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农的损失该由谁来买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2-24 08:03:00
春节,本应是祥和、愉快的。然而,河南南阳镇平县卢医镇大河东和周堂等村的部分蚕农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们养的秋蚕大幅减产,有的甚至绝收,这种结果让辛勤了一季的蚕农欲哭无泪,他们的养蚕积极性也受到了挫伤。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日前,记者来到这两个村进行了实地采访。
卢医镇位于镇平县城西北约30公里处,全镇人均耕地1亩左右,且多属岗坡薄地,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近年来,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镇平县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以该镇的大河东村为龙头发展桑蚕业,此举有力地带动了周堂、大何营、金佛寺等村的桑蚕业发展。
在周堂村村民刘文甫家中,他的爱人向记者叙说了她家的情况。2003年8月中旬,她领了两张淅川蚕种场的蚕种,养了10多年桑蚕的她像往常一样,严格消毒,精心饲养,然而,正常一天就差不多出齐的蚁蚕却出了六七天,且参差不齐,病害严重,蚁蚕不断坏死,蚕室地上到处是坏死的蚁蚕,结果两张蚕种只收了2公斤茧。
说起养蚕,刘文甫的爱人难以忘记丰收曾带给她们一家人的喜悦,话匣子也就自然地打开了。刚开始养蚕时,她家仅有三间破旧的房子,不要说养蚕了,就是居住也很紧张,但为了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他们租房养蚕,几年下来,手头便积攒了一笔钱,几间平房盖起来了。有了自家的场地,养蚕的劲头更足了。不料,2003年秋季,他们养的蚕竟是如此结果。
在刘文甫家中,记者看到最多的物件是养蚕用的家什。他家中养蚕的房间收拾得比自己住的房间还利落,还配有暖炉和换气扇。记者去时房内虽然没有养蚕,但仍收拾得干干净净,家什摆放得整整齐齐。
赵泽彬是卢医镇大河东村的桑蚕专干,去年8月,他把125张淅川蚕种场的蚕种发到养蚕户手中后第二天,大多数蚕农就向他反映蚕种出蚁率在50%左右,且大小不一致,他很快把信息反馈给镇、县蚕办室。
与赵泽彬同村的罗某一提起秋蚕的事直落泪,她的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拉扯两个上学的孩子,生活全靠养蚕来维持。蚕种领到手后,出蚁率在50%左右,病害严重且生长缓慢,蚕在三龄前就坏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几匾,蚕头很稀,最后,一张蚕种收了2.5公斤茧。现在,罗某一见到赵泽彬就催问此事最终将如何解决。
据赵泽彬说,他发放的淅川蚕种,绝收的就有30多户,有的蚕农即使没绝收,但一张蚕种平均只收5公斤左右的茧。
当听说记者是来了解秋蚕的情况时,老党员周兆荣的家中围满了来诉说情况的蚕农。“正常的情况,一张蚕种,可收获40公斤左右的茧,能收入500元左右。”“养了10年的蚕,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先是出蚁率低,正常的一天就出得差不多了,可这次却出了四五天,而且头上还带白壳,大小不齐,吃叶量又小,喂几天后出现脓蚕、僵蚕。”“这蚕种害苦了我们,我们从采桑叶到在蚕室内精心饲养,风刮雨淋,日夜奔忙,购买蚕种、蚕药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竟然是这种结局,这一季子是白干了,我们强烈要求责任人赔偿我们的损失。”众人七嘴八舌地说。
据了解,2003年8月,卢医镇共发放330张云阳蚕种场的蚕种和300张淅川蚕种场的蚕种,分别发放到各个村组,其中淅川蚕种场的蚕种大部分发放到大河东和周堂等村。饲养淅川蚕种场蚕种的蚕农每张收获蚕茧平均在3公斤左右。而饲养云阳蚕种场蚕种的蚕农每张收获蚕茧平均在45公斤左右。
为进一步了解事情的经过,记者来到镇平县政府蚕办室,见到了蚕办室副主任王国六。他首先向记者声明,镇平县蚕办室是经省农业厅批准的镇平县惟一经营蚕种的单位,多年来实行四级报种制度,即蚕农向组里报购买哪个厂家的蚕种,组报村里,村报乡镇,乡镇汇总后报县蚕办的统一供种办法。2003年秋季,镇平县卢医镇周堂村、大河东村等村共发放300张淅川蚕种场的蚕种、300张云阳蚕种场的蚕种,这些蚕种均是由各村的蚕农报给村桑蚕专干,村桑蚕专干再上报给镇蚕办室,镇蚕办室按照两个村所报数量、厂家一并报给县蚕办室,周堂村、大河东村养的300张淅川蚕种,是村民们自己指定要的蚕种,属于群众自愿报种行为。
接着,王国六向记者介绍了事情的经过,周堂村、大河东村所饲养的300张淅川秋蚕种于2003年8月15日收蚁,16日,有经验的蚕农发现蚕种孵化有问题,即上报给镇蚕办室,17日县蚕办室王国六和淅川蚕种场负责人及镇蚕办专干等人即前往两村调查,县蚕办室对该批蚕种留样调查,蚕种孵化率85%左右。根据蚕农的要求,蚕办室经研究决定给蚕农补种,按一张补半张的标准,向卢医镇补了150张云阳蚕种场的蚕种,并明确要求这批蚕种要和上一批分开饲养,以防染病,但有的蚕农消毒不严格,加之混合饲养,造成所补的蚕种收益也不理想。
当问及蚕种为何会出现这种异常时,王国六说,2003年秋季我市气候异常,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桑叶含水量大、叶质差,蚕食量减少难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体质下降,昼夜温差较大,自然温、湿度不适宜桑蚕生长发育,再加上消毒不严、饲养粗放,是该季蚕茧减产的主要原因。
在采访中,王国六说,第一批蚕种出现问题后,县蚕办室态度积极,进行了补种,蚕农不应该在这件事上再提别的要求。
对于镇平县蚕办室的说法,蚕农们说,他们之所以指定要淅川蚕种场的蚕种,是因为他们以前养过而且收益好,他们要的是优质蚕种,而不是劣质蚕种,县蚕办室难道就因为蚕农的指定而不顾蚕种的质量?难道就因为蚕种是群众自愿报种,蚕办室就不需负责了?
针对王国六所说的气候、桑叶质量、消毒等,蚕农们更是不服。蚕农们说,这几个村共养了淅川县和云阳两个蚕种场的蚕种,一样的气候,一样的自然温饲养,一样的光照,一样的桑叶,为什么云阳蚕种场的蚕种收益好,而淅川蚕种场的蚕种收益差呢?同样的饲养条件、同样的饲养方法,而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这样的理由能站得住脚吗?
蚕农们说,第一批蚕种出现问题后,县蚕办室确实采取了补救措施,但不能因为这些而不去追究第一批蚕种的问题,蚕农在饲养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该如何补偿?这件事发生后,受损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受到了极大挫伤,这岂能是补种所能补救得了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蚕农反映的蚕种孵化率是50%左右,镇桑蚕专干出具的证明上写的是70%~80%,而镇平县蚕办室所说的是85%左右。虽然几方在孵化率上有分歧,但有一个事实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那就是这批蚕种孵化率未达到国家标准。
随后记者电话采访了淅川蚕种场的负责人,他首先肯定了蚕种确实是该场提供的,但蚕种孵化率不合格与2003年秋季的气候有关系,蚕种因品种的区别,遇到气候异常,孵化率也不太一样,淅川蚕种场的蚕种适合在气温较高的条件下孵化,而云阳蚕种场的蚕种适合较低的气温,正好2003年秋季的气温适合云阳蚕种场的蚕种饲养。
不管怎么说,蚕农减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蚕农们纷纷说,养了一季的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出现这种情况,该由谁来负责?损失该由谁来买单?
卢医镇位于镇平县城西北约30公里处,全镇人均耕地1亩左右,且多属岗坡薄地,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近年来,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镇平县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以该镇的大河东村为龙头发展桑蚕业,此举有力地带动了周堂、大何营、金佛寺等村的桑蚕业发展。
在周堂村村民刘文甫家中,他的爱人向记者叙说了她家的情况。2003年8月中旬,她领了两张淅川蚕种场的蚕种,养了10多年桑蚕的她像往常一样,严格消毒,精心饲养,然而,正常一天就差不多出齐的蚁蚕却出了六七天,且参差不齐,病害严重,蚁蚕不断坏死,蚕室地上到处是坏死的蚁蚕,结果两张蚕种只收了2公斤茧。
说起养蚕,刘文甫的爱人难以忘记丰收曾带给她们一家人的喜悦,话匣子也就自然地打开了。刚开始养蚕时,她家仅有三间破旧的房子,不要说养蚕了,就是居住也很紧张,但为了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他们租房养蚕,几年下来,手头便积攒了一笔钱,几间平房盖起来了。有了自家的场地,养蚕的劲头更足了。不料,2003年秋季,他们养的蚕竟是如此结果。
在刘文甫家中,记者看到最多的物件是养蚕用的家什。他家中养蚕的房间收拾得比自己住的房间还利落,还配有暖炉和换气扇。记者去时房内虽然没有养蚕,但仍收拾得干干净净,家什摆放得整整齐齐。
赵泽彬是卢医镇大河东村的桑蚕专干,去年8月,他把125张淅川蚕种场的蚕种发到养蚕户手中后第二天,大多数蚕农就向他反映蚕种出蚁率在50%左右,且大小不一致,他很快把信息反馈给镇、县蚕办室。
与赵泽彬同村的罗某一提起秋蚕的事直落泪,她的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拉扯两个上学的孩子,生活全靠养蚕来维持。蚕种领到手后,出蚁率在50%左右,病害严重且生长缓慢,蚕在三龄前就坏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几匾,蚕头很稀,最后,一张蚕种收了2.5公斤茧。现在,罗某一见到赵泽彬就催问此事最终将如何解决。
据赵泽彬说,他发放的淅川蚕种,绝收的就有30多户,有的蚕农即使没绝收,但一张蚕种平均只收5公斤左右的茧。
当听说记者是来了解秋蚕的情况时,老党员周兆荣的家中围满了来诉说情况的蚕农。“正常的情况,一张蚕种,可收获40公斤左右的茧,能收入500元左右。”“养了10年的蚕,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先是出蚁率低,正常的一天就出得差不多了,可这次却出了四五天,而且头上还带白壳,大小不齐,吃叶量又小,喂几天后出现脓蚕、僵蚕。”“这蚕种害苦了我们,我们从采桑叶到在蚕室内精心饲养,风刮雨淋,日夜奔忙,购买蚕种、蚕药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竟然是这种结局,这一季子是白干了,我们强烈要求责任人赔偿我们的损失。”众人七嘴八舌地说。
据了解,2003年8月,卢医镇共发放330张云阳蚕种场的蚕种和300张淅川蚕种场的蚕种,分别发放到各个村组,其中淅川蚕种场的蚕种大部分发放到大河东和周堂等村。饲养淅川蚕种场蚕种的蚕农每张收获蚕茧平均在3公斤左右。而饲养云阳蚕种场蚕种的蚕农每张收获蚕茧平均在45公斤左右。
为进一步了解事情的经过,记者来到镇平县政府蚕办室,见到了蚕办室副主任王国六。他首先向记者声明,镇平县蚕办室是经省农业厅批准的镇平县惟一经营蚕种的单位,多年来实行四级报种制度,即蚕农向组里报购买哪个厂家的蚕种,组报村里,村报乡镇,乡镇汇总后报县蚕办的统一供种办法。2003年秋季,镇平县卢医镇周堂村、大河东村等村共发放300张淅川蚕种场的蚕种、300张云阳蚕种场的蚕种,这些蚕种均是由各村的蚕农报给村桑蚕专干,村桑蚕专干再上报给镇蚕办室,镇蚕办室按照两个村所报数量、厂家一并报给县蚕办室,周堂村、大河东村养的300张淅川蚕种,是村民们自己指定要的蚕种,属于群众自愿报种行为。
接着,王国六向记者介绍了事情的经过,周堂村、大河东村所饲养的300张淅川秋蚕种于2003年8月15日收蚁,16日,有经验的蚕农发现蚕种孵化有问题,即上报给镇蚕办室,17日县蚕办室王国六和淅川蚕种场负责人及镇蚕办专干等人即前往两村调查,县蚕办室对该批蚕种留样调查,蚕种孵化率85%左右。根据蚕农的要求,蚕办室经研究决定给蚕农补种,按一张补半张的标准,向卢医镇补了150张云阳蚕种场的蚕种,并明确要求这批蚕种要和上一批分开饲养,以防染病,但有的蚕农消毒不严格,加之混合饲养,造成所补的蚕种收益也不理想。
当问及蚕种为何会出现这种异常时,王国六说,2003年秋季我市气候异常,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桑叶含水量大、叶质差,蚕食量减少难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体质下降,昼夜温差较大,自然温、湿度不适宜桑蚕生长发育,再加上消毒不严、饲养粗放,是该季蚕茧减产的主要原因。
在采访中,王国六说,第一批蚕种出现问题后,县蚕办室态度积极,进行了补种,蚕农不应该在这件事上再提别的要求。
对于镇平县蚕办室的说法,蚕农们说,他们之所以指定要淅川蚕种场的蚕种,是因为他们以前养过而且收益好,他们要的是优质蚕种,而不是劣质蚕种,县蚕办室难道就因为蚕农的指定而不顾蚕种的质量?难道就因为蚕种是群众自愿报种,蚕办室就不需负责了?
针对王国六所说的气候、桑叶质量、消毒等,蚕农们更是不服。蚕农们说,这几个村共养了淅川县和云阳两个蚕种场的蚕种,一样的气候,一样的自然温饲养,一样的光照,一样的桑叶,为什么云阳蚕种场的蚕种收益好,而淅川蚕种场的蚕种收益差呢?同样的饲养条件、同样的饲养方法,而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这样的理由能站得住脚吗?
蚕农们说,第一批蚕种出现问题后,县蚕办室确实采取了补救措施,但不能因为这些而不去追究第一批蚕种的问题,蚕农在饲养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该如何补偿?这件事发生后,受损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受到了极大挫伤,这岂能是补种所能补救得了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蚕农反映的蚕种孵化率是50%左右,镇桑蚕专干出具的证明上写的是70%~80%,而镇平县蚕办室所说的是85%左右。虽然几方在孵化率上有分歧,但有一个事实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那就是这批蚕种孵化率未达到国家标准。
随后记者电话采访了淅川蚕种场的负责人,他首先肯定了蚕种确实是该场提供的,但蚕种孵化率不合格与2003年秋季的气候有关系,蚕种因品种的区别,遇到气候异常,孵化率也不太一样,淅川蚕种场的蚕种适合在气温较高的条件下孵化,而云阳蚕种场的蚕种适合较低的气温,正好2003年秋季的气温适合云阳蚕种场的蚕种饲养。
不管怎么说,蚕农减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蚕农们纷纷说,养了一季的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出现这种情况,该由谁来负责?损失该由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