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贸易顺差再创新高 人民币汇率并非主因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9-11 10:29:00
尽管人民币汇率不断进行着渐近调整,但连创新高的中国贸易顺差数字,再度将人民币汇率问题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消息人士透露,中国8月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近188亿美元,这已是今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连续第四个月创下历史新高。与7月份的新高146亿美元相比,8月份增长了28%,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
人民币升值缓慢缘故?
贸易顺差的新高显然缘于出口的高速增长。根据道琼斯报道,中国8月份的出口总额为907.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8%,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最高增速;而进口总额719.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6%,为今年以来的第三高增速。
连创新高的贸易顺差意味着,自去年汇改以来开始的人民币升值进程,并非是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唯一因素。
“目前来看,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对出口产生什么显著的作用,”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8月份的贸易顺差数据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对于贸易顺差的解释,中国商务部官员早有解读。今年2月,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在中美经贸论坛上透露,在2005年中国10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达844亿美元,占到总额的83%。”
王志浩认为,今年8月份贸易顺差的高企可能与日本经济的缓慢恢复有关,但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缓慢显然也是原因之一。
自去年人民币汇改一次性升值2%以来,人民币在13个月里的累计升值幅度为2%。月均升值仅13个点左右,月均升值幅度为0.15%。而根据王志浩的测算,人民币对以贸易权重计算的一篮子货币的升值幅度仅为3.5%(与汇改前相比)。
“对于贸易失衡来说,解决出口退税等问题也是必要的,但不能离开人民币升值,”王志浩说,“人民币渐进式的升值是可以的,但这一速度也许可以加快一点。”
国家发改委的一位专家则表示,不应该对哪个国家顺差就升值,对哪个国家逆差就贬值,这在现在的汇率调整上是做不到的。另外人民币升值现在看来对外贸影响不大,去年人民币升值以后,顺差并未出现减少。
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昨天也向本报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人民币该不该升值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决定的问题。对于进出口是否有很大影响,这需要很多研究。特别是在现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比以前要小得多。今天的汇率问题已经完全和以前不同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用创新的理念来解释。”李若谷说。
人民币并未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对于人民币升值是否有效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各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一方面,高额贸易顺差,带来国内市场美元的供大于求,人民币存在着升值的内在压力,同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导致的外汇款增加,造成了国内流动性的过剩,影响到抑制信贷和投资增长的努力。而另一方面,中国高额的贸易顺差也为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而提供了加压口舌。
即将在新加坡举行的西方七大工业国(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IMF的会议上,人民币汇率问题将再度成为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今年上半年举行的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曾明确要求中国及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增强汇率的弹性以使本币升值,并敦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干预。
此外,美国新任财长鲍尔森也将于9月首次访问中国,向人民币施压也许是其议题之一。
事实上,与此前相比,人民币的汇率弹性已经显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比去年下半年增加了一倍,从日均17个点扩大到35个点,而进入8月份以来,人民币的波幅则又有明显扩大,隔日波幅和日间波幅经常扩大至100多点以上。
在此次出访欧洲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浮动水平,并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弹性。因此,人民币汇率不会再有“出其不意”的调整。
上周五,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强调,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改进了外汇管理政策,让市场机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使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和灵活性。中国将继续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的原则向前推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
此外,金人庆还指出,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不是导致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及各国实施不同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
相关报道
创纪录外贸顺差究竟来自何方?
本报记者陈达发自北京
8月份突现的近188亿美元贸易顺差究竟来自何方?谜团仍在困扰着中国学术界。
今年以来,基本上每个月的外贸顺差都较上个月有所增加。今年1~8月份,中国外贸顺差累计有望达到948亿美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的一位专家预计,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2006年的全年外贸顺差很有可能突破1500亿美元。
然而到9月份之后,尤其是出现2007年全球经济放缓将影响中国外贸的预测时,专家的态度开始出现了差异。
商务部研究院的一位专家认为,目前全球化的生产格局已定,东亚区域内贸易逆差,而整个区域对外是顺差的,即便经济有所放缓,中国外贸顺差的增大很难一下子转换。上周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7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中国外贸顺差的增幅将有所回落。
事实上,学术界对于今年以来外贸顺差节节攀升的原因并未有统一的解释。
不过,有一点目前已达成共识,那就是外贸顺差中加工贸易占主体,以境外市场为主要目标,以加工或代工为主要手段,并在我国进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外资企业加工贸易,正是导致高额顺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外贸顺差的结构来看,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外商投资增大促进了外商在华生产的增大,而目前外贸顺差中的大部分是由外商在华企业的生产造成的。同时现在中国主要的外贸出口地区如美国和欧盟等地区的经济向好,也拉动了外贸出口。
今年2月,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表示,美国对华贸易出现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制造业大量向中国转移。数据显示,在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中,有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10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更是占到总额的83%。如果把这一部分扣除,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
从最新数据看,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于立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从现在情况看,汇率在这其中影响很大,汇率引导国内外资源流动信号失真。人民币有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对外现在保持坚挺。在对内价值上,对上游产品尤其是煤电油等资源性产品上定价偏低,跨国公司现在是利用了这一原材料资源的优势,扩大生产,然后出口。”
对于解决外贸顺差,现在普遍认同有三个办法: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降低以及扩大内需。
有专家认为,解决顺差的关键要放在进口上,而不要降低出口。亚洲开发银行认为,解决外贸顺差长期措施是扩大消费增长,因此下一步需要改善消费环境。另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也需要得到改善。
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此前表示,加工贸易这一部分顺差带有相当大的刚性,在我国进出口的内在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之前,是很难予以避免和消除的。因此,将主体是来自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巨额顺差,不加分析地与我国内需挂钩,并对此加以指责和施加压力,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