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1-29 10:34:00
一、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及前景
2006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主要发达经济体内需旺盛、投资活跃,为经济增长增添活力。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上半年经济均增长较快,预计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长步伐将有所放缓,但出现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6年9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6年世界经济将增长5.1%,高出4月份的预测0.2个百分点,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比2006年略有放缓(见表1)。
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带动下,2006年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发达国家稳步增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1-8月,美国进出口均增长13.9%,中国、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速均达到两位数,贸易成为拉动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多边贸易体制前景不明,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将对世界贸易的较快增长势头产生影响。IMF预计2006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8.9%,高于2005年1.5个百分点。

跨国投资活跃,流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增加较多。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公司利润增加和投资政策自由化,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06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2006年上半年,跨国并购同比增长39%。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经济失衡可能对跨国投资带来不利影响。从国别来看,流向发达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美国吸收外资913.1亿美元,增长1.5倍;欧元区吸收外资548亿欧元,增长76.8%。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有:
1.资源能源价格有所回落,但不确定性依然较大。2006年1-8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攀升,8月份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超过80美元/桶。随着黎以冲突结束、欧洲与伊朗关系解冻、以及用油高峰结束和飓风季节相对平静,再加美国等石油消费大国储备充足,原油价格自8月中下旬开始出现下跌,10月3日纽约市场11月份原油期货价格收报58.68美元/桶,两个月以来油价累计下跌幅度达27%,目前徘徊在每桶60美元左右。单纯从市场供求来看,石油价格还有可能继续回落,但地缘政治、欧佩克限产等因素导致油价仍有很大不确定性。铜、铝等重要有色金属价格在需求拉动、投机炒作等因素共同作用下,2006年上半年急剧上涨,5月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回落,但目前走势仍不明朗。
2.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于紧缩。目前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均不同程度地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美国两年间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已升至5.25%。欧元区自2005年12月以来连续5次加息,目前基准利率已提高至3.25%,年底前还可能继续加息。日本7月份结束零利率政策,启动新一轮的加息周期,将基准利率从零提高到0.25%,未来仍将继续循序渐进地收紧货币政策。此外,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韩国、印度、阿根廷和匈牙利等央行也都不同程度提高了利率。IMF报告认为,利率上升对抑制通胀加剧、保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有好处。尽管主要央行紧缩银根,全球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但是,如何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防止出现“滞胀”是各国央行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
3.多哈回合谈判中止,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加。由于主要谈判方立场分歧巨大,WTO总干事拉米7月24日建议中止多哈回合谈判,多边贸易体制受挫,目前前景尚不明朗。多哈回合的中止将加快各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但也可能因此强化区域集团内国家对集团外国家实行贸易上的歧视,加剧地区间发展差距,不利于世界共同发展。许多国家在全球化冲击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增加,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进一步加剧。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贸形势及前景
美国经济 2006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达到5.6%,远远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1.7%,也是自2003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增幅。但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渐降温、能源价格上涨和加息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第二季度经济增速放缓至2.6%。预计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低于3%,2007年仍将延续这一增速。通胀压力有望缓解,2006年上半年美国通胀率依然较高,第一季度消费者价格指数平均涨幅为3.6%,第二季度升至4%。随着油价的下跌以及加息作用的显现,下半年美国通胀率有望出现下降,IMF预计美国全年消费物价上涨率为3.6%,2007年降至2.9%。就业状况基本稳定,第一季度平均失业率为4.7%,第二季度降至4.6%,预计全年失业率将在5%以下。私人消费依然是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一季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3.38个百分点,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但消费仍拉动当季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60%。
房地产市场降温成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高度依靠消费,近年来消费的动力一是来自于低利率导致的消费借贷增加,二是来自于房地产升值所带来的财富效应。美国房地产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占美国家庭整体净资产的1/3以上,是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2006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有所降温,第二季度旧房销售量比上年同期下降7%,平均住房价格环比仅上升1.17%,为1975年以来的最低涨幅;7月份美国新房开工数量下跌了2.5%,8月份下降6%,为近两年来的最大跌幅。房地产市场降温将对美国建筑、金融等行业产生影响,但由于美国自用住宅占房地产市场的一半以上,房地产市场降温对居民消费带来的冲击可能没有预期的大。
欧元区经济 2006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前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1%和2.6%。私人投资快速增长,内需扩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欧元区家庭最终消费开支前两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1.8%和1.7%,固定资本形成前两个季度分别增长3.7%和4.6%。随着经济增长,欧元区失业率有所下降,目前基本稳定在8%左右。欧盟委员会9月6日发布报告称,尽管面临高油价等不利因素,2006年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率仍有望达到2.5%。其中,德国和法国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将高于此前的预测,德国从1.7%上升到2.2%,法国从1.9%上升至2.3%。
欧元区目前面临的风险首先是通胀水平上升,欧元区消费物价已连续10个月超过2%的目标涨幅,2006年前8个月,欧元区通胀水平均在2%以上。欧洲央行预计全年通胀率约为2.4%。其次是欧元升值对欧元区出口产生负面影响。第三是德国将在2007年提高增值税,意大利也将进行财政紧缩。预计2007年欧元区内需增长将有所降低。
日本经济 2006年以来,日本经济形势继续好转。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扣除物价因素,2006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3.1%,第二季度增长1%,高于初期的预测数据。日本经济连续6个季度增长,已处于良好稳定的复苏状态。私人消费和设备投资稳健增长是带动日本景气复苏的主要动力。占GDP五成以上的私人消费第一季度环比增长0.2%,第二季度环比增幅扩大到0.5%。支持国内需求的另一支柱是设备投资,第一季度环比增长1.4%,第二季度环比增长3.8%。由于经济增长,日本就业状况良好,第一季度失业率平均为4.2%,第二季度降至4.1%。
目前,日本经济已走出困扰多年的通货紧缩。5月份国内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增长3.3%,6、7月份增幅均为3.4%;核心消费物价指数第一季度上涨0.4%,第二季度上涨0.6%,其中7月份上涨0.8%。目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经济学家,对于日本本轮以内需带动的经济景气均充满期待,预计2006年经济增长可达2.8%以上。但由于担心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日本对美出口,IMF对2007年的日本经济增长率预测只有2.1%。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006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10.9%,第二季度增速更创下了1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第一季度印度GDP增长率为9.3%,在全球21个最大经济体中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增速超出预期,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和消费支出强劲,而以IT服务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占GDP一半)和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的制造业则成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两大增长动力。亚洲开发银行预计,2006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将增长7.6%。预计2006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增长将达到7.7%。
亚洲地区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第一,中国和美国是亚洲地区出口的主要市场,若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则将对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第二,亚洲地区约2/3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石油价格继续高涨会对亚洲各国财政及经常账户平衡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诱发高通胀,抑制亚洲地区经济增长。
与过去10年相比,拉美经济增长强劲。2006年,拉美最大经济体巴西经济出现好转,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1.4%,同比增长3.4%。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4%以上。由于通胀较低,实际收入增长较快,投资与居民消费上扬,国内需求成为推动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拉美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依然是高额的债务负担,但原材料商品价格升高带动收入提高并推动经济增长,有助于削减外债。预计2006年拉美经济增长率将达4.4%。
得益于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非洲经济增长连续3年超过5%,目前非洲经济发展的势头依然良好,但如果出口需求放缓,初级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非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可能受到严重击冲。
信息来源:商务部综合司、研究院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6年秋季)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