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制造世界十连冠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10-07 08:40:00
衣冠王国是中国的历史美誉,55岁的新中国的儿女们,一直不懈地续写服饰春秋,重塑今日辉煌。
中国服装制造世界十连冠
1994年,历史会牢牢记住这一年。就是这一年,中国服装产量和出口额双双荣登世界冠军金座。
回头看看,感慨良多。建国之初,我国的服装业是个体裁缝和小作坊,世俗的偏见令这个行业低人一等。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尤其是1986年端正了地位,服装业破天荒地被列入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到上世纪90年代初,基本建成中国服装工业体系。此后的十多年来,中国服装业迈向全面发展时期,由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方向快速前进。时至今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服装制造业已经昂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牢固地树起四根支柱:
支柱之一:基本建成中国服装业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服装业,从诞生之日就处于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形态。改革开放以来,自觉地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建设。加入WTO以后,更加按照世界贸易体制和规则进行改造与完善。今天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体制框架里的平等交易和深度对话。2003年的服装出口额为520亿美元,是1978年的74倍,占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2/3,占世界服装出口总额的1/5。
支柱之二:基本建成中国服装产业链。“以服装为龙头”进行中国服装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近20年来,上中下游基本配套,涌现大批优良的企业管理者,工人素质提高很快,先进技术装备比重很大,缝纫质量好且稳定,形成适应多品种和小批量生产的快速反应机制。中国服装产业链,也可以称之为中国沿海服装产业带,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八成以上。在这条长带里又形成各具特色的39个服装产业集群和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主导着中国服装产业的步伐。中国服装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2003年达到360亿件,在世界遥遥领先。当然,我们更清醒地知道,中国服装制造当今最迫切的使命是创立国际名牌。
支柱之三:基本建成全国服装销售市场体系。服装销售体制改革步伐很快,市场业态发展多样,在改变着人们的购物习惯,适应着趋于明晰的消费层次,也链接着服装企业的营销网络。现今中国的服装销售业态主要是:百货公司、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和连锁专卖店。服装企业都把创立名牌视为企业的旗帜,把销售网络建设摆在首位,两者相辅相成,构筑自己的经营体系。如,雅戈尔在全国设立156家分公司,356家自营专卖店,2200个商业网点。现在全国服装业涌现出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演奏着商战名牌交响曲。
支柱之四:基本建成中国服装教育体系。竞争在人才,人才在教育,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目前全国有大专和本科以上的服装院校100多所,其中有的培养硕士、博士高级人才,多数是职业技术教育,如江西服装学院就属于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逾万人,其中服装专业就近8000名。这些院校不断向服装产业输送新生力量,培育着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后劲。
中国服饰文化世界领风骚
回想起中国服饰文化传播由封闭到开放的历程,真是让人有说不出的滋味。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服装界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互会的一次服装工业会议。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服装业开放的战略重点,首选世界服装之都巴黎。1985年1月,我国第一个正式出国服装团组--中国服装设计师代表团一行七人观察回答:“中国怎样在巴黎取得一席之地。”当年9月,中国服装工业代表团带着蕴含7000年历史文化的94件套中式服装,参加第50届巴黎国际女装展览会,五星红旗首次在国际服装盛会上升起。1987年在第二届巴黎国际时装节上,中国模特身着上海设计师陈珊华的红黑系列,与来自五大洲980名模特同台表演。这是被称之为“来自毛泽东国家的时装”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轰动巴黎,传播世界。1998年中国历代服装包括当代设计“地球村”、“黄河谣”系列,捷足先登世界艺术殿堂卢浮宫,反响非常强烈。1999年在巴黎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上,中国服装进入联合国教科文大厦做了十分成功的展演。2003年10月,在中法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化开幕式上,中国56个少数民族的服饰代表作组成《多彩中华》进行了精彩的演出,反映近代百年中国服装演变轨迹的《百年中国服饰》陈列展示。相继由我国七位年轻设计师设计的《时尚中华》和《多彩中华》梅开二度,再次进入卢浮宫,获得广泛赞誉。再相继在法国第一大道巴黎香榭里榭大街进行中国文化巡游,中国国色染红埃菲尔铁塔,把中国文化传播推向极致。中国服饰文化的形象终于在巴黎取得一席之地。
中国文化在法国传播仅是一个缩影。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不仅仅服装界,还有文化界、文艺界、影视界,新闻界等,也不仅仅中央各部门各界,全国各地方各民族,纷纷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举办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周,甚至如同上海APEC会议的“元首唐装”;中国服饰文化专场展演、展览、展示,如:《金舞银饰》、《中国历代服饰展演》、《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等,都从不同角度宣传弘扬了中国7000年优秀的服饰文化,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回答为什么选择北京与三个世界服装中心巴黎、纽约、东京,分头承办世界《21世纪设计比赛》获奖作品巡回展时,郑重地说:“北京将成为世界服装中心”。
“走出去”的同时,也“请进来”进行广泛地交流。从1981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个服装展“新号型服装展览会”。现在全国上下分别举办的国际、全国、地方的服装节、服装周、服装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还不包括论坛、研讨会就达165个之多。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我国年轻的设计师们以中国文化为根演绎现代服装时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赢得了关注与好评。另一方面,许多世界一流服装大师先后应邀来华展示交流,如,伊夫·圣·洛朗说“我对中国一往情深”;瓦伦蒂诺踏入中国国门学的第一句话“我爱中国”;卡芬说:“我被中国的色彩迷住了”皮尔·卡丹说:“中国文化最棒”。
中国服装市场世界居第二
一个服装王国,必然应是一个消费大国,中国服装消费世界排位第二,是现实消费水平。然而,正处于消费观会变化第四阶段的占世界1/5的13亿中国人的衣着消费潜力谁也不会怀疑。
55年来,国人衣着消费观念经历了四个阶段。观念的变化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透视着改革的深化。
第一是思想不解放阶段。时间工间是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既缺衣少被,又怕说穿得漂亮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社会上远看一大堆,近看“蓝黑灰”,“男女难分”。
第二是思想半解放阶段。时间跨度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8年至90年代初,长期被压抑的爱美之心获得了解放,有点似潮水般地四处横溢,一时间年轻人喇叭裤扫大街,穿着西服挑担拉车,相当多的中老年人还不时露出心有余悸,怕别人背后指指点点“老来俏”。
第三是思想大解放阶段。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用“三个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误区。这下子不仅仅姑娘小伙,而且中年男女,尤其是老年人确实解放了,要把失去的青春找回来,只要自己喜欢的色彩花型,想穿就穿,五彩缤纷出现了新的“男女难分”。
第四是思想真解放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的消费走向衣着成熟,趋于理性:不只停留在爱美,而且学美,进而会美;不只停留在讲美的文明穿衣,而且,讲究科学穿衣,穿得舒适,穿得健康。爱美更爱生命是当今国人的消费理念。体现这一基本理念的衣着呈现着时尚化、个性化、优质化、休闲化、适舒化、功能化。
我国城乡人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1980至今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增长近4倍。据调查,2003年,农村全面小康水平已达到16.9%。麦肯锡公司对我国的一项调查,2010年中产阶层的中国人将达到5000万。可以想见,花在提高衣着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钱会越来越多,从而也进一步实践着“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的辩证法,推动中国服装业全面转型升级。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懈奋斗,重振衣冠王国雄风的目标不是梦。
中国服装制造世界十连冠
1994年,历史会牢牢记住这一年。就是这一年,中国服装产量和出口额双双荣登世界冠军金座。
回头看看,感慨良多。建国之初,我国的服装业是个体裁缝和小作坊,世俗的偏见令这个行业低人一等。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尤其是1986年端正了地位,服装业破天荒地被列入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到上世纪90年代初,基本建成中国服装工业体系。此后的十多年来,中国服装业迈向全面发展时期,由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方向快速前进。时至今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服装制造业已经昂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牢固地树起四根支柱:
支柱之一:基本建成中国服装业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服装业,从诞生之日就处于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形态。改革开放以来,自觉地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建设。加入WTO以后,更加按照世界贸易体制和规则进行改造与完善。今天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体制框架里的平等交易和深度对话。2003年的服装出口额为520亿美元,是1978年的74倍,占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2/3,占世界服装出口总额的1/5。
支柱之二:基本建成中国服装产业链。“以服装为龙头”进行中国服装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近20年来,上中下游基本配套,涌现大批优良的企业管理者,工人素质提高很快,先进技术装备比重很大,缝纫质量好且稳定,形成适应多品种和小批量生产的快速反应机制。中国服装产业链,也可以称之为中国沿海服装产业带,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八成以上。在这条长带里又形成各具特色的39个服装产业集群和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主导着中国服装产业的步伐。中国服装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2003年达到360亿件,在世界遥遥领先。当然,我们更清醒地知道,中国服装制造当今最迫切的使命是创立国际名牌。
支柱之三:基本建成全国服装销售市场体系。服装销售体制改革步伐很快,市场业态发展多样,在改变着人们的购物习惯,适应着趋于明晰的消费层次,也链接着服装企业的营销网络。现今中国的服装销售业态主要是:百货公司、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和连锁专卖店。服装企业都把创立名牌视为企业的旗帜,把销售网络建设摆在首位,两者相辅相成,构筑自己的经营体系。如,雅戈尔在全国设立156家分公司,356家自营专卖店,2200个商业网点。现在全国服装业涌现出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演奏着商战名牌交响曲。
支柱之四:基本建成中国服装教育体系。竞争在人才,人才在教育,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目前全国有大专和本科以上的服装院校100多所,其中有的培养硕士、博士高级人才,多数是职业技术教育,如江西服装学院就属于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逾万人,其中服装专业就近8000名。这些院校不断向服装产业输送新生力量,培育着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后劲。
中国服饰文化世界领风骚
回想起中国服饰文化传播由封闭到开放的历程,真是让人有说不出的滋味。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服装界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互会的一次服装工业会议。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服装业开放的战略重点,首选世界服装之都巴黎。1985年1月,我国第一个正式出国服装团组--中国服装设计师代表团一行七人观察回答:“中国怎样在巴黎取得一席之地。”当年9月,中国服装工业代表团带着蕴含7000年历史文化的94件套中式服装,参加第50届巴黎国际女装展览会,五星红旗首次在国际服装盛会上升起。1987年在第二届巴黎国际时装节上,中国模特身着上海设计师陈珊华的红黑系列,与来自五大洲980名模特同台表演。这是被称之为“来自毛泽东国家的时装”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轰动巴黎,传播世界。1998年中国历代服装包括当代设计“地球村”、“黄河谣”系列,捷足先登世界艺术殿堂卢浮宫,反响非常强烈。1999年在巴黎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上,中国服装进入联合国教科文大厦做了十分成功的展演。2003年10月,在中法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化开幕式上,中国56个少数民族的服饰代表作组成《多彩中华》进行了精彩的演出,反映近代百年中国服装演变轨迹的《百年中国服饰》陈列展示。相继由我国七位年轻设计师设计的《时尚中华》和《多彩中华》梅开二度,再次进入卢浮宫,获得广泛赞誉。再相继在法国第一大道巴黎香榭里榭大街进行中国文化巡游,中国国色染红埃菲尔铁塔,把中国文化传播推向极致。中国服饰文化的形象终于在巴黎取得一席之地。
中国文化在法国传播仅是一个缩影。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不仅仅服装界,还有文化界、文艺界、影视界,新闻界等,也不仅仅中央各部门各界,全国各地方各民族,纷纷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举办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周,甚至如同上海APEC会议的“元首唐装”;中国服饰文化专场展演、展览、展示,如:《金舞银饰》、《中国历代服饰展演》、《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等,都从不同角度宣传弘扬了中国7000年优秀的服饰文化,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回答为什么选择北京与三个世界服装中心巴黎、纽约、东京,分头承办世界《21世纪设计比赛》获奖作品巡回展时,郑重地说:“北京将成为世界服装中心”。
“走出去”的同时,也“请进来”进行广泛地交流。从1981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个服装展“新号型服装展览会”。现在全国上下分别举办的国际、全国、地方的服装节、服装周、服装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还不包括论坛、研讨会就达165个之多。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我国年轻的设计师们以中国文化为根演绎现代服装时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赢得了关注与好评。另一方面,许多世界一流服装大师先后应邀来华展示交流,如,伊夫·圣·洛朗说“我对中国一往情深”;瓦伦蒂诺踏入中国国门学的第一句话“我爱中国”;卡芬说:“我被中国的色彩迷住了”皮尔·卡丹说:“中国文化最棒”。
中国服装市场世界居第二
一个服装王国,必然应是一个消费大国,中国服装消费世界排位第二,是现实消费水平。然而,正处于消费观会变化第四阶段的占世界1/5的13亿中国人的衣着消费潜力谁也不会怀疑。
55年来,国人衣着消费观念经历了四个阶段。观念的变化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透视着改革的深化。
第一是思想不解放阶段。时间工间是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既缺衣少被,又怕说穿得漂亮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社会上远看一大堆,近看“蓝黑灰”,“男女难分”。
第二是思想半解放阶段。时间跨度从改革开放伊始的1978年至90年代初,长期被压抑的爱美之心获得了解放,有点似潮水般地四处横溢,一时间年轻人喇叭裤扫大街,穿着西服挑担拉车,相当多的中老年人还不时露出心有余悸,怕别人背后指指点点“老来俏”。
第三是思想大解放阶段。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用“三个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误区。这下子不仅仅姑娘小伙,而且中年男女,尤其是老年人确实解放了,要把失去的青春找回来,只要自己喜欢的色彩花型,想穿就穿,五彩缤纷出现了新的“男女难分”。
第四是思想真解放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的消费走向衣着成熟,趋于理性:不只停留在爱美,而且学美,进而会美;不只停留在讲美的文明穿衣,而且,讲究科学穿衣,穿得舒适,穿得健康。爱美更爱生命是当今国人的消费理念。体现这一基本理念的衣着呈现着时尚化、个性化、优质化、休闲化、适舒化、功能化。
我国城乡人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1980至今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增长近4倍。据调查,2003年,农村全面小康水平已达到16.9%。麦肯锡公司对我国的一项调查,2010年中产阶层的中国人将达到5000万。可以想见,花在提高衣着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钱会越来越多,从而也进一步实践着“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的辩证法,推动中国服装业全面转型升级。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懈奋斗,重振衣冠王国雄风的目标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