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品出口是否遭“捧杀”?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4-04 08:11:00
根据WTO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完全取消,伴随着规定的实施,世界范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一个崭新的发展环境即将出现,这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而言,无疑是值得期待和向往的事情。中国纺织企业能否成为后配额时代的最大赢家,成为国际各国注视的焦点。据有关媒体报道,欧洲纺织协会曾经预测:2005年之后,中国将占有全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50%的份额。这个数字可能不无“捧杀”之嫌,但也充分说明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正因为如此,去年以来,抓住取消贸易配额的机遇就一直是众多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战略规划的中心。
后配额时代纺品出口开门吉
从中国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观察,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品出口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日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对美国的服装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0.2%,达到9.89亿美元。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了43.4%,达到5.4亿美元。中国今年1月份对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6.8%,达到约15亿美元。欧盟从中国的纺织品进口增长了43%,达到4.3亿美元,服装进口增长了42.8%,达到11亿美元。中国某些纺织品的出口增幅更是大大高于总体水平。今年1月份中国出口到欧盟的女式衬衣和罩衫等产品的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了两倍以上,但同期相比较,我国纺织品单件出口价格却大幅下跌了41%。
美国和欧盟公布的数据同样表明了中国纺品出口的增长。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商务部公布的贸易报告指出,美国2005年1月份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口额就从去年12月的99亿美元提高到115亿美元。报告称,自配额制度取消后,美国成衣市场正遭受全面冲击。据美方统计,美国1月份从中国进口的男裤同比增长75%,女内衣进口金额从去年12月的4400万美元激增到1亿美元,短短一个月就增长了一倍多。来自欧盟的消息也证明了这点:日前德制成品进口商协会向其会员企业发出通函称,欧盟进口监控数据表明,自今年初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以来,中国输欧部分纺织品的数量已接近去年全年的配额量,现已出现其他国家的对欧出口份额明显向中国转移的迹象,中国越来越成为人们担心和关注的焦点。
预先进口监控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第4类纺织品的允许配额量为1.28亿多件,但截至今年2月25日,进口量就已超过1.278亿件,到2月25日已批准的进口量超过1.675亿件;2004年中国第六类纺织品的允许配额量为4147万多件,截至到今年2月25日的进口量就已超过4111万件,到2月25日已批准的进口量甚至超过1.178亿件。
可以说,中国纺品出口在后配额时代开门大吉。
欧美频频举起防护大棒
但事情往往并不尽遂人意。2005年1月1日以后,正当中国的纺企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在国际市场上却引起了少数国家和地区同行业的恐慌,中国纺织工业单纯以量取胜的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欧美等中国纺品出口主要市场频频传来设限消息。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受理数家纺织组织提出的对中国出口到美的301类精梳棉纱、222类针织布产品实施特保设限请求,并延长特保设限期的申请。现在,美国又开始实行对从中国出运的袜子产品(332类、432类和部分632类产品)实施数量限制等限制措施,以此重筑贸易壁垒。而与其相呼应的是,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巴西纺织业日前再次向该国政府提出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的要求;埃及政府官员近日表示□埃政府将严格监管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及成衣等产品等等。
江苏无锡第一棉纺织厂副厂长邵嘉祥说:“欧美对我纺织品的新一轮设限,其目的无非有二:一是保护本国的纺织企业和相关人员的就业;二是为了限制中国的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从新近出台的这些针对中国纺品出口特保措施观察,与其政、企的紧密挂钩分不开。对中国纺织企业而言,这是完全不公平的做法,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完全是按照市场规则的要求、完全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才得到今天的市场业绩的,并非是通过国家的扶持和补贴才得到今天的成绩。新的设限是对我纺织品出口企业的一种不公正待遇。”
“从短期看,欧美等地区出现的对我纺织品的新的限定措施对中国纺织业有一定影响,可能会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造成一定的困扰;从长远角度分析,其实他们的设限对中国纺织产业并不完全是坏事。”中国棉纺织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朱兰芬说,“我们的纺织服装出口增长很快,这说明我国的纺织企业竞争能力强,纺织品价格有优势、质量有保证,受到进口国的流通商、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才占领了市场。”
中国政府未雨绸缪
而我国政府显然也早有预案。先是于去年年底出台了对部分纺织品出口的加增出口关税政策□其后又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政府希冀借助自动许可管理制度建立起我国纺织品出口预警体系。而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正在酝酿建立的最低正常价格协调机制□也正在等待商务部的最终拍板。
“据我们了解,政府有关部门最近关于纺织品出口方面的会议和商议很多、很密集,正在积极筹措应对后配额时代的设限和特保挑战。”香港一家纺织企业在新疆的负责人表示,“今年出台的一系列关于纺品出口行业自律政策,策略很好,效果也不错。比如出口加税,虽然加税额度不大,但也有效地遏制了大量的低端纺品的出口增长态势,同时各地海关对纺品出口加税因地制宜,或是先通关再缴税或者先缴税再通关,既控制了数量,又不妨碍企业的正常出口。”
“我个人感觉这里还有一个好处,无论加税还是出口申报,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纺织业的自律之举,加税金额虽然不大,但这是一个明确信号,能表明中国政府和行业的负责态度,”新疆溢达纺织品公司总经理万旭中笑道,“加税的收入是中国政府的收入,这显然要比被人家强制加税时把中国纺织企业的钱收走要好的多。”
邵嘉祥也对近期中国的自律政策颇为赞许,“自己提高出口门槛,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这既是对国际市场负责,也对国内产业有利,保证了国内纺企的有序竞争和合理竞争。”
纺企着力促进产业升级
但问题的关键其实还是在企业自己那里。“无论国家出台政策还是国外市场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和特保,对中国的纺织企业而言,都只是外部环境的因素,中国纺企应该抓住这个时机苦练内功,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质量,增大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朱兰芬说,“国外这些频频出台或威胁出台特保措施的现象告诉我们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策略,注意竞争方式,想方设法在树立品牌、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诚信上下功夫,把中国纺企的比较优势化为竞争优势,从而奠定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之路。”
企业的感触更为深刻,反应也更为灵敏,“我们企业生产的产品很多是高端产品,大多出口欧美市场,就是完全依靠产品的质量、品牌和企业的诚信,现在行业自律,国外设限,我们正在抓紧时间开发新品种新面料,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含金量,不搞那些低价位的倾销。”无锡一棉副厂长邵嘉祥说,“对中国纺织企业来说,出口是必由之路。要通过打造精品、极品去冲击国际市场,从而塑造中国的纺企形象。”
后配额时代纺品出口开门吉
从中国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观察,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品出口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日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对美国的服装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0.2%,达到9.89亿美元。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了43.4%,达到5.4亿美元。中国今年1月份对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6.8%,达到约15亿美元。欧盟从中国的纺织品进口增长了43%,达到4.3亿美元,服装进口增长了42.8%,达到11亿美元。中国某些纺织品的出口增幅更是大大高于总体水平。今年1月份中国出口到欧盟的女式衬衣和罩衫等产品的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了两倍以上,但同期相比较,我国纺织品单件出口价格却大幅下跌了41%。
美国和欧盟公布的数据同样表明了中国纺品出口的增长。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商务部公布的贸易报告指出,美国2005年1月份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口额就从去年12月的99亿美元提高到115亿美元。报告称,自配额制度取消后,美国成衣市场正遭受全面冲击。据美方统计,美国1月份从中国进口的男裤同比增长75%,女内衣进口金额从去年12月的4400万美元激增到1亿美元,短短一个月就增长了一倍多。来自欧盟的消息也证明了这点:日前德制成品进口商协会向其会员企业发出通函称,欧盟进口监控数据表明,自今年初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以来,中国输欧部分纺织品的数量已接近去年全年的配额量,现已出现其他国家的对欧出口份额明显向中国转移的迹象,中国越来越成为人们担心和关注的焦点。
预先进口监控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第4类纺织品的允许配额量为1.28亿多件,但截至今年2月25日,进口量就已超过1.278亿件,到2月25日已批准的进口量超过1.675亿件;2004年中国第六类纺织品的允许配额量为4147万多件,截至到今年2月25日的进口量就已超过4111万件,到2月25日已批准的进口量甚至超过1.178亿件。
可以说,中国纺品出口在后配额时代开门大吉。
欧美频频举起防护大棒
但事情往往并不尽遂人意。2005年1月1日以后,正当中国的纺企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在国际市场上却引起了少数国家和地区同行业的恐慌,中国纺织工业单纯以量取胜的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欧美等中国纺品出口主要市场频频传来设限消息。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受理数家纺织组织提出的对中国出口到美的301类精梳棉纱、222类针织布产品实施特保设限请求,并延长特保设限期的申请。现在,美国又开始实行对从中国出运的袜子产品(332类、432类和部分632类产品)实施数量限制等限制措施,以此重筑贸易壁垒。而与其相呼应的是,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巴西纺织业日前再次向该国政府提出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的要求;埃及政府官员近日表示□埃政府将严格监管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及成衣等产品等等。
江苏无锡第一棉纺织厂副厂长邵嘉祥说:“欧美对我纺织品的新一轮设限,其目的无非有二:一是保护本国的纺织企业和相关人员的就业;二是为了限制中国的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从新近出台的这些针对中国纺品出口特保措施观察,与其政、企的紧密挂钩分不开。对中国纺织企业而言,这是完全不公平的做法,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完全是按照市场规则的要求、完全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才得到今天的市场业绩的,并非是通过国家的扶持和补贴才得到今天的成绩。新的设限是对我纺织品出口企业的一种不公正待遇。”
“从短期看,欧美等地区出现的对我纺织品的新的限定措施对中国纺织业有一定影响,可能会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造成一定的困扰;从长远角度分析,其实他们的设限对中国纺织产业并不完全是坏事。”中国棉纺织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朱兰芬说,“我们的纺织服装出口增长很快,这说明我国的纺织企业竞争能力强,纺织品价格有优势、质量有保证,受到进口国的流通商、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才占领了市场。”
中国政府未雨绸缪
而我国政府显然也早有预案。先是于去年年底出台了对部分纺织品出口的加增出口关税政策□其后又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政府希冀借助自动许可管理制度建立起我国纺织品出口预警体系。而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正在酝酿建立的最低正常价格协调机制□也正在等待商务部的最终拍板。
“据我们了解,政府有关部门最近关于纺织品出口方面的会议和商议很多、很密集,正在积极筹措应对后配额时代的设限和特保挑战。”香港一家纺织企业在新疆的负责人表示,“今年出台的一系列关于纺品出口行业自律政策,策略很好,效果也不错。比如出口加税,虽然加税额度不大,但也有效地遏制了大量的低端纺品的出口增长态势,同时各地海关对纺品出口加税因地制宜,或是先通关再缴税或者先缴税再通关,既控制了数量,又不妨碍企业的正常出口。”
“我个人感觉这里还有一个好处,无论加税还是出口申报,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纺织业的自律之举,加税金额虽然不大,但这是一个明确信号,能表明中国政府和行业的负责态度,”新疆溢达纺织品公司总经理万旭中笑道,“加税的收入是中国政府的收入,这显然要比被人家强制加税时把中国纺织企业的钱收走要好的多。”
邵嘉祥也对近期中国的自律政策颇为赞许,“自己提高出口门槛,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这既是对国际市场负责,也对国内产业有利,保证了国内纺企的有序竞争和合理竞争。”
纺企着力促进产业升级
但问题的关键其实还是在企业自己那里。“无论国家出台政策还是国外市场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和特保,对中国的纺织企业而言,都只是外部环境的因素,中国纺企应该抓住这个时机苦练内功,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质量,增大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朱兰芬说,“国外这些频频出台或威胁出台特保措施的现象告诉我们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策略,注意竞争方式,想方设法在树立品牌、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诚信上下功夫,把中国纺企的比较优势化为竞争优势,从而奠定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之路。”
企业的感触更为深刻,反应也更为灵敏,“我们企业生产的产品很多是高端产品,大多出口欧美市场,就是完全依靠产品的质量、品牌和企业的诚信,现在行业自律,国外设限,我们正在抓紧时间开发新品种新面料,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含金量,不搞那些低价位的倾销。”无锡一棉副厂长邵嘉祥说,“对中国纺织企业来说,出口是必由之路。要通过打造精品、极品去冲击国际市场,从而塑造中国的纺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