茧收购企业因无序的蚕茧收购市场造成投入收益没有保障而不愿投入,蚕农则因茧价市场大起大落,收益不稳,缺乏长期从事蚕业生产的信心,也不愿增加投入。没有政策性投入,投入主体又少投入、甚至不投入,导致蚕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化,技术服务体系不稳定,基础工作无力开展。整个蚕桑产业由高度的计划发展调整为市场调节下的农民自主发展,但缺乏正确的宏观导向。
(三)政企、事企不分导致蚕业市场经营主体不明确。我省蚕业的基层单位在改制转型的过程中,不少仍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许多单位既是生产经营单位,又具行业管理职能,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主体不明确,投入机制不健全,既不利于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更不利于助农增收。
(四)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导致蚕种生产调控难度加大。目前,我省蚕茧收购实行指导价,在现实中实际上就是市场价。而蚕种实行国家定价,当茧价大起时,蚕种成本上升,而蚕种价格又无法及时调整,价格不到位给蚕种生产带来困境。蚕种是蚕茧生产的基础,基础不稳定将严重影响我省蚕业的健康发展,阻碍四川蚕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蚕桑生产规模太小导致规模经营效益难以实现。四川蚕桑发展长期来坚持“小桑园、四边桑、间作桑”三结合的栽桑模式,这是我省发展蚕业的优势和特点,但也因此形成了零星分散、规模小的产业格局。全省200万户养蚕农户,遍及全省20个市(州)的127个市(县、区),户平桑园面积仅0.8亩、年养蚕仅1.3张,规模化水平不高。近几年传统老蚕区的零星分散产区出现了蚕茧总产及单产、质量连续下滑趋势。蚕种生产也是零星分散,50%以上的蚕种场生产量不足5万张,2005年有15家蚕种场生产量不到1万张,难以确保蚕种质量。
(六)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导致蚕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是蚕业基础科研经费与人员不足,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断线、网破、人散的现象,蚕业科技难以落到实处,给四川蚕业做大做强带来隐忧。
三、四川蚕业发展的机遇与潜力
近年来,我省蚕丝行业积极发展生产,开拓国内外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企业改组力度,挖掘内部潜力,使全行业朝良好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蚕茧生产持续稳定、经济效益持续回升、出口创汇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从总体上看,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一)有发展的基础条件。四川气候宜桑宜蚕,自古就是全国蚕丝生产的主产区,现在已经具有较完整的蚕业科研、教学、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攀西和川北地区是国内著名的优质蚕茧主产区,南充、绵阳、凉山、宜宾是我国目前主要蚕丝生产基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全省桑树资源列全国之首,年产茧量居全国第三位,“四边桑、间作桑、小桑园”三结合的栽桑模式,不与粮争地,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随着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变化,世界丝绸业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能够主导国际市场的行情走势,蚕丝产业已成为最具优势的创汇产业。这些条件都是我省蚕桑产业结构升级最为宝贵的基础。
(二)有发展的增长潜力。1994年,全省产茧量曾达到14万吨,如恢复到历史最高年产量,还有70%的增长空间;桑叶产量低,每亩桑叶产茧量仅50公斤,与江浙、山东的150—200公斤相比,提升空间大;平均单产30公斤/张,与江浙、山东的40多公斤/张相比,也有30%以上的提升空间。在不增加桑园面积的情况下,从提高桑叶产量及蚕茧单产上下功夫,四川蚕茧产量即可增加三成以上。
(三)有发展的市场空间。我省过去是蚕茧调出大省,随着省内缫丝加工能力的提高,进入本世纪后已逐渐成为蚕茧调入大省。目前,全省缫丝企业年消耗蚕茧12万吨以上,每年从省外调入3万吨左右。这种供小于求的状况,为四川蚕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同时,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已取消茧丝类出口企业的资格审批,取消了坯绸和部分加工丝类的出口配额。四川是生丝和坯绸出口大省,出口管理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使竞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特别是近两年茧丝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栽桑养蚕效益好,为蚕农自主发展蚕业生产增添了新的动力。
(四)有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蚕业发展的规律,蚕业最终都将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全国“东桑西移”已是大势所趋。“十五”期间全国“东桑西移”速度加快,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由期初的27%上升到期末的50%。国家已将“东桑西移”列入议事日程,陆续出台政策推进“东桑西移”。2006年,全国首批“东桑西移”蚕茧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我省有宁南、珙县等7个县列入其中,该工程的启动将进一步巩固蚕桑生产基础,提升蚕茧生产能力。只要我们把握机遇,主动迎接转移,四川蚕业提升空间广阔。
(五)有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构建产业支撑,夯实经济基础。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行“三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为发展壮大蚕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
四、加快四川蚕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近年来,四川蚕业格局发生了新变化:由蚕茧调出省变为调入省,且调入数量较大;蚕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较大,出现了新区增产、老区减产的局面;通过主体技术路线的贯彻和实施种子工程,蚕茧单产和质量有较大提高;蚕桑生产发展的行政力度普遍弱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通过深入调研和认真分析,将四川蚕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调整为“巩固提高、积极发展”,立足资源抓发展,适应市场抓发展,围绕龙头企业抓发展,依靠科技抓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质量、优化蚕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做大做强四川蚕业产业,提升四川蚕业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坚持走“四边桑、间作桑、小桑园”三结合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栽桑不与产粮争地的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巩固现有桑园基础,适当发展优势区域。规划到2010年形成以攀西、川中北、川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为主的产业区域布局,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年产蚕茧10万吨,蚕农年收入20亿元。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强化重点区域,继续推进优势蚕业带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要求蚕业发展必须突出重点优势区域,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继续加快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建设。
攀西蚕桑产业带是蚕桑新区和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包括凉山、攀枝花、雅安、甘孜4个市州,以宁南、会东、西昌、德昌、普格、冕宁、盐边、米易、汉源、石棉、泸定等11个县为重点县。该区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桑宜蚕。要稳定现有生产、管理体制,继续走科技兴蚕之路,推行标准化生产,稳定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把凉山建成全国蚕种余缺调节基地和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川中北蚕桑产业带包括绵阳、德阳、南充、广元、遂宁、资阳、成都等7个市,以游仙、三台、盐亭、梓潼、涪城、江油、射洪、乐至、安岳、阆中、南部、仪陇、西充、蓬安、中江、金堂、苍溪等17个县为重点县。该区域地处四川盆地中央,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非常适合发展蚕桑。要理顺生产、管理体制,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集中规模发展,提高蚕业科技水平,推广、普及实用养蚕主体技术,提高单产,提高质量。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和茧丝基地。
川南优势蚕桑产业带主指宜宾市,以高县、珙县为重点县。该区域地处盆地南边,气候特点接近攀西蚕区,也非常适合发展蚕桑。要进一步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巩固现有桑园基础,提高蚕业科技水平,推广、普及实用养蚕主体技术,提高单产,提高质量。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二)强化科技兴蚕,切实转变蚕业增长方式。蚕业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蚕业生产水平的高低。过去我省蚕桑生产点多面广战线长,各县各乡都发展,家家户户都养蚕,一家产茧几公斤,一户收入几十元,栽桑养蚕完全是家庭副业,农民不重视,生产不投入,管理很粗放,科技水平低。南充、达州、泸州等老蚕区,由于养蚕零星分散,科学养蚕未跟上,导致大滑坡,目前蚕桑生产规模及蚕茧产量不及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而攀西等养蚕新区,各级重视蚕业的投入,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生产发展坚持集中适度规模,走产业化的路子,推广、普及蚕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力度大,实现了集约经营,单位面积栽桑养蚕收入高,农民积极性高涨,产业规模逐渐壮大,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局面。比较不同蚕区发展历程,我省蚕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发展蚕桑专业村、专业户、蚕桑业主等,真正使蚕桑生产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主业。要加强蚕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引进适合四川地域、气候特点的蚕、桑新品种,实现第五次蚕品种更新换代,提高桑树良桑化率。继续主推实用技术,重点抓落实“小苗一步成园”、小蚕共育、统防统消、大蚕省力化、良簇化等关键技术的推广,确保蚕茧单产、质量稳步提高,切实转变蚕业增长方式。
(三)强化机制创新,大力提升蚕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桑蚕丝绸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利益联系紧密,必须加强机制创新,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到产业互促互动,实现各方共赢。要因地制宜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农户”、“业主+农户”、“蚕业专合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引导优势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盘活存量资产,整合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营,逐步形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四川蚕业整体实力。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让有条件的茧丝绸企业和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蚕茧收烘。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种场带农户模式,让种场为多卖蚕种而发展生产,加大投入。
(四)强化综合开发,努力提高蚕业综合经济效益。随着人增地减矛盾的日益加剧,蚕桑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必须在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总体收益上狠下功夫。要在提高养蚕收益的同时,推进桑园综合开发。一要充分利用大行桑较多的特点搞粮桑、桑菜、桑草、桑药等间作,开展耕地综合利用促增收。如乐至县桑园间作黑麦草养羊,邛崃市桑园种草养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二要对蚕桑进行综合开发,如桑椹醋、桑皮纤维衣服、桑枝造纸、蚕沙药枕、蚕蛾系列酒等,拓展蚕桑应用领域促增收。如阆中蚕种场种植叶果兼用桑树,用桑果开发“桑椹醋”系列产品,大大提升了桑园总体收益。
(五)强化管理服务,切实增强蚕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坚持管理促发展,管理出效益。省、市两级蚕业主管部门主要加强宏观调控,依法从政,依法办事,为行业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管理做到“要到位,不越位,不错位,有作为”。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和《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强化行业管理,继续加大蚕种、蚕桑的执法力度,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行为,为全省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二要完善蚕种生产、供应许可证的管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依法适度调整《蚕种生产许可证》和《蚕种供应许可证》的管理,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打破垄断经营,促进经济区划形成,促进有序竞争。三要依法维护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对已发放的行政许可证依法进行清理,强化对持证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依法从业意识,自觉履行为蚕农服务的义务,避免垄断经营和无序竞争,防止因蚕种、蚕茧的垄断经营损害行业利益,特别是蚕农的利益。四要加强行业诚信建设,提高诚信意识,规范从业者的行为,促进行业持续有序发展,确保蚕业生产正常有序进行。加强蚕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协会平等协商形成自律机制,引导和监督会员单位自觉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自觉维护蚕种、蚕茧市场秩序,搞好边界协调,保护蚕农利益,保护行业利益 。
组长:涂建华
成员:曾华明 谢忠良 陈佑伟
二○○六年十二月
信息来源:四川蚕业管理总站
《四川蚕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课题组
中国蚕丝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2%,蚕丝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90%以上,蚕丝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强的优势垄断地位。四川蚕丝业源远流长,有6000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是蚕丝发祥地之一,素称“蚕丛古国”。四川是全国三大茧丝绸产区之一,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基地,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如何抓住“东桑西移”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四川蚕业,提升四川蚕业的竞争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值得认真研究。
一、四川蚕业的发展现状
近10年,四川蚕茧生产状况可概括为单产稳步提高,质量平稳上升,总产基本稳定。1996年,受国际茧丝绸市场疲软及计划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我省蚕茧生产出现大滑坡,蚕茧量从上年的13.6万吨猛跌到7.6万吨,跌幅达43%,蚕茧单产仅18.3公斤/张。1997年以后,提出了“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巩固产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理顺市场秩序、强化行业管理、主推实用技术,从主要依靠行政推动逐步调整到主要依靠市场发展,从外延扩张逐步过渡到内涵挖潜,优化蚕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虽然蚕种发种量有所下降,但单产提高,蚕茧总产仍稳定在8万吨左右,约占西部的70%,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3位。2006年,全省发放蚕种260万张,生产蚕茧8万吨,农民售茧收入16.7亿元,加上副产物收入合计可达17.7亿元,比上年增加4.4亿元,全省农民人均增收4.68元。蚕丝绸工业总产值达68亿元,出口创汇3.3亿美元。蚕桑已成为不少地方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蚕业已经成为优势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全省蚕桑第一大县宁南是一个仅15万农业人口的小县,全县有2.5万户农户栽桑养蚕,2006年产茧600万公斤,蚕农户均收入3000元,收入上万元的农户有410户,蚕业每年为县财政提供收入5000万元以上。南充市嘉陵区文峰镇渭钟沱等4个村养蚕农户1800户,2006年生产蚕茧60万公斤,总收入2160万元, 户均养蚕收入1.2万元,人平蚕桑收入3660元,是名符其实的蚕桑专业村。总结近10年四川蚕业发展的历史,有四个明显变化。
(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茧丝绸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商品率极高,关联度极高。全国75%的丝绸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外向度极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加入WTO后,茧丝绸产业几乎完全市场化,市场对栽桑、蚕种、养蚕、缫丝等各个环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逐步形成了蚕茧生产、加工、茧丝生产等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产业结构。全省桑园面积160万亩(其中小桑园占40%,四边桑、间作桑60%);现有蚕种生产场41个(其中4个有原种生产能力),核定原种生产能力16.6万张、普种生产能力355万张,近几年每年生产原种7万张左右,生产一代杂交种300万张左右,其中省内使用260万张左右,调出30万张左右;缫丝企业年加工蚕茧12万吨以上。
(二)蚕茧生产优势产区明显集中。按照最适生态原则,积极推进蚕业优势区域布局,全省规划出了攀西、川中北、川南三个优势蚕区,着力建设覆盖30个蚕茧主产县的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目前,三大优势蚕区的蚕桑生产已居全省主导地位,2006年三个优势蚕区的产茧量已占全省总量的75%,比“九五”期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三)蚕茧单产和质量明显提高。全省蚕种顺利完成了第四次品种更新换代,2005年推广新蚕品种871×872、洞庭×碧波185万张,占全省发种总量的75%。蚕茧单产从1996年的18.3公斤/张,逐步提升到现在的30公斤/张以上,增长63.9%;蚕茧茧丝长由近900米提高到1050米以上,蚕茧解舒率由近50%提升到65%以上。
(四)蚕业管理体制明显变革。20世纪80、90年代,四川茧丝绸行业由四川省丝绸公司统一管理。2001年,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省上将“桑、蚕、种”的行政管理权划归省农业厅,“茧、丝、绸”的行政管理权划归省商务厅。大多数市州的蚕业管理体制与省级改革对应,“桑、蚕、种”的管理职能划归农业局,“茧、丝、绸”管理职能划归商务局,到2003年市州一级茧丝绸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省市(州)作为管理机构,重点当好“裁判员”。县级茧丝绸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中,本着有利于稳定蚕业基础、有利于推进产业化、有利于促进茧丝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没有统一的模式。目前,县级蚕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出现了几种模式:一是贸工农一体化的公司形式,以股份制、独资等手段对原有资产、资源重新整合,产权明晰,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二是与省市管理体制一致,县农业局负责蚕桑生产发展,县经贸局负责茧丝绸管理;三是县级继续保留蚕业局,既负责生产发展,又负责蚕茧收购。总的来看,县级蚕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民营化步伐加快,股份制、独资、控股等多种资本运作形式正在重新整合四川蚕业;二是具备较强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生存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从业人员多样化,较多的非专业人士进入蚕业领域。
二、四川蚕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茧丝绸行业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深入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弊端逐渐显现,丝绸行业出现了全行业大滑坡局面。2001年开始了鲜茧流通体制改革,目前仍处在转型期,两种体制交织,旧体制的障碍和新体制的缺位影响,使整个行业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和矛盾。
(一)蚕茧收购市场竞争无序导致蚕业发展大起大落。过去蚕茧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管理”,改革后单一收购主体被冲破,多家收购主体在管理缺位的情况下,往往无序竞争,出现“合成谬误”,即个体的理性导致总体的非理性。国际市场行情好时,大家争抢茧源,造成“蚕茧大战”;国际市场行情疲软时,竞相压价收购,造成茧价大落。这样,四川蚕业发展往往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大起大落,最终影响企业和蚕农增加投入发展蚕桑的信心。从现实情况看,凡是收茧秩序好的地方,生产都是发展的;凡是收茧秩序差的地方,生产是下滑的。
(二)投入机制缺失导致蚕桑产业缺乏正确的宏观导向。茧丝行业过去实行以工补农、以贸促农等政策,有相当大的资金用于发展蚕业生产,仅蚕改费一项,全省每年就有3000多万元用于生产发展和基础科研。改革后,以工补农、以贸促农政策被取消,而又没有新的配套发展政策跟上,对蚕业生产发展的投入严重缺失。如果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蚕茧收购企业和蚕农应该是投入主体。但是,蚕茧收购企业因无序的蚕茧收购市场造成投入收益没有保障而不愿投入,蚕农则因茧价市场大起大落,收益不稳,缺乏长期从事蚕业生产的信心,也不愿增加投入。没有政策性投入,投入主体又少投入、甚至不投入,导致蚕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化,技术服务体系不稳定,基础工作无力开展。整个蚕桑产业由高度的计划发展调整为市场调节下的农民自主发展,但缺乏正确的宏观导向。
(三)政企、事企不分导致蚕业市场经营主体不明确。我省蚕业的基层单位在改制转型的过程中,不少仍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许多单位既是生产经营单位,又具行业管理职能,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主体不明确,投入机制不健全,既不利于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更不利于助农增收。
(四)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导致蚕种生产调控难度加大。目前,我省蚕茧收购实行指导价,在现实中实际上就是市场价。而蚕种实行国家定价,当茧价大起时,蚕种成本上升,而蚕种价格又无法及时调整,价格不到位给蚕种生产带来困境。蚕种是蚕茧生产的基础,基础不稳定将严重影响我省蚕业的健康发展,阻碍四川蚕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蚕桑生产规模太小导致规模经营效益难以实现。四川蚕桑发展长期来坚持“小桑园、四边桑、间作桑”三结合的栽桑模式,这是我省发展蚕业的优势和特点,但也因此形成了零星分散、规模小的产业格局。全省200万户养蚕农户,遍及全省20个市(州)的127个市(县、区),户平桑园面积仅0.8亩、年养蚕仅1.3张,规模化水平不高。近几年传统老蚕区的零星分散产区出现了蚕茧总产及单产、质量连续下滑趋势。蚕种生产也是零星分散,50%以上的蚕种场生产量不足5万张,2005年有15家蚕种场生产量不到1万张,难以确保蚕种质量。
(六)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导致蚕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是蚕业基础科研经费与人员不足,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断线、网破、人散的现象,蚕业科技难以落到实处,给四川蚕业做大做强带来隐忧。
三、四川蚕业发展的机遇与潜力
近年来,我省蚕丝行业积极发展生产,开拓国内外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企业改组力度,挖掘内部潜力,使全行业朝良好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蚕茧生产持续稳定、经济效益持续回升、出口创汇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从总体上看,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一)有发展的基础条件。四川气候宜桑宜蚕,自古就是全国蚕丝生产的主产区,现在已经具有较完整的蚕业科研、教学、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攀西和川北地区是国内著名的优质蚕茧主产区,南充、绵阳、凉山、宜宾是我国目前主要蚕丝生产基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全省桑树资源列全国之首,年产茧量居全国第三位,“四边桑、间作桑、小桑园”三结合的栽桑模式,不与粮争地,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随着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变化,世界丝绸业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能够主导国际市场的行情走势,蚕丝产业已成为最具优势的创汇产业。这些条件都是我省蚕桑产业结构升级最为宝贵的基础。
(二)有发展的增长潜力。1994年,全省产茧量曾达到14万吨,如恢复到历史最高年产量,还有70%的增长空间;桑叶产量低,每亩桑叶产茧量仅50公斤,与江浙、山东的150—200公斤相比,提升空间大;平均单产30公斤/张,与江浙、山东的40多公斤/张相比,也有30%以上的提升空间。在不增加桑园面积的情况下,从提高桑叶产量及蚕茧单产上下功夫,四川蚕茧产量即可增加三成以上。
(三)有发展的市场空间。我省过去是蚕茧调出大省,随着省内缫丝加工能力的提高,进入本世纪后已逐渐成为蚕茧调入大省。目前,全省缫丝企业年消耗蚕茧12万吨以上,每年从省外调入3万吨左右。这种供小于求的状况,为四川蚕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同时,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已取消茧丝类出口企业的资格审批,取消了坯绸和部分加工丝类的出口配额。四川是生丝和坯绸出口大省,出口管理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使竞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特别是近两年茧丝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栽桑养蚕效益好,为蚕农自主发展蚕业生产增添了新的动力。
(四)有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蚕业发展的规律,蚕业最终都将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全国“东桑西移”已是大势所趋。“十五”期间全国“东桑西移”速度加快,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由期初的27%上升到期末的50%。国家已将“东桑西移”列入议事日程,陆续出台政策推进“东桑西移”。2006年,全国首批“东桑西移”蚕茧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我省有宁南、珙县等7个县列入其中,该工程的启动将进一步巩固蚕桑生产基础,提升蚕茧生产能力。只要我们把握机遇,主动迎接转移,四川蚕业提升空间广阔。
(五)有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构建产业支撑,夯实经济基础。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行“三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为发展壮大蚕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
四、加快四川蚕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近年来,四川蚕业格局发生了新变化:由蚕茧调出省变为调入省,且调入数量较大;蚕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较大,出现了新区增产、老区减产的局面;通过主体技术路线的贯彻和实施种子工程,蚕茧单产和质量有较大提高;蚕桑生产发展的行政力度普遍弱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通过深入调研和认真分析,将四川蚕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调整为“巩固提高、积极发展”,立足资源抓发展,适应市场抓发展,围绕龙头企业抓发展,依靠科技抓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质量、优化蚕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做大做强四川蚕业产业,提升四川蚕业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坚持走“四边桑、间作桑、小桑园”三结合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栽桑不与产粮争地的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巩固现有桑园基础,适当发展优势区域。规划到2010年形成以攀西、川中北、川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为主的产业区域布局,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年产蚕茧10万吨,蚕农年收入20亿元。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强化重点区域,继续推进优势蚕业带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要求蚕业发展必须突出重点优势区域,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继续加快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建设。
攀西蚕桑产业带是蚕桑新区和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包括凉山、攀枝花、雅安、甘孜4个市州,以宁南、会东、西昌、德昌、普格、冕宁、盐边、米易、汉源、石棉、泸定等11个县为重点县。该区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桑宜蚕。要稳定现有生产、管理体制,继续走科技兴蚕之路,推行标准化生产,稳定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把凉山建成全国蚕种余缺调节基地和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川中北蚕桑产业带包括绵阳、德阳、南充、广元、遂宁、资阳、成都等7个市,以游仙、三台、盐亭、梓潼、涪城、江油、射洪、乐至、安岳、阆中、南部、仪陇、西充、蓬安、中江、金堂、苍溪等17个县为重点县。该区域地处四川盆地中央,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非常适合发展蚕桑。要理顺生产、管理体制,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集中规模发展,提高蚕业科技水平,推广、普及实用养蚕主体技术,提高单产,提高质量。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和茧丝基地。
川南优势蚕桑产业带主指宜宾市,以高县、珙县为重点县。该区域地处盆地南边,气候特点接近攀西蚕区,也非常适合发展蚕桑。要进一步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巩固现有桑园基础,提高蚕业科技水平,推广、普及实用养蚕主体技术,提高单产,提高质量。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二)强化科技兴蚕,切实转变蚕业增长方式。蚕业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蚕业生产水平的高低。过去我省蚕桑生产点多面广战线长,各县各乡都发展,家家户户都养蚕,一家产茧几公斤,一户收入几十元,栽桑养蚕完全是家庭副业,农民不重视,生产不投入,管理很粗放,科技水平低。南充、达州、泸州等老蚕区,由于养蚕零星分散,科学养蚕未跟上,导致大滑坡,目前蚕桑生产规模及蚕茧产量不及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而攀西等养蚕新区,各级重视蚕业的投入,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生产发展坚持集中适度规模,走产业化的路子,推广、普及蚕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力度大,实现了集约经营,单位面积栽桑养蚕收入高,农民积极性高涨,产业规模逐渐壮大,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局面。比较不同蚕区发展历程,我省蚕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发展蚕桑专业村、专业户、蚕桑业主等,真正使蚕桑生产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主业。要加强蚕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引进适合四川地域、气候特点的蚕、桑新品种,实现第五次蚕品种更新换代,提高桑树良桑化率。继续主推实用技术,重点抓落实“小苗一步成园”、小蚕共育、统防统消、大蚕省力化、良簇化等关键技术的推广,确保蚕茧单产、质量稳步提高,切实转变蚕业增长方式。
(三)强化机制创新,大力提升蚕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桑蚕丝绸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利益联系紧密,必须加强机制创新,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到产业互促互动,实现各方共赢。要因地制宜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农户”、“业主+农户”、“蚕业专合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引导优势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盘活存量资产,整合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营,逐步形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四川蚕业整体实力。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让有条件的茧丝绸企业和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蚕茧收烘。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种场带农户模式,让种场为多卖蚕种而发展生产,加大投入。
(四)强化综合开发,努力提高蚕业综合经济效益。随着人增地减矛盾的日益加剧,蚕桑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必须在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总体收益上狠下功夫。要在提高养蚕收益的同时,推进桑园综合开发。一要充分利用大行桑较多的特点搞粮桑、桑菜、桑草、桑药等间作,开展耕地综合利用促增收。如乐至县桑园间作黑麦草养羊,邛崃市桑园种草养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二要对蚕桑进行综合开发,如桑椹醋、桑皮纤维衣服、桑枝造纸、蚕沙药枕、蚕蛾系列酒等,拓展蚕桑应用领域促增收。如阆中蚕种场种植叶果兼用桑树,用桑果开发“桑椹醋”系列产品,大大提升了桑园总体收益。
(五)强化管理服务,切实增强蚕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坚持管理促发展,管理出效益。省、市两级蚕业主管部门主要加强宏观调控,依法从政,依法办事,为行业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管理做到“要到位,不越位,不错位,有作为”。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和《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强化行业管理,继续加大蚕种、蚕桑的执法力度,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行为,为全省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二要完善蚕种生产、供应许可证的管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依法适度调整《蚕种生产许可证》和《蚕种供应许可证》的管理,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打破垄断经营,促进经济区划形成,促进有序竞争。三要依法维护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对已发放的行政许可证依法进行清理,强化对持证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依法从业意识,自觉履行为蚕农服务的义务,避免垄断经营和无序竞争,防止因蚕种、蚕茧的垄断经营损害行业利益,特别是蚕农的利益。四要加强行业诚信建设,提高诚信意识,规范从业者的行为,促进行业持续有序发展,确保蚕业生产正常有序进行。加强蚕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协会平等协商形成自律机制,引导和监督会员单位自觉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自觉维护蚕种、蚕茧市场秩序,搞好边界协调,保护蚕农利益,保护行业利益 。
组长:涂建华
成员:曾华明 谢忠良 陈佑伟
二○○六年十二月
信息来源:四川蚕业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