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出现“内松外紧”趋势--评3月1日三项外汇政策的实施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3-04 08:21:00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和林卫斌日前在《中国证券报》上撰文指出,最新颁布的《外管局调整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办法通知》、《关于2005年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核定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进口延期付汇、远期付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三项规定于3月1日生效。按三项通知内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限额将被放宽,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将受到限制,进口延期付汇、远期付汇将受到规范。不难发现,我国宏观金融政策的防卫性特征浮出水面,已经出现“内松外紧”的变化趋势。
--“内松”便于内企资金自由调度
我国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政策近十年来多次调整,以增加我国企业国际业务调动资金的自由度。此次调整的不同在于,由行业差别和按比例管理拓展到结汇期限管理,几乎一步到位,有利于减少企业外贸经营的结汇成本,增加了我国企业从事国际业务时调动资金的自由度,和国际企业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调整有利于拟制我国外汇储备超高速增长的压力。扩大按实际外汇收入100%核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的企业范围,延长超限额部分外汇资金的结汇期限缓解了我国外汇储备超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压力。
到200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6099.32亿美元,2004年外汇储备增加2066.81亿美元,而我国目前的外债规模为2000多亿美元,外贸总额为1万多亿美元。两项指标对比下来,外汇储备远超过实际需求(外债规模大于储备规模2.5倍为警戒线)。让企业留有更多外汇收入,并延长其留有超限额部分外汇的期限,使央行减少结汇资金。企业留有更多的外汇,外汇储备增加速度缓解,货币供给中的外汇占款部分减少,这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与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方向是一致的。
--“外紧”便于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从分析中不难发现,《境内外资银行外债指标核定工作的通知》既满足外资银行正常业务需要,又控制短期外债规模。
到2004年末,我国的外债余额为2286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104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73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5.6%,较上年末上升5.8个百分点。偏高比例的短期外债中,存在一部分预期人民币升值的“热钱”通过境内外资银行流入,这又强化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强对境内以短期外债形式存在的外资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有控制“热钱”流入的效应,有利于汇率的稳定。同时,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过去两年,为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来给新一轮的“投资热”降温。部分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无法得到国内金融支持,转而向外资银行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运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效力,给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一定的隐患。加强对外资银行短期外债规模的管理,有利于满足国家更好地实行有效的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政策。
加强对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的管理,有利于维持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稳定性和自主性。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2006年,国内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我国目前人民币利率还未市场化,汇率虽然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浮动的幅度非常小;而人民币汇率制度主要采取盯住美元式的汇率制度。在开放资本和金融项目下,如果外资大量流入,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必须在外汇市场上购买美元,抛售人民币。这就增加了货币供给,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提高人民币利率,则会带来人民升值压力。这就使得我国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发挥控制通货膨胀、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作用的效力下降。因此,此轮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强对外资银行短期债务的管理正式对我国逐步开放资本和金融项目政策的一个缓冲,有利于确保我国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力。
--调整短期外汇政策可预防“拉美病”
此次配套《进口延期付汇、远期付汇管理的通知》,可控制我国短期外债规模,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自主性。
经常项下进口付汇资金滞留境内容易转化为资本项下短期外债,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在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下,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必须购入外汇,增加了外汇储备增长压力。短期外汇政策及时调整还可防范债务结构长期偏差累积而成的“拉美病”。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麦金农等金融自由化思潮“魅力”由学术走向拉美国家决策的殿堂。拉美国家摒弃了60年代“绝对进口替代”导致部分闭关自守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尝到了经济起飞的甜头。但是,拉美国家没有明白外资进入是一把双刃剑。宏观经济政策在引进投资资金的同时,大量短期外债涌入国内资本市场,改变了本国外债市场中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的比例。当大规模的短期外债因投资高速发展而进入长期投资项目时,短期外债收入预期和长期投资项目收入周期出现“裂痕”,埋下一旦宏观经济事件冲击而挤兑的危机。长期积累下来,资本市场上外资流量部分的比重超过了国内部分,恶性宏观冲击事件冲击时,外资的抽动能力大大超过本国宏观货币杠杆所能调动部分能力,国家宏观资本市场只能望外资“自由流走”而无任何政策工具可寻,造成拉美国家因资本市场一朝波动而吞噬掉多年发展成果的经济虽起飞但多年徘徊的现象。早年的智利、后来的墨西哥、金融危机时的韩国、近年的阿根廷,就是的例证。
分析指出,我国短期外汇政策的调整,是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我国经济确实到了需要学术界、决策界、企业界和舆论界四家形成合力、共同寻找防范中国式拉美病因子的时候了。
--“内松”便于内企资金自由调度
我国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政策近十年来多次调整,以增加我国企业国际业务调动资金的自由度。此次调整的不同在于,由行业差别和按比例管理拓展到结汇期限管理,几乎一步到位,有利于减少企业外贸经营的结汇成本,增加了我国企业从事国际业务时调动资金的自由度,和国际企业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调整有利于拟制我国外汇储备超高速增长的压力。扩大按实际外汇收入100%核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的企业范围,延长超限额部分外汇资金的结汇期限缓解了我国外汇储备超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压力。
到200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6099.32亿美元,2004年外汇储备增加2066.81亿美元,而我国目前的外债规模为2000多亿美元,外贸总额为1万多亿美元。两项指标对比下来,外汇储备远超过实际需求(外债规模大于储备规模2.5倍为警戒线)。让企业留有更多外汇收入,并延长其留有超限额部分外汇的期限,使央行减少结汇资金。企业留有更多的外汇,外汇储备增加速度缓解,货币供给中的外汇占款部分减少,这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与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方向是一致的。
--“外紧”便于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从分析中不难发现,《境内外资银行外债指标核定工作的通知》既满足外资银行正常业务需要,又控制短期外债规模。
到2004年末,我国的外债余额为2286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104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73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5.6%,较上年末上升5.8个百分点。偏高比例的短期外债中,存在一部分预期人民币升值的“热钱”通过境内外资银行流入,这又强化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强对境内以短期外债形式存在的外资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有控制“热钱”流入的效应,有利于汇率的稳定。同时,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过去两年,为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来给新一轮的“投资热”降温。部分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无法得到国内金融支持,转而向外资银行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运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效力,给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一定的隐患。加强对外资银行短期外债规模的管理,有利于满足国家更好地实行有效的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政策。
加强对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的管理,有利于维持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稳定性和自主性。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2006年,国内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我国目前人民币利率还未市场化,汇率虽然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浮动的幅度非常小;而人民币汇率制度主要采取盯住美元式的汇率制度。在开放资本和金融项目下,如果外资大量流入,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必须在外汇市场上购买美元,抛售人民币。这就增加了货币供给,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提高人民币利率,则会带来人民升值压力。这就使得我国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发挥控制通货膨胀、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作用的效力下降。因此,此轮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强对外资银行短期债务的管理正式对我国逐步开放资本和金融项目政策的一个缓冲,有利于确保我国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力。
--调整短期外汇政策可预防“拉美病”
此次配套《进口延期付汇、远期付汇管理的通知》,可控制我国短期外债规模,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自主性。
经常项下进口付汇资金滞留境内容易转化为资本项下短期外债,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在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下,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必须购入外汇,增加了外汇储备增长压力。短期外汇政策及时调整还可防范债务结构长期偏差累积而成的“拉美病”。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麦金农等金融自由化思潮“魅力”由学术走向拉美国家决策的殿堂。拉美国家摒弃了60年代“绝对进口替代”导致部分闭关自守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尝到了经济起飞的甜头。但是,拉美国家没有明白外资进入是一把双刃剑。宏观经济政策在引进投资资金的同时,大量短期外债涌入国内资本市场,改变了本国外债市场中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的比例。当大规模的短期外债因投资高速发展而进入长期投资项目时,短期外债收入预期和长期投资项目收入周期出现“裂痕”,埋下一旦宏观经济事件冲击而挤兑的危机。长期积累下来,资本市场上外资流量部分的比重超过了国内部分,恶性宏观冲击事件冲击时,外资的抽动能力大大超过本国宏观货币杠杆所能调动部分能力,国家宏观资本市场只能望外资“自由流走”而无任何政策工具可寻,造成拉美国家因资本市场一朝波动而吞噬掉多年发展成果的经济虽起飞但多年徘徊的现象。早年的智利、后来的墨西哥、金融危机时的韩国、近年的阿根廷,就是的例证。
分析指出,我国短期外汇政策的调整,是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我国经济确实到了需要学术界、决策界、企业界和舆论界四家形成合力、共同寻找防范中国式拉美病因子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