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国蚕业生产小结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3-01 08:54:00
据中国蚕业信息网办公室去年12月下旬对江苏、浙江、四川、广西、安徽、陕西、贵州、江西、河南、湖北等14个蚕业生产省的调查统计,并综合全年各地茧丝绸信息,现对2003年全国蚕业生产进行初步小结。
据信息网统计分析,2003年全年发种量约为1456.24万张,同比下降13.2%;生产蚕茧约50万吨,同比下降约10%;桑园面积为1000余万亩。
1. 全年发种量全面下降,主要蚕区减幅较大
综合2003全年各省发种量信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部分省(市)发种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广西区同比增长8.33%以外,其它的主要蚕区发种量均有所减少。其中:江苏省全年发种260万张,同比上年300万张减13%;四川省全年发种为255万张,比去年减少45万张,减幅15%;浙江省统计,全省全年发种175万张,同比减少64万张,减幅26.8%;山东省全年发种量同比去年减少17.2%左右;重庆市全年发种约为81.7万张,比去年减少29.3万张,减幅26.5%;安徽省全年发种65万张,同比减少11%。
从2003年各省(区)发种量的情况看,江苏、广西、四川、浙江分别依次名列前四位,其中江苏和广西均为260万张。
分析全年发种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近几年茧价持续低迷,受2002年惯性影响,去冬今春订种下降,发种减少,春茧价格下降又制约了夏秋期发种量,最终导致全年发种量下降;二是去年东部一些主产省遭受自然灾害严重,桑园长势差,蚕茧产量低,亩桑产茧量和产值竞争力不强,既影响生产也影响蚕农积极性,致使发种量受限;三是去冬今春蔬菜、棉花、花生、瓜果等农产品价格上扬幅度较大,已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使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下降,对蚕茧生产形成一定冲击;四是土地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推进等因素影响。如浙江嘉、湖蚕桑产区,由于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占用了大量的农田、桑园,直接影响了蚕桑发展;山东省部分桑园则由于是机动田,属于土地调整范围,造成刨桑或弃桑现象。
2. 全年产茧量下降近10%,各地狠抓蚕种质量
在大部分省发种量减少的情况下,预计2003年蚕茧生产量与上年相比,下降幅度将在10%左右。全国蚕茧主产省的产量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蚕茧产量的前四位省际排名依次是:江苏、广西、四川、浙江。
根据各省反馈的产茧量信息,2003年江苏省生产蚕茧105784万吨,比上年减7.6%,其中,春期生产蚕茧58465吨,同比增加1.3%,夏秋期生产蚕茧47319吨,同比减少16.7%。广西区全年产茧量为80000吨,同比增长7.96%。四川省全年蚕茧产量为75000吨,比上年减6.3%。浙江省初步统计产茧约70722吨,比去年同期减少23278吨,减24.8%。安徽省全年共生产蚕茧24000吨,比2002年的26000吨,同比减少9%。陕西省全年生产蚕茧16680吨,同比增长8.27%。湖北省全年生产蚕茧11000吨,比去年减少2000吨。
在大部分省(市)减产的情况下,各级蚕业管理部门把蚕茧质量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纵观全年蚕茧质量,普遍反映春期茧质较好,而夏秋期质量较为一般。优质蚕种是优质蚕茧的首要保证,各个省从蚕种方面入手,加强质量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江苏省针对“非典”影响、秋期气候异常恶劣、病虫害猖獗、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十分艰巨等特殊情况,引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狠抓质量。2003年全年平均蚕种生产合格率为99.50%;全年成品卵蚁蚕微粒子病检验合格率100%,全年出库的260万张蚕种未发现任何蚕种质量问题,维护了蚕农利益和行业稳定。
四川省组织实施了全省蚕种母蛾检验,共检验普种361.7万张,合格率比去年增长1.9个百分点;开展了全省蚕种成品检验,共检验普种267.8万张,全部合格;开展了越年普种杂交率抽检工作,全省共抽检214个批次17.2万张,合格批率同比增加5.6个百分点;对全省原种生产单位的20个批次的越年春用原种开展了纯度检验,全部合格;对省外调入的蚕种进行了检验检疫,保证了调入蚕种的质量。
3. 茧价呈马鞍形高幅跌宕起伏,蚕茧的质价出现背离状态
2003年市场茧丝价格呈马鞍形高幅跌宕起伏。1-7月份弱势超跌下滑,到7月中下旬干茧吨价2.7-3万元、丝吨价10-11万元,跌入低谷。8月开始,超常上窜,到10月中下旬仅仅三个月时间,干茧吨价上跳到5.5-6万元,上涨速度创下历史纪录;3A级生丝恢复到17.3-18.5万元,可与国际价格接轨。进入11月份以来,市场价格又处于下跌的振荡期。短短一个月,茧价回落到5万元,形成高进低不抛的压库现象;3A丝价回落到15.2-15.5万元,已经接近15万元的风险低限值。
综观全国一年来的价格走势,呈现春茧质优价低,秋茧价高质低的态势。以江苏省为例,今春全省定收购中正价为600元/50kg(上下浮动15%),实际收购均价616元,同比去年640元减4%。秋茧省定收购中正价650元/50kg,实际均价高达1054元,同比上年560元每担增加494元,而且由于2003年秋期自然灾害影响以及收购秩序混乱,蚕茧质量大幅下降,影响蚕业健康发展。
4. 东部蚕区内部调整区域布局,西部蚕业发展寻求新突破
在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部蚕区,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加上“长三角”经济区的逐步形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当地的一些主产区如嘉湖蚕区、苏南蚕区蚕桑生产逐步萎缩虽然有一个过程但将不可避免。意识到这一趋势后,当地政府决定对这些蚕区进行生产调整。江苏省在蚕业基本实现了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的战略目标后,各级政府积极引导、推进蚕业的产业化经营,使苏中、苏北蚕区的蚕业生产水平、蚕业产品质量在转移中得到迅速提高。
浙江省在2003年9月制订的《浙江省特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中,蚕茧被列为全省11种特色优势农产品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和投入。该规划确定桐乡、秀州、秀城、海宁、海盐、南浔、吴兴、德清等8个主产县(市、区),以及淳安、临安、嵊州、新昌等4个重点县为优势生产区域。同时,浙江省针对近年来嘉湖主产区产茧量大幅快速下降,而西部的淳安等地蚕茧生产出现稳定增长的现状,提出了“蚕桑西进工程”,即在浙江西南蚕桑发展较为适宜的地区,发展新的蚕桑基地,补充嘉兴、湖州等主产区蚕茧产量的下降,增加本省优质原料茧供应,稳定丝绸加工基地,促进浙江省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这是稳定浙江省茧丝绸行业的必然选择。
以四川、广西为代表的西部蚕区,也积极寻求发展新途径。四川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推进蚕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采取四边桑、间作桑、小桑园三结合的栽桑方式发展蚕桑生产,形成川中北、攀西和川南三大优势蚕区产业带,推进蚕业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广西区加大了优质原料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宜州、象州等10个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使其能够成为广西优质原料茧基地。
5. 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以各种形式加强行业管理
2003年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各地纷纷加大调整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意识,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宏观调控为手段的丝绸行业良性运行机制,使市场作用逐步得到发挥。具体采取的办法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形式。此外各地还强化了管理意识。除江苏、浙江等省以外,广西区于2003年上半年颁布实施了《广西桑蚕种生产管理暂行规定》、《广西桑蚕种经营管理暂行规定》、《广西桑蚕种冷库管理暂行规定》、《广西桑蚕种质量管理暂行规定》4个暂行管理规定和《关于广西桑蚕种经营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进一步规范了蚕种生产、经营和质量的管理。
此外,2003年行业(蚕茧、产业)协会方兴未艾。从各省(市)到下级各市、县各级层面,蚕茧、茧丝绸、蚕桑等不同领域纷纷组织成立行业(蚕茧、产业)协会。继2002年浙江省成立蚕茧产业协会后,2003年2月四川省成立了蚕业协会;6月湖北省成立茧丝绸协会;8月陕西省成立纺织协会,目前广西区的蚕桑行业协会也在积极筹备之中。同时,各级地方性行业协会也纷纷成立,2003年仅浙江省各县、市成立的各类茧丝绸行业协会就在5家以上。
纵观全国蚕业生产的现状,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管理部门及业内人士的重视。
1. 2004年春季蚕茧产销仍然存有高风险
2003年秋季茧丝价格的回落有其合理的方面,但也难免不带有某些炒作成份。然而,这总体上仍是供求矛盾的演变,多空双方较量的结果。但是2003年蚕茧价格的马鞍形起伏,使得部分蚕农陷入观望的境地,对明年春季的生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连续几年低迷,而在2003年秋季蚕茧价格大幅度攀升后,很有可能刺激蚕农养蚕积极性,还可能误导一些地方政府及企业对茧丝价格过于乐观,而在今冬明春扩大种桑面积,形成新一轮种桑养蚕热潮。一旦蚕农对价格信号产生过度反应,2004年春茧生产大幅扩增,茧丝产量过度增加,而市场需求又不可能出现明显增长,就将造成新一轮的供过于求和茧价大跌,很可能重蹈前些年茧价低迷、弃桑伤农的悲剧。另一方面,茧丝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部分企业陷于亏损,明年春茧生产将再次受冲击,茧丝产销和供求将出现新的更严重的失衡,行情又将出现非理性的变化。因此,从产销和供求的基本面分析,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演变,明年春茧上市前茧丝供应可能有一个青黄不接”时期,届时不排除价格再次出现过度攀升的可能。对此业内人士仍要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分析研究产销和供求变化的方方面面,及其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有关部门应该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再对2004年的生产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努力避免过度炒作,以维护行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2. 行业协会的发展遇到法律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行业协会的兴起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是目前我国茧丝绸行业协会面临了许多问题,最核心的是法律政策环境问题和相应的管理体制问题。如有些行业协会开展变相的营利性活动,有些则担任“二政府”的角色,在政府对茧丝绸行业的计划管理逐渐减少的时候,行使某些政府职能。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不能很好的使整个行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行业自我管理行为,维护行业内公平竞争,监督会员企业履行行规、行约。如任其发展下去,则“行业协会”也会逐渐走回政府统管统筹的老路上去,不利于整个行业与市场接轨。
3. 蚕业的质量体系还不完善
随着“东桑西移”的进一步推进, 蚕业从沿海经济发达的优茧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由于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带来茧质下降的问题。然而要使我国从“丝绸大国”走向“丝绸强国”,质量问题就成了今后蚕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问题。蚕茧的质量问题的逐步凸显也引起了各蚕区主管部门、技术单位的一致关注。从总体来看,我国在蚕种生产、蚕业生产、制丝产业各个环节中均有许多先进的值得参考的技术和经验,但是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却未能得到统一发展。为此,茧丝绸行业的各个环节应该顾全大局,以长远的眼光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在制种、育种、生产、缫丝、印染等诸多环节加强管理,配合先进的技术支持,建构完善的蚕业质量体系,各方共同合作打造中国蚕业品牌。
4. 蚕茧、蚕种的流通体制改革需要总结、研究、深化
各省的蚕茧、蚕种流通体制改革在逐步推行的同时,也存有许多的问题。例如,蚕种场的改制;茧、种流通中的管理、政策;蚕桑改进费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总结各地成功的经验,并直面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思路,实施新办法,注入新活力,建构新机制,更加深入地推进蚕茧、蚕种的流通体制改革。(来源:《蚕丝在线》)
据信息网统计分析,2003年全年发种量约为1456.24万张,同比下降13.2%;生产蚕茧约50万吨,同比下降约10%;桑园面积为1000余万亩。
1. 全年发种量全面下降,主要蚕区减幅较大
综合2003全年各省发种量信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部分省(市)发种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广西区同比增长8.33%以外,其它的主要蚕区发种量均有所减少。其中:江苏省全年发种260万张,同比上年300万张减13%;四川省全年发种为255万张,比去年减少45万张,减幅15%;浙江省统计,全省全年发种175万张,同比减少64万张,减幅26.8%;山东省全年发种量同比去年减少17.2%左右;重庆市全年发种约为81.7万张,比去年减少29.3万张,减幅26.5%;安徽省全年发种65万张,同比减少11%。
从2003年各省(区)发种量的情况看,江苏、广西、四川、浙江分别依次名列前四位,其中江苏和广西均为260万张。
分析全年发种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近几年茧价持续低迷,受2002年惯性影响,去冬今春订种下降,发种减少,春茧价格下降又制约了夏秋期发种量,最终导致全年发种量下降;二是去年东部一些主产省遭受自然灾害严重,桑园长势差,蚕茧产量低,亩桑产茧量和产值竞争力不强,既影响生产也影响蚕农积极性,致使发种量受限;三是去冬今春蔬菜、棉花、花生、瓜果等农产品价格上扬幅度较大,已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使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下降,对蚕茧生产形成一定冲击;四是土地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推进等因素影响。如浙江嘉、湖蚕桑产区,由于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占用了大量的农田、桑园,直接影响了蚕桑发展;山东省部分桑园则由于是机动田,属于土地调整范围,造成刨桑或弃桑现象。
2. 全年产茧量下降近10%,各地狠抓蚕种质量
在大部分省发种量减少的情况下,预计2003年蚕茧生产量与上年相比,下降幅度将在10%左右。全国蚕茧主产省的产量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蚕茧产量的前四位省际排名依次是:江苏、广西、四川、浙江。
根据各省反馈的产茧量信息,2003年江苏省生产蚕茧105784万吨,比上年减7.6%,其中,春期生产蚕茧58465吨,同比增加1.3%,夏秋期生产蚕茧47319吨,同比减少16.7%。广西区全年产茧量为80000吨,同比增长7.96%。四川省全年蚕茧产量为75000吨,比上年减6.3%。浙江省初步统计产茧约70722吨,比去年同期减少23278吨,减24.8%。安徽省全年共生产蚕茧24000吨,比2002年的26000吨,同比减少9%。陕西省全年生产蚕茧16680吨,同比增长8.27%。湖北省全年生产蚕茧11000吨,比去年减少2000吨。
在大部分省(市)减产的情况下,各级蚕业管理部门把蚕茧质量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纵观全年蚕茧质量,普遍反映春期茧质较好,而夏秋期质量较为一般。优质蚕种是优质蚕茧的首要保证,各个省从蚕种方面入手,加强质量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江苏省针对“非典”影响、秋期气候异常恶劣、病虫害猖獗、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十分艰巨等特殊情况,引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狠抓质量。2003年全年平均蚕种生产合格率为99.50%;全年成品卵蚁蚕微粒子病检验合格率100%,全年出库的260万张蚕种未发现任何蚕种质量问题,维护了蚕农利益和行业稳定。
四川省组织实施了全省蚕种母蛾检验,共检验普种361.7万张,合格率比去年增长1.9个百分点;开展了全省蚕种成品检验,共检验普种267.8万张,全部合格;开展了越年普种杂交率抽检工作,全省共抽检214个批次17.2万张,合格批率同比增加5.6个百分点;对全省原种生产单位的20个批次的越年春用原种开展了纯度检验,全部合格;对省外调入的蚕种进行了检验检疫,保证了调入蚕种的质量。
3. 茧价呈马鞍形高幅跌宕起伏,蚕茧的质价出现背离状态
2003年市场茧丝价格呈马鞍形高幅跌宕起伏。1-7月份弱势超跌下滑,到7月中下旬干茧吨价2.7-3万元、丝吨价10-11万元,跌入低谷。8月开始,超常上窜,到10月中下旬仅仅三个月时间,干茧吨价上跳到5.5-6万元,上涨速度创下历史纪录;3A级生丝恢复到17.3-18.5万元,可与国际价格接轨。进入11月份以来,市场价格又处于下跌的振荡期。短短一个月,茧价回落到5万元,形成高进低不抛的压库现象;3A丝价回落到15.2-15.5万元,已经接近15万元的风险低限值。
综观全国一年来的价格走势,呈现春茧质优价低,秋茧价高质低的态势。以江苏省为例,今春全省定收购中正价为600元/50kg(上下浮动15%),实际收购均价616元,同比去年640元减4%。秋茧省定收购中正价650元/50kg,实际均价高达1054元,同比上年560元每担增加494元,而且由于2003年秋期自然灾害影响以及收购秩序混乱,蚕茧质量大幅下降,影响蚕业健康发展。
4. 东部蚕区内部调整区域布局,西部蚕业发展寻求新突破
在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部蚕区,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加上“长三角”经济区的逐步形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当地的一些主产区如嘉湖蚕区、苏南蚕区蚕桑生产逐步萎缩虽然有一个过程但将不可避免。意识到这一趋势后,当地政府决定对这些蚕区进行生产调整。江苏省在蚕业基本实现了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的战略目标后,各级政府积极引导、推进蚕业的产业化经营,使苏中、苏北蚕区的蚕业生产水平、蚕业产品质量在转移中得到迅速提高。
浙江省在2003年9月制订的《浙江省特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中,蚕茧被列为全省11种特色优势农产品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和投入。该规划确定桐乡、秀州、秀城、海宁、海盐、南浔、吴兴、德清等8个主产县(市、区),以及淳安、临安、嵊州、新昌等4个重点县为优势生产区域。同时,浙江省针对近年来嘉湖主产区产茧量大幅快速下降,而西部的淳安等地蚕茧生产出现稳定增长的现状,提出了“蚕桑西进工程”,即在浙江西南蚕桑发展较为适宜的地区,发展新的蚕桑基地,补充嘉兴、湖州等主产区蚕茧产量的下降,增加本省优质原料茧供应,稳定丝绸加工基地,促进浙江省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这是稳定浙江省茧丝绸行业的必然选择。
以四川、广西为代表的西部蚕区,也积极寻求发展新途径。四川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推进蚕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采取四边桑、间作桑、小桑园三结合的栽桑方式发展蚕桑生产,形成川中北、攀西和川南三大优势蚕区产业带,推进蚕业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广西区加大了优质原料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宜州、象州等10个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使其能够成为广西优质原料茧基地。
5. 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以各种形式加强行业管理
2003年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各地纷纷加大调整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意识,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宏观调控为手段的丝绸行业良性运行机制,使市场作用逐步得到发挥。具体采取的办法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形式。此外各地还强化了管理意识。除江苏、浙江等省以外,广西区于2003年上半年颁布实施了《广西桑蚕种生产管理暂行规定》、《广西桑蚕种经营管理暂行规定》、《广西桑蚕种冷库管理暂行规定》、《广西桑蚕种质量管理暂行规定》4个暂行管理规定和《关于广西桑蚕种经营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进一步规范了蚕种生产、经营和质量的管理。
此外,2003年行业(蚕茧、产业)协会方兴未艾。从各省(市)到下级各市、县各级层面,蚕茧、茧丝绸、蚕桑等不同领域纷纷组织成立行业(蚕茧、产业)协会。继2002年浙江省成立蚕茧产业协会后,2003年2月四川省成立了蚕业协会;6月湖北省成立茧丝绸协会;8月陕西省成立纺织协会,目前广西区的蚕桑行业协会也在积极筹备之中。同时,各级地方性行业协会也纷纷成立,2003年仅浙江省各县、市成立的各类茧丝绸行业协会就在5家以上。
纵观全国蚕业生产的现状,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管理部门及业内人士的重视。
1. 2004年春季蚕茧产销仍然存有高风险
2003年秋季茧丝价格的回落有其合理的方面,但也难免不带有某些炒作成份。然而,这总体上仍是供求矛盾的演变,多空双方较量的结果。但是2003年蚕茧价格的马鞍形起伏,使得部分蚕农陷入观望的境地,对明年春季的生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连续几年低迷,而在2003年秋季蚕茧价格大幅度攀升后,很有可能刺激蚕农养蚕积极性,还可能误导一些地方政府及企业对茧丝价格过于乐观,而在今冬明春扩大种桑面积,形成新一轮种桑养蚕热潮。一旦蚕农对价格信号产生过度反应,2004年春茧生产大幅扩增,茧丝产量过度增加,而市场需求又不可能出现明显增长,就将造成新一轮的供过于求和茧价大跌,很可能重蹈前些年茧价低迷、弃桑伤农的悲剧。另一方面,茧丝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部分企业陷于亏损,明年春茧生产将再次受冲击,茧丝产销和供求将出现新的更严重的失衡,行情又将出现非理性的变化。因此,从产销和供求的基本面分析,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演变,明年春茧上市前茧丝供应可能有一个青黄不接”时期,届时不排除价格再次出现过度攀升的可能。对此业内人士仍要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分析研究产销和供求变化的方方面面,及其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有关部门应该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再对2004年的生产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努力避免过度炒作,以维护行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2. 行业协会的发展遇到法律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行业协会的兴起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是目前我国茧丝绸行业协会面临了许多问题,最核心的是法律政策环境问题和相应的管理体制问题。如有些行业协会开展变相的营利性活动,有些则担任“二政府”的角色,在政府对茧丝绸行业的计划管理逐渐减少的时候,行使某些政府职能。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不能很好的使整个行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行业自我管理行为,维护行业内公平竞争,监督会员企业履行行规、行约。如任其发展下去,则“行业协会”也会逐渐走回政府统管统筹的老路上去,不利于整个行业与市场接轨。
3. 蚕业的质量体系还不完善
随着“东桑西移”的进一步推进, 蚕业从沿海经济发达的优茧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由于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带来茧质下降的问题。然而要使我国从“丝绸大国”走向“丝绸强国”,质量问题就成了今后蚕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问题。蚕茧的质量问题的逐步凸显也引起了各蚕区主管部门、技术单位的一致关注。从总体来看,我国在蚕种生产、蚕业生产、制丝产业各个环节中均有许多先进的值得参考的技术和经验,但是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却未能得到统一发展。为此,茧丝绸行业的各个环节应该顾全大局,以长远的眼光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在制种、育种、生产、缫丝、印染等诸多环节加强管理,配合先进的技术支持,建构完善的蚕业质量体系,各方共同合作打造中国蚕业品牌。
4. 蚕茧、蚕种的流通体制改革需要总结、研究、深化
各省的蚕茧、蚕种流通体制改革在逐步推行的同时,也存有许多的问题。例如,蚕种场的改制;茧、种流通中的管理、政策;蚕桑改进费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总结各地成功的经验,并直面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思路,实施新办法,注入新活力,建构新机制,更加深入地推进蚕茧、蚕种的流通体制改革。(来源:《蚕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