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华司长在WTO与丝绸贸易研讨培训上的讲话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4-10 13:00:00
尊敬的安德鲁先生、名位同仁、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经贸委外经司、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对原WTO国际贸易中心市场开发高级官员安德鲁先生来华进行专题演讲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这次国家茧丝办委托中国丝绸协会举办WTO与丝绸贸易研讨培训班,目的是为使大家进一步学习、了解WTO有关知识,掌握WTO对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有关规则,更好地熟悉和运用这些规则,促进我国丝绸行业的发展。希望各位学员充分珍惜这两天宝贵的时间,多听多问,力争取得最大的收获。下面,我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在学习中参考。
(一)
众所周知,丝绸是中国的瑰宝,丝绸行业是我国特殊的传统产业,不仅具有几千年悠久的生产历史,更代表着源远流长的深厚中华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丝绸行业迅猛发展,一举成为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尽管九十年代中期,全行业曾一度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经过长达五年之久的调整,1999年终于实理了扭亏为盈,并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国桑蚕茧产量51.39万吨,比上年增长16.8%。完成工业总产值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7%。丝产量9.02万吨,丝织品产量46.81亿米,印染丝织品产量19.39亿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3.08%、13.47%和5.75%。据国家统计局对2026户丝绸企业统计,2001年丝绸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5%;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22.97亿元,比上年增加4.71亿元,增幅为25.79%,成为自1994年全行业调整后效益最好的一年。2001年我国丝绸产品出口创汇38亿美元,(包括丝针织),比上年增长7.86%,高出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增幅1.7个百分点,接近全行业历史最高水平。
目前,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依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生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0%和4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丝、坯绸和制成品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60%和47%左右,丝绸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具有优势。应该说,丝绸行业已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少数几个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变化,过去丝绸主要生产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已相继退出,世界丝绸业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肩负着推动世界丝绸业发展的重任。
但是,尽管如此,目前我国还只是“丝绸大国”,而不是“丝绸强国”。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丝绸大国”地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我国生产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印染后整理水平与意大利等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产品档次不高,能在国际上驰名的品牌几乎为空白。如果外资一旦进入,将给我国丝绸生产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印度在世界银行、泰国在欧共体、越南在法国的支持下,茧丝绸业都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印度和泰绸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我国丝绸产品争夺市场。越南则以低价成本在国际市场与我国相抗衡。我国加入WTO后,丝绸行业更多的面临是来自于这些周边国家的激烈竞争。
因此,我国加入WTO后,丝绸行业既据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突出的弱点和深刻的挑战。如何牢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促进丝绸行业发展,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讨论。
(二)
面对加入WTO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政府对丝绸行业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一是改革现行和蚕茧经营管理体制,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据(国办发[2001]44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精神,改革鲜茧收购管理体制,鲜茧收购在相对集中的原则下,允许有条件的缫丝生产企业、丝绸企业等经营单位收购鲜茧,并对鲜茧收购实行资格认定制度。进一步改革蚕茧价格管理,鲜茧收购价格和干茧供应价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行省级政府定价或省级政府指导价。改革蚕种产销体制,打破地区封锁,允许蚕种跨地区流通,促进蚕种资源优化配置,实行蚕种生产,经营资格认定制度、积极推进丝类、坯绸出口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更多地赋予生产企业进出口权。
二是促进丝绸企业调整和产业优化。
根据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决定》的总体精神,加快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国有丝绸企业在保留部分重点骨干企业的基础上,大胆地逐步退出这一竞争性领域。积极推进丝绸企业向股份化发展,促进企业机制转换,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产权清晰的利益机制。加大中心城市丝绸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丝绸初加工能力从中心城市有序退出,推进其产业升级。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茧丝绸原料生产与原料初加工工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培育一批蚕茧基地,上规模、上档次,使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优质蚕茧资源基地。积极实施“十五”茧丝绸优化工程,以抢占国际市场和生产技术制高点为目标,以技术为先导,以产品为龙头,全面提高蚕茧质量和丝绸品种档次。应用高技术,拓展丝绸产品领域,大幅度提高科技含量,全面提升我国茧丝绸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增强中国丝绸的国际竞争力。积极鼓励新产品开发,调整和优化丝绸产品结构,开拓消费领域。
三是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全国茧丝交易大市场体系。
进一步扩大厂丝储备规模,增强厂丝储备对市场调控的功能,极大地发挥厂丝储备对促进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作用,通过储备吞吐,改善供求关系,稳定市场和价格,加大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发展性项目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项目来支持茧丝绸贸工农的薄弱环节,同时指导全行业的发展方向,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建立一个由政府调控、有形市场、无形市场三者结合的较为完整的茧丝交易大市场体系,形成全国大流通。在进一步强化现有茧丝绸市场作用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市场。加强我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信息网络,提升交易手段,大力拓展国际业务,逐步形成国际市场的客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中心。
四是不断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保持我国茧丝绸行业的主导地位。
继续贯彻“内外结合、立足国内、力争多出口、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最终产品出口,减少原料初级产品出口,同时在保持原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大胆地走出去,不断参加国际性的名类展销活动,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丝绸和丝绸产品。积极挖掘国内市场丝绸消费,使之成为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实施丝绸品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知名丝绸品牌。
加大宣传力度,重塑丝绸产品形象,让广大消费者更多地了解丝绸产品的舒适性、保健性,树立起丝绸天然“绿色”产品的新形象和符合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扩大丝绸产品的影响,提高消费者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丝绸产品消费的兴趣。大力推广使用高档丝绸标志,象国际纯羊毛标志那样,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带动全行业发展的目的。积极扶植品牌企业发展,推动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引导社会资金、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我相信,通过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政策和措施,我国丝绸行业一定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的夙愿。
谢谢大家!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经贸委外经司、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对原WTO国际贸易中心市场开发高级官员安德鲁先生来华进行专题演讲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这次国家茧丝办委托中国丝绸协会举办WTO与丝绸贸易研讨培训班,目的是为使大家进一步学习、了解WTO有关知识,掌握WTO对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有关规则,更好地熟悉和运用这些规则,促进我国丝绸行业的发展。希望各位学员充分珍惜这两天宝贵的时间,多听多问,力争取得最大的收获。下面,我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在学习中参考。
(一)
众所周知,丝绸是中国的瑰宝,丝绸行业是我国特殊的传统产业,不仅具有几千年悠久的生产历史,更代表着源远流长的深厚中华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丝绸行业迅猛发展,一举成为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尽管九十年代中期,全行业曾一度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经过长达五年之久的调整,1999年终于实理了扭亏为盈,并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国桑蚕茧产量51.39万吨,比上年增长16.8%。完成工业总产值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7%。丝产量9.02万吨,丝织品产量46.81亿米,印染丝织品产量19.39亿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3.08%、13.47%和5.75%。据国家统计局对2026户丝绸企业统计,2001年丝绸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5%;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22.97亿元,比上年增加4.71亿元,增幅为25.79%,成为自1994年全行业调整后效益最好的一年。2001年我国丝绸产品出口创汇38亿美元,(包括丝针织),比上年增长7.86%,高出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增幅1.7个百分点,接近全行业历史最高水平。
目前,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依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生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0%和4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丝、坯绸和制成品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60%和47%左右,丝绸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具有优势。应该说,丝绸行业已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少数几个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变化,过去丝绸主要生产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已相继退出,世界丝绸业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肩负着推动世界丝绸业发展的重任。
但是,尽管如此,目前我国还只是“丝绸大国”,而不是“丝绸强国”。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丝绸大国”地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我国生产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印染后整理水平与意大利等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产品档次不高,能在国际上驰名的品牌几乎为空白。如果外资一旦进入,将给我国丝绸生产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印度在世界银行、泰国在欧共体、越南在法国的支持下,茧丝绸业都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印度和泰绸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我国丝绸产品争夺市场。越南则以低价成本在国际市场与我国相抗衡。我国加入WTO后,丝绸行业更多的面临是来自于这些周边国家的激烈竞争。
因此,我国加入WTO后,丝绸行业既据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突出的弱点和深刻的挑战。如何牢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促进丝绸行业发展,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讨论。
(二)
面对加入WTO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政府对丝绸行业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一是改革现行和蚕茧经营管理体制,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据(国办发[2001]44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精神,改革鲜茧收购管理体制,鲜茧收购在相对集中的原则下,允许有条件的缫丝生产企业、丝绸企业等经营单位收购鲜茧,并对鲜茧收购实行资格认定制度。进一步改革蚕茧价格管理,鲜茧收购价格和干茧供应价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行省级政府定价或省级政府指导价。改革蚕种产销体制,打破地区封锁,允许蚕种跨地区流通,促进蚕种资源优化配置,实行蚕种生产,经营资格认定制度、积极推进丝类、坯绸出口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更多地赋予生产企业进出口权。
二是促进丝绸企业调整和产业优化。
根据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决定》的总体精神,加快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国有丝绸企业在保留部分重点骨干企业的基础上,大胆地逐步退出这一竞争性领域。积极推进丝绸企业向股份化发展,促进企业机制转换,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产权清晰的利益机制。加大中心城市丝绸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丝绸初加工能力从中心城市有序退出,推进其产业升级。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茧丝绸原料生产与原料初加工工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培育一批蚕茧基地,上规模、上档次,使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优质蚕茧资源基地。积极实施“十五”茧丝绸优化工程,以抢占国际市场和生产技术制高点为目标,以技术为先导,以产品为龙头,全面提高蚕茧质量和丝绸品种档次。应用高技术,拓展丝绸产品领域,大幅度提高科技含量,全面提升我国茧丝绸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增强中国丝绸的国际竞争力。积极鼓励新产品开发,调整和优化丝绸产品结构,开拓消费领域。
三是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全国茧丝交易大市场体系。
进一步扩大厂丝储备规模,增强厂丝储备对市场调控的功能,极大地发挥厂丝储备对促进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作用,通过储备吞吐,改善供求关系,稳定市场和价格,加大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发展性项目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项目来支持茧丝绸贸工农的薄弱环节,同时指导全行业的发展方向,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建立一个由政府调控、有形市场、无形市场三者结合的较为完整的茧丝交易大市场体系,形成全国大流通。在进一步强化现有茧丝绸市场作用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市场。加强我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信息网络,提升交易手段,大力拓展国际业务,逐步形成国际市场的客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中心。
四是不断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保持我国茧丝绸行业的主导地位。
继续贯彻“内外结合、立足国内、力争多出口、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最终产品出口,减少原料初级产品出口,同时在保持原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大胆地走出去,不断参加国际性的名类展销活动,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丝绸和丝绸产品。积极挖掘国内市场丝绸消费,使之成为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实施丝绸品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知名丝绸品牌。
加大宣传力度,重塑丝绸产品形象,让广大消费者更多地了解丝绸产品的舒适性、保健性,树立起丝绸天然“绿色”产品的新形象和符合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扩大丝绸产品的影响,提高消费者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丝绸产品消费的兴趣。大力推广使用高档丝绸标志,象国际纯羊毛标志那样,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带动全行业发展的目的。积极扶植品牌企业发展,推动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引导社会资金、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我相信,通过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政策和措施,我国丝绸行业一定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的夙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