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中国的“胃口”开始收紧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7-12 10:40:00
考虑到中国对大宗商品日渐增多的需求,国外厂商早已做好了增加设备投资扩大产能的准备工作,但是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近期对中国大宗商品的需求分析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失望的情绪,他预测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在2005年已达到最高峰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显著下降。对于预计中国带动的超级商品周期将持续上升的投资者和投机者而言,这无疑是当头一棒。一个低消耗大宗商品的中国显然不再是近年来世界已经习惯的那样。
对大宗商品市场持乐观态度的人们看到,2005年中国不但跃升成为全球最大的铜、镍和锌耗用国,它的大宗商品Delta值工业原材料消耗增长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增长也令人吃惊。以2005年为例,中国的铝用量增长占了全球铝用量增长的50%、铁矿石占84%、钢品是108%、水泥占115%、锌占120%,而铜用量增长是惊人的307%。就钢品、水泥、锌、铜和镍的用量而言,中国2005年的国内消耗增长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全面下降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为如此,罗奇认为,近年来在推高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方面,没有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力比得上中国。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趋势将会无限期地继续下去。但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中国正准备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与乐观者不同的是,罗奇更加关注中国政策的导向。对于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最近讲话强调“经济增长将从由大量消耗资源的模式,转为由通过改善资源使用效率所推动”,史蒂芬·罗奇认为,其中隐含的信息是清晰明确的:中国经济将向低商品消耗的增长模式做出重大转折。
他注意到与以往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重消耗大宗商品”模式不同,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内容主要围绕中国经济的再平衡,从而实现一个较为“低商品消耗”的增长模式。新五年规划的主要特点是调整中国经济增长的组合成分,从出口和投资转向私人消费。一系列旨在推动中国朝这方向走的刺激消费措施已经出台,包括鼓励农村消费的收入补贴、提高广东省和其他沿海出口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国家社会保障系统拨款以及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比如零售贸易、批发、国内运输及物流行业等。与此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新一轮针对过热投资行业的收紧措施。近期行动均旨在限制“过度投资”行业,比如电解铝、水泥、有色金属、煤、焦煤等行业的新开发项目。与此同时,对楼市建造的投机炒卖活动进行罚款打击。中国人民银行在4月下旬收紧货币政策,也大大增强了推行此项行政措施以调整宏观政策组合的力度。罗奇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转变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中国正坚定不移地向降低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长模式转移,中国的注意力正从增长数量转移至增长质量方面,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好消息。”
相对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的超高速增长特性,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态势在任何经济体都是明显较慢的。中国应该也不会例外。第十一个5年规划把直至2010年的未来五年总体GDP增长预测调低至平均7.5%,这一比例按大部分经济体的标准而言仍属于强劲,但它显著低于过去25年的平均9.5%增长水平。罗奇就此分析,“如此幅度的总体经济增长放缓,加上在增长组合上的重大变动,反映了中国在未来几年对工业原材料需求的增长速度将极可能减慢”。
节约大宗商品资源可以利用有较佳资源使用效益的技术,重新整合中国低效且大量消耗能源的生产平台。在此方面,石油已被给予特别的关注。中国最新颁布的经济规划包含一个明确的节能目标,就是从现在到2010 年,中国GDP 每单位的能源含量要每年降低4%,这相当于在整个五年规划期减少整整20%。罗奇乐观地认为,对于一个现行每GDP单位的石油消耗量是两倍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国家而言,这个目标看来是不难达成。中国无需为开发另类能源技术而煞费周章,它只需要着手把其现行的生产技术,更新置换为在世界其他地方已广泛选用的具高能源使用效益的设施装置就行了。此举当然涉及成本支出,但对于拥有全球最高储蓄率和最庞大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讲,拨出小部分资金以实现节省石油的目标是不成问题的。
与此同时,罗奇也注意到,作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主要需求方,中国正开始行使其话语权,比如与供应方就铁矿石价格进行谈判,还有最近宣布出售过多的铜存货。不过,他提醒政策的制定者,中国要开发一套配合其作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主要需求方的有效市场战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做出“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显著下降”的预测同时,罗奇也在强调,“作为左右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动向的主要因素,中国在这方面的影响力不可能完全消失。”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