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纺织新政出台“配额制”卷土重来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6-26 08:21:00
6月19日,商务部公布《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暂行)》,决定从7月20日起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重新施行许可证管理制度。
旷日持久的中国与欧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最终导致中国纺织产业“自律”回到“新配额时代”。政府强势行政主导下出台的“利益均沾”配额分配办法,不可避免地带来产业利益的重新调整,“有形之手”到底该伸向何方备受质疑。
外企受益最大
此前,“配额新政”的争议焦点就是出口增幅基数的确定,这对于纺企今后几年的出口配额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此次,商务部公布的“配额新政”明确规定:临时出口许可数量以“相关商品出口实绩”为依据,按照中国海关统计出口数据,时间范围为临时出口许可实施之前的12个月;出口实绩金额原则上按出口产品的增值率相应计算,一般贸易按出口额的100%计算,加工贸易暂按出口额的100%计算。
同时,对于列入《管理商品目录》的商品,所有出口企业都应当在出口前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办理临时出口许可的审批手续,并申领许可证,凭许可证向海关办理报关验放手续。
“这一办法受益最大的就是外资企业。”上海某国有控股纺企负责人这样评价,“今年前5个月的出口额能够占据这么大比重,对于规范出口的企业是不公平的。因为一般的企业都是按照自己的市场计划确定出口数量,而今年配额取消后,出口猛增的就是外资企业,这次中国纺织品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根源也是这些企业的‘投机性’出口。”
不少内资纺企认为,很多外资企业大都是作国外品牌的OEM工厂,是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而商务部出台的这个有利于外企的配额办法,对中国纺织产业整体结构升级十分不利。同时,在目前我国内外资企业税收不一、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情形下,此政策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内资企业竞争优势。
“配额新政”提出,商务部7月20日前会将配额下达至各地方政府。根据配额指标,企业须根据商务部计算出的具体配额数量提出出口申请,由地方经贸委上报商务部,拿到许可证后方可出口。“这样的办法将在纺织业内形成‘大鱼吃小鱼’的局面,根据出口规模计算的配额分配,将使得绝大部分配额集中在大企业手里,整个产业的利益势必重新调整。”
纺企非议“有形之手”
长期关注纺织产业的金骏资产管理公司研究员任丽霞认为,因对配额取消后的整个产业发展前景过于乐观,去年纺织产业的产能扩张很快,今年头4个月全国纺织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也较大。因此,如何消化此期盲目投资造成的产能膨胀,成为行业政策制订者以及纺企的最大难题。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2005年以前实行配额制出口时,不少有实力的外贸企业大多以国有转制外贸公司为主体。在原有各地经贸委行政分配配额的体制下,这些企业往往可以拿到大多数的配额,但依靠自身通常难以消化这些配额。于是,一些外贸公司把手中多余的配额转卖给其他需要出口配额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旧有体制下,政府主导配额管理的“有形之手”,自发形成了一个配额竞价的“二级市场”。
在这次新办法出台过程中,通过“有形之手”调控地方企业利益的格局几乎又要形成。据参与6月16日商务部“南京会议”的某地方经贸委负责人透露,“为了让熟悉当地企业情况的各地经贸委根据市场情况做出一定的灵活决策权力”,商务部提出,“各地方经贸委可以拥有总体配额5%的分配权。”
值得庆幸的是,此方案最终未通过,原因在于各地经贸委普遍感觉自主决定配额分配,会给管理工作带来麻烦。而方案若通过,势必在各地的配额“二级市场”造成难以驾驭的“寻租”局面,“有形之手”调控的结果将导致市场交易成本攀升和效率损失。
显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年之后,政策制订者面对国际贸易争端并未作好充分准备。政策频换,也使得整个行业笼罩在一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中。
其实,欧美国家贸易开放程度和产业预警水平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各国政府普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的力量。开放的经济体系在民间力量的不断博弈过程中逐渐完善,这恰恰是中国产业国际化过程中最欠缺的制度环境。
旷日持久的中国与欧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最终导致中国纺织产业“自律”回到“新配额时代”。政府强势行政主导下出台的“利益均沾”配额分配办法,不可避免地带来产业利益的重新调整,“有形之手”到底该伸向何方备受质疑。
外企受益最大
此前,“配额新政”的争议焦点就是出口增幅基数的确定,这对于纺企今后几年的出口配额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此次,商务部公布的“配额新政”明确规定:临时出口许可数量以“相关商品出口实绩”为依据,按照中国海关统计出口数据,时间范围为临时出口许可实施之前的12个月;出口实绩金额原则上按出口产品的增值率相应计算,一般贸易按出口额的100%计算,加工贸易暂按出口额的100%计算。
同时,对于列入《管理商品目录》的商品,所有出口企业都应当在出口前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办理临时出口许可的审批手续,并申领许可证,凭许可证向海关办理报关验放手续。
“这一办法受益最大的就是外资企业。”上海某国有控股纺企负责人这样评价,“今年前5个月的出口额能够占据这么大比重,对于规范出口的企业是不公平的。因为一般的企业都是按照自己的市场计划确定出口数量,而今年配额取消后,出口猛增的就是外资企业,这次中国纺织品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根源也是这些企业的‘投机性’出口。”
不少内资纺企认为,很多外资企业大都是作国外品牌的OEM工厂,是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而商务部出台的这个有利于外企的配额办法,对中国纺织产业整体结构升级十分不利。同时,在目前我国内外资企业税收不一、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情形下,此政策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内资企业竞争优势。
“配额新政”提出,商务部7月20日前会将配额下达至各地方政府。根据配额指标,企业须根据商务部计算出的具体配额数量提出出口申请,由地方经贸委上报商务部,拿到许可证后方可出口。“这样的办法将在纺织业内形成‘大鱼吃小鱼’的局面,根据出口规模计算的配额分配,将使得绝大部分配额集中在大企业手里,整个产业的利益势必重新调整。”
纺企非议“有形之手”
长期关注纺织产业的金骏资产管理公司研究员任丽霞认为,因对配额取消后的整个产业发展前景过于乐观,去年纺织产业的产能扩张很快,今年头4个月全国纺织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也较大。因此,如何消化此期盲目投资造成的产能膨胀,成为行业政策制订者以及纺企的最大难题。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2005年以前实行配额制出口时,不少有实力的外贸企业大多以国有转制外贸公司为主体。在原有各地经贸委行政分配配额的体制下,这些企业往往可以拿到大多数的配额,但依靠自身通常难以消化这些配额。于是,一些外贸公司把手中多余的配额转卖给其他需要出口配额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旧有体制下,政府主导配额管理的“有形之手”,自发形成了一个配额竞价的“二级市场”。
在这次新办法出台过程中,通过“有形之手”调控地方企业利益的格局几乎又要形成。据参与6月16日商务部“南京会议”的某地方经贸委负责人透露,“为了让熟悉当地企业情况的各地经贸委根据市场情况做出一定的灵活决策权力”,商务部提出,“各地方经贸委可以拥有总体配额5%的分配权。”
值得庆幸的是,此方案最终未通过,原因在于各地经贸委普遍感觉自主决定配额分配,会给管理工作带来麻烦。而方案若通过,势必在各地的配额“二级市场”造成难以驾驭的“寻租”局面,“有形之手”调控的结果将导致市场交易成本攀升和效率损失。
显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年之后,政策制订者面对国际贸易争端并未作好充分准备。政策频换,也使得整个行业笼罩在一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中。
其实,欧美国家贸易开放程度和产业预警水平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各国政府普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的力量。开放的经济体系在民间力量的不断博弈过程中逐渐完善,这恰恰是中国产业国际化过程中最欠缺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