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我国纺织业面对跨国采购的“内忧”与“外患”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4-07 08:05:00
在具有明显优势的同时,我国纺织工业在融入国际产业链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实现“双赢”方面还存在“内忧”和“外患”。
  “内忧”表现在:
  一是我国纺织工业还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
  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我国纺织工业也不断遭到侵犯知识产权的谴责。
  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驻北京首席代表安东尼诺·赖世平(Antonio Laspina)在“第二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上表示,中国不断提高的产品质量、快速交货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对意大利较为重要,因此,他始终认为中国是意大利不可替代的伙伴。为保证意大利及中国企业相互间的合作,需要营造一个公平、开放和平等的纺织品贸易环境,但中国纺织服装领域仍存在、造假盗版、侵犯知识产权、滥用商标和原产地规定等破坏了为贸易自由化所做出的努力。
  二是我国纺织业投资仍有过热趋势。
  虽然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我国纺织工业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仍在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179亿元(城镇在50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30.2%,增幅较2003年回落43个百分点。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纺织业经过结构调整,年生产能力从4000多万锭降至3000万锭,但近几年来,生产能力又节节升高,现已突破5000万锭,接近6000万锭。
  纺织业投资过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生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产品价格优势,也会逐渐削弱,同时,可能会出现国内纺织企业间通过压价等方式的恶性竞争,这将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继续出现“量增价跌”的现象,也会使我国产品声誉大幅下降,而且还会引起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
  三是产品开发模式落后。
  据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孙瑞哲介绍,总体而言,我国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开发模式落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开发能力不强。供货商没有能力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和买家需求作市场预测,只能根据中间商提供的信息进行打样和模仿。在产业集群地区,企业职工以农村劳动力为主,素质普遍不高;个体、家庭企业的小生产管理方式占相当比重,工艺技术相当落后,开发设计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和人才严重短缺;在集群内部,企业仍偏重“小而全”,质量和创新能力增长缓慢,产品雷同与同质化突出,支持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学习与创新的社会化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四是品牌缺乏竞争力。
  由于长期依赖价格优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成数量增长型、加工型的出口模式,自有品牌占有率不超过10%,缺乏品牌竞争力,导致我国纺织品难以进入国际中高档市场。在国际纺织供应链中,我国逐渐成为各种国际品牌纺织品服装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国际贸易中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
  据悉,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多数以贴牌方式大量进入百货连锁店、大卖场或折扣店等中低档服装销售渠道。国际大零售商和服装采购商为了追逐利润,一般把采购价压得很低,留给供应商的利润非常有限。虽然国内供应商也参与了部分世界品牌的形成过程,一部分国产纺织品以贴牌方式进入品牌连锁店(Specialty Shop)和百货店,但由于不掌握品牌的设计和营销等核心技术,只能赚取很低的纺织加工费,高额利润被品牌的持有者获得。以领带为例,我国嵊州领带每年出口1.5亿条,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3%,平均每条售价20多人民币,而国外同类产品一般为20多美元,价格相差近10倍。
  五是快速反应能力较弱。
  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薄弱,按市场走势和采购季节周期提前开发不足,不符合现代化市场营销的要求,不适应当前国际纺织市场短周期、小批量、多品种的变化趋势。
  六是主要原材料仍需大量进口,市场风险较大。
  目前我国化纤和棉花市场的供需缺口仍需依靠大量进口弥补,对国际原料市场的依赖度较高,而棉花等原料市场价格也波动较大。
  七是质量体系与国际对接不完善。
  孙瑞哲提出,我国纺织标准与国际标准严重不对接是造成我国纺织品在国际纺织品贸易处于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国际标准都是重基础标准轻产品标准,而具体质量要求往往由企业、买家自行掌握;国外先进纺织品标准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制定,考核项目更接近实际。我国现行纺织品标准虽正在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但尚未形成国际化运作模式,如多数标准没有外文版,即使买家愿意采用中国标准,也无法顺利推行;另外,我国传统的检测手段多依据国家标准执行,注重的是国内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八是缺乏专业国际贸易人才。
  “外患”主要包括:
  首先,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之风愈演愈烈。
  许多媒体认为,配额取消后,美国纺织服装业将受到巨大冲击,孟加拉国等十几个严重依赖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穷国,会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为了保护自身纺织服装出口方面的利益,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力度不断加大。
  早在去年3月,土耳其、墨西哥和美国等国的纺织品行业组织签署《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世贸组织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继续实行配额管理,直到2007年底。此后,又有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行业团体加入该宣言。
  今年配额取消后,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频繁使用关税、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认证等手段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如2月1日起,土耳其政府对自我国进口的42类纺织品服装采取配额措施;3月2日,巴西纺织品协会向巴西政府提出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的要求;3月11日,欧盟发言人表示,由于担心中国纺织品进口量大幅增加,目前欧盟正考虑今年减少进口中国纺织品;美国商务部3月21日宣布,将于今年4月份开始对进口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实施特别监测措施,以加强监测美国该类产品的进口情况。
  其次,印度等国家纺织服装产品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构成威胁。
  西方媒体普遍认为,配额取消最有利于中国,尤其在中、低端市场;其次受益的是印度。
  印度目前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纺织品生产国。印度棉纺织造业协会(ICMF)预计,印度的纺织品出口每年增长18%,到2010年达到400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的比例由目前的1/4提高到1/3。届时整个印度纺织业的就业人数将达到4000万人,其劳动力吸纳量仅次于农业。
  同时,巴基斯坦也应为后配额时代的赢家之一。该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棉花和人造纤维的原料丰富,在过去四年向纺织业追加了40亿美元投资,在床上用品和毛巾等产品上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在任何一个海外市场都遇到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强有力挑战。印度、巴基斯坦与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其他生产成本不相上下,但由于中低等级棉花价格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棉制品在国际贸易中与我国竞争不断扩大。例如,2004年1月-10月,美国累计从我国进口棉制品24.81亿平米,同比增长17.6%;同期,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棉制品对美出口量也达21.01亿平米和11.8亿平米,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1.4%。
  随着越南、印度等国的逐步开放,其劳动力成本将比我国更低。
  第三,企业面临社会责任的考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社会责任运动浪潮。在欧美国内舆论和非政府组织的压力下,一些大型采购商纷纷制定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CSR)标准,据此要求供应商按照此标准来对待工人,如减少劳工工作时间、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等。如果供货商达不到这些要求,就不能获得订单。这已开始对我国纺织企业产生影响。但企业普遍对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还认识不足,且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行为准则及认证体系,如果单纯采用欧美国家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必将使众多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成本增加,产品价格竞争优势降低。
  目前,已有部分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以企业社会责任为由对我国出口纺织品实行贸易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