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4年纺织行业经济形势回顾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8-13 07:46:00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根据统统计信息,对2003-2004年纺织行业经济形势进行了回顾:
2003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取得巨大成绩的一年。在克服了棉价高位运行、“非典”侵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不利环境因素影响下,中国纺织业在出口、经济效益、生产方面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纺织品服装出口804.3亿美元,同比增长27.7%;利润总额459.77亿元,同比增长34.86%;纺织完成工业产值12938.28亿元;同比增长20.82%。
综观2003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拉动明显。
2003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统计,纱产量983万吨,同比增长15.6%,比近5年平均增幅12.6%高出3百份点;布产量353亿米,同比增长9.62%;化纤产量ll81万吨,同比增长19.17%,比近5年年均增幅18.2%高出0.97百份点。
2003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481.36亿元,同比增长23.14%;工业总产值1 2938.28亿元,同比增长20.82%;销售收入比总产值的增幅高出2.33个百份点;2003年纺织工业产销率97.67%;比2002年的产销率97.60%基本持平;产成品日63.23亿元,占流动资产净值平均余额15.31%,比2002年下降1.8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2003年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了产销两旺的局面,市场拉动成为推动行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行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
1997年后,中国纺织业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开始进入了一个以压缩落后生产能力、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经过5年多的积累,至2003年中国纺织业无论从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及纺织主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行业结构调整上,纺织下游及制成品产业比重明显提高。2003年与1997年相比,棉印染、棉织品、服装占纺织行业比重分别提升了1.85、0.79、3.03个百份点。
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伴随着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及劣势企业的淘汰出局,纺织产业集中度也迅速提升。2001至2003年,亿元以上企业占纺织行业的企业户数和销售收入均呈现上升趋势,企业户数所占比重增长了0.96个百份点,而销售收入所占比重提升了4.46个百份点。
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方面, 一般贸易比重提升。我国服装出口依赖进口面料的状况有所改变,2003年我国服装一般贸易出口比重由1997年的51.61%提高至63.84%,6年中年均提高2.03百份点。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影响着纺织出口贸易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为入世后中国纺织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表6可明显看出,2002年后除服装外,棉纱、棉布、印染布竞争力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抗风险能力增强。
2003年由于国内棉花价格高位运行,导致了企业销售成本的快速增长,2003年产品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88.73%, 比2002年提高了0.48个百份点。生产成本的上升,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压力,同时,客观上也使“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得以充分显现,保留下的企业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而且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2003年管理、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比2002年下降了0.54个百份点。从财务指标分析,2003年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率3.59%,比2002年提高0.23个百份点;净资产收益率同比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2.21次,比上年增加0.1次,资产负债率62%,比2002年下降4.28个百分点。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
2003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有利与不利因素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棉价高位运行的不利因素,却使“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得以加强,依托市场力量加速企业兼并重组的进程,产业集中度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2003年中国纺织出口的良好形势,也带来了2004年纺织出口贸易环境中一些负面或不确定因素的增强。
2004年上半年纺织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去年良好的增长态势。但由于受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棉花价格及电力运力紧张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经济运行也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
2004年上半年纺织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快速增长。纱500.68万吨,同比增长15.6%:布136.53亿米,同比增长17.17%;印染布131.61亿米,同比增长19.49%;服装52.94亿件,增长13.34%;化纤687.29万吨,同比增长29.78%。2004年1—6月,纺织行业完成工业产值7221.0亿元,同比增长25.6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769.1亿元,同比增长27.37%;销售收入比总产值增幅高出1.77个百分点;产成品1044.79亿元,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为17.0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62个百分点;产销率96.61%,基本与去年同期的96.38%持平。
效益水平继续提高,但同比增幅下降
2004年1—6月,纺织上报企业28238家,亏损企业6942家,亏损面24.58%,比去年同期低0.2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11.56亿元,同比增长24.64%,比2003年增幅47.11%低22.47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的增幅18.33%高出6.31个百分点。
从分行业情况看,1—6月除制成品外,棉纺织、麻纺织、丝绢、制成品、针织、服装、毛纺织、化纤利润同比增速均高于一季度。其中:麻纺、制成品、针织同比增幅达到38.99%、28.83%、41.37%。若从单月数据看,总产值、销售收入环比增长,利润环比在5月份下降了0.20%之后,6月又提升了11.33%。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呈现回落
2004上半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回落的势头。l—6月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458.44亿元,同比增长30.17%,与一季度114.38%相比,增幅下跌了84个百分点;行业投资增长最快的前5位行业分别为:纺织制成品制造;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麻纺织;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而地区投资增长最快的前10位排名中,西部地区占了6个省,东部2个、中部省份仅有1个。从份额方面看,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已占纺织投资总额的69.49%。
出口增长,但增幅较一季度回落
1—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425.99亿美元,同比增长23.74%,与一季度相比增幅下降了l.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166.50亿美元,增长27.15%;服装259.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64%。在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所占比重继续提升,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从出口区域看,亚洲仍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销市场,市场份额57.22%,其次为欧洲18.9%,北美14.07%。
上半年行业经济运行从深层面上分析,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国内棉花价格大起大落,对行业经济的运行带来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二是紧缩的宏观调控措施及运力,电力供给不足,给纺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困难;三是随着全面取消配额制度的临近,2004年纺织面临的贸易环境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目前越演越烈的“反倾销、环境保护”等为主要特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将对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贸易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3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取得巨大成绩的一年。在克服了棉价高位运行、“非典”侵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不利环境因素影响下,中国纺织业在出口、经济效益、生产方面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纺织品服装出口804.3亿美元,同比增长27.7%;利润总额459.77亿元,同比增长34.86%;纺织完成工业产值12938.28亿元;同比增长20.82%。
综观2003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拉动明显。
2003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统计,纱产量983万吨,同比增长15.6%,比近5年平均增幅12.6%高出3百份点;布产量353亿米,同比增长9.62%;化纤产量ll81万吨,同比增长19.17%,比近5年年均增幅18.2%高出0.97百份点。
2003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481.36亿元,同比增长23.14%;工业总产值1 2938.28亿元,同比增长20.82%;销售收入比总产值的增幅高出2.33个百份点;2003年纺织工业产销率97.67%;比2002年的产销率97.60%基本持平;产成品日63.23亿元,占流动资产净值平均余额15.31%,比2002年下降1.8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2003年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了产销两旺的局面,市场拉动成为推动行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行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
1997年后,中国纺织业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开始进入了一个以压缩落后生产能力、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经过5年多的积累,至2003年中国纺织业无论从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及纺织主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行业结构调整上,纺织下游及制成品产业比重明显提高。2003年与1997年相比,棉印染、棉织品、服装占纺织行业比重分别提升了1.85、0.79、3.03个百份点。
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伴随着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及劣势企业的淘汰出局,纺织产业集中度也迅速提升。2001至2003年,亿元以上企业占纺织行业的企业户数和销售收入均呈现上升趋势,企业户数所占比重增长了0.96个百份点,而销售收入所占比重提升了4.46个百份点。
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方面, 一般贸易比重提升。我国服装出口依赖进口面料的状况有所改变,2003年我国服装一般贸易出口比重由1997年的51.61%提高至63.84%,6年中年均提高2.03百份点。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影响着纺织出口贸易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为入世后中国纺织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表6可明显看出,2002年后除服装外,棉纱、棉布、印染布竞争力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抗风险能力增强。
2003年由于国内棉花价格高位运行,导致了企业销售成本的快速增长,2003年产品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88.73%, 比2002年提高了0.48个百份点。生产成本的上升,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压力,同时,客观上也使“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得以充分显现,保留下的企业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而且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2003年管理、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比2002年下降了0.54个百份点。从财务指标分析,2003年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率3.59%,比2002年提高0.23个百份点;净资产收益率同比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2.21次,比上年增加0.1次,资产负债率62%,比2002年下降4.28个百分点。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
2003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有利与不利因素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棉价高位运行的不利因素,却使“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得以加强,依托市场力量加速企业兼并重组的进程,产业集中度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2003年中国纺织出口的良好形势,也带来了2004年纺织出口贸易环境中一些负面或不确定因素的增强。
2004年上半年纺织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去年良好的增长态势。但由于受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棉花价格及电力运力紧张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经济运行也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
2004年上半年纺织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快速增长。纱500.68万吨,同比增长15.6%:布136.53亿米,同比增长17.17%;印染布131.61亿米,同比增长19.49%;服装52.94亿件,增长13.34%;化纤687.29万吨,同比增长29.78%。2004年1—6月,纺织行业完成工业产值7221.0亿元,同比增长25.6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769.1亿元,同比增长27.37%;销售收入比总产值增幅高出1.77个百分点;产成品1044.79亿元,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为17.0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62个百分点;产销率96.61%,基本与去年同期的96.38%持平。
效益水平继续提高,但同比增幅下降
2004年1—6月,纺织上报企业28238家,亏损企业6942家,亏损面24.58%,比去年同期低0.2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11.56亿元,同比增长24.64%,比2003年增幅47.11%低22.47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的增幅18.33%高出6.31个百分点。
从分行业情况看,1—6月除制成品外,棉纺织、麻纺织、丝绢、制成品、针织、服装、毛纺织、化纤利润同比增速均高于一季度。其中:麻纺、制成品、针织同比增幅达到38.99%、28.83%、41.37%。若从单月数据看,总产值、销售收入环比增长,利润环比在5月份下降了0.20%之后,6月又提升了11.33%。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呈现回落
2004上半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回落的势头。l—6月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458.44亿元,同比增长30.17%,与一季度114.38%相比,增幅下跌了84个百分点;行业投资增长最快的前5位行业分别为:纺织制成品制造;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麻纺织;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而地区投资增长最快的前10位排名中,西部地区占了6个省,东部2个、中部省份仅有1个。从份额方面看,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已占纺织投资总额的69.49%。
出口增长,但增幅较一季度回落
1—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425.99亿美元,同比增长23.74%,与一季度相比增幅下降了l.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166.50亿美元,增长27.15%;服装259.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64%。在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所占比重继续提升,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从出口区域看,亚洲仍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销市场,市场份额57.22%,其次为欧洲18.9%,北美14.07%。
上半年行业经济运行从深层面上分析,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国内棉花价格大起大落,对行业经济的运行带来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二是紧缩的宏观调控措施及运力,电力供给不足,给纺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困难;三是随着全面取消配额制度的临近,2004年纺织面临的贸易环境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目前越演越烈的“反倾销、环境保护”等为主要特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将对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贸易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