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四川省2005年蚕茧生产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11-21 08:09:00
四川省2005年蚕茧生产收购工作顺利结束。同全国茧丝绸形势一样,今年四川省茧丝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其价格之高,持续高位时间之长都是十几年来所罕见。应该说蚕茧价格提高,养蚕效益大幅度增加,蚕农的积极也应该有较大提高,但实际情形却不尽然。今年四川省发种量、蚕茧产量都比去年略有减少,能稳定现有发种、产茧量已实非易事。回顾一年的蚕茧生产收购实情,对分析判断今后的茧丝发展形势,思考未来的工作,相信会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2005年四川省蚕种和蚕茧生产基本情况
1、蚕种生产:全省蚕种生产总体情况是“生产质量稳定、供需基本平衡、略有缺口”。全省共有41家具有生产许可证的蚕种场生产蚕种。共生产原原种6.4万蛾,完成计划任务128%;生产原种6.4万张,完成计划任务143%;生产一代杂交种236万张(其中:春季生产180万张,夏季生产20万张,秋季生产36万张)。完成计划任务。越年原种5.6万张,越年一代杂交种125万张,基本能满足2006年蚕种场蚕种生产和大面积一代杂交种用种需求。
2、蚕茧生产:2005年全省蚕茧生产,各季养蚕均受到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影响。但通过行业上下共同努力,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蚕茧产量、质量基本稳定,略有减少;收购均价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蚕农养蚕积极性有一定程度提高。全省共发放一代杂交种255万张,比去年260万张减少5万张,同比减少1.92%;产茧155万担,比去年165万担减少10万担,同比减少6.1%;收购均价16元/公斤,收购均价同比增加30%,全省蚕农茧款收入略13亿元,同比增加3亿元。
二、主要工作
1、严格蚕种生产许可和蚕茧收烘市场准入制度。全省继续按照国家和省上关于蚕种和蚕桑生产的相关政策文件、法规精神,严格控制无证进行蚕种生产和蚕茧收购现象发生,除个别市区,全省绝大多数地区蚕茧生产收购秩序正常。
2、严格贯彻执行蚕种质量标准,稳定蚕种质量。一是全省严格按照蚕种质量新标准,组织实施了母蛾检疫、成品检验检疫、一代杂交种杂交率检验,同时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全省原种母蛾检疫9.1万张,合格率100%;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271万张,合格率为97%;成品检疫260万张,合格率98.7%;杂交率抽查178个批。合格率98.88%。二是对不合格蚕种实行统一销毁。三是实时公布检验、检疫结果,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四是对省外调入蚕种实行严格检验、检疫,确保生产安全。通过上述措施,全省未出现因蚕种检验检疫而造成减产和蚕农利益受损情况发生。
3、坚持科技兴蚕,不断提高养蚕科技水平。一是加大新蚕品种的推广力度,全省全年推广新蚕品种871×872、洞庭×碧波达到185万张,占全省总发种量的75%,对全省2005年蚕茧生产抗灾夺丰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坚持良种良法,加大养蚕常规技术小蚕共育、统防统消、优良蔟具等的普及实施,对提高今年全省蚕茧的单产、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加强桑树培护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改变“重栽轻管”的不良习惯。
4、加快养蚕布局调整,推进蚕桑生产向优势蚕区转移。一是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调整蚕业生产结构,使蚕业产业化布局不断优化。二是发挥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三是摸索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切实维护蚕农利益。
三、蚕业生产中存在问题
1、部分蚕种场生产规模小,设施设备落后,质量意识淡薄。已经出现微粒子病抬头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和严格控制。
2、虽然全省县级经营单位大多实现改制,但在蚕茧收购权限和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的情况下,大面积生产上投入不足,养蚕技术服务体系不建全,生产技术落实不到位,蚕茧单产质量与江浙等先进省分还有很大差距。
3、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省蚕业生产。
4、部分经营单位大局意识淡薄,提前开称收毛脚茧和高价抢茧,导致收购秩序混乱,蚕茧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个体无证收购现象。
5、蚕业产业化推进工作滞后,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低。从面上看,全省蚕桑生产仍存在布局零星分散,科学养蚕技术贯彻不到位的问题。
四、四川省2006年蚕业工作思路
1、蚕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和机制创新,不断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争取四川蚕业生产在“十一五”期间有一个质的变化。
2、工作目标是生产一代杂交种260万张,全省发放蚕种260万张;产茧160万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