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蚕茧主产省格局发生新变化 当需改革优化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2-27 08:19:00
据中国蚕业信息网办对14个省调查统计,2003年1000万亩桑园,全年发种量1456.24万张,同比下降13.2%;生产蚕茧50万吨,同比下降10%;蚕种饲养量除广西发260万张增长8.33%以外,其它主产区均有较多下降。其中:江苏发260万张,同比减13%;四川发255万张,减15%;浙江发175万张,减26.8%;山东发123万,减17.2%;广东发85万张,减10%;重庆发81.7万张,减26.5%;安徽发65万张,同比减少11%。
这一增减变化,使我国蚕茧主产省的产量格局发生了新变化。万吨以上的省际排名依次是:江苏、广西、四川、浙江、山东、广东、安徽、重庆、陕西。其中,江苏生产10.5万吨,尽管减产7.6%,仍列首位;广西以增产7.96%的幅度产茧8万吨,从上年第4位跃升至第2位;浙江7万吨、重庆2.26万吨,则分别退居第4、第8位;广东2.52万吨、安徽2.4万吨,则分别升位至第6、第7位;四川、山东、陕西分别产茧7.5万吨、3.85万吨、1.55万吨,仍居第3、第5、第9位。
纵观2003年蚕茧生产与市场变化,有二个显著特点推动着这一格局的变化。
一是 茧价呈马鞍形高幅跌宕起伏,各地承受能力有别。2003年市场茧丝价格高幅动荡,周期明显缩短。1-7月份弱势超跌下滑,到7月中下旬干茧吨价2.7-3万元、丝吨价10-11万元,跌入低谷。8月开始,超常上窜,到10月中下旬仅仅三个月时间,干茧吨价上跳到5.5-6万元,上涨速度创下历史纪录;3A级生丝恢复到17.3-18.5万元,可与国际价格接轨。进入11月份以来,市场价格又处于下跌的振荡期。短短一个月,茧价回落到5万元,形成高进低不抛的压库现象;3A丝价回落到15.2-15.5万元,已经接近15万元的风险低限值。这一历史罕见的震荡,不同经济状态地区的承受能力差异度是很大的,决定着各地产业变化的趋势。
二是东部蚕区调整区域布局,西部发展寻求新突破。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部蚕区,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加上“长三角”经济区的逐步形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当地的一些主产区如嘉湖蚕区、苏南蚕区蚕桑生产逐步萎缩。江苏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作出发展苏北新蚕区决策,九十年代初形成现有的规模之后,产业主体在苏北,并蚕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已经凸显调整成效。浙江省在2003年9月制订《浙江省特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了“蚕桑西进”战略,在浙江西南蚕桑发展较为适宜的地区,发展新的蚕桑基地,补充嘉兴、湖州等主产区蚕茧产量的下降,对浙江省茧丝绸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将显现今后。以四川、广西为代表的西部蚕区,充分利用价格承受优势和大交通的物流优势,积极寻求发展新途径。四川省退耕还林,形成川中北、攀西和川南三大优势蚕区产业带。广西区发挥一年八造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大了优质原料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着重宜州、象州等10个基地,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4年将先夺全国发种量之冠。陕西已形成100万亩桑园的生产规模,正在出现后来居上的增产趋势。
这一格局调整的变化,利弊兼具,当需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优势重组。很多反映我国蚕业经济的棘手问题,当于改革管理来解决。
1、要努力排解 2004年蚕茧产销的高风险。2003年市场茧价高频振荡,有市场因素,也有有权经营单位的炒作,跌时挫伤农民积极性,窜时容易误导造成“过热”。对此业内人士要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分析研究产销和供求变化的方方面面及其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当加强前期调研分析,采取宏观调控措施,防范炒作,以维护行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2、要关注蚕茧质量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随着“东桑西移”的进一步推进, 蚕业从沿海经济发达的优茧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由于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原因,会带来总体质量下降的问题。要研究解决生产设施投入和生产技术环境的问题,建立一个有利于质量提高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
3、要深化蚕茧、蚕种的流通体制改革。各省的蚕茧、蚕种流通体制改革起步不一,也存有不少问题。如茧、种流通体制如何国际接轨、厚待农民的产业政策、展拓服务的蚕桑改进费、行业协会的规范管理等,这是我国蚕业经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直面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新思路,构建新机制,实施新办法,注入新的活力。
(根据全国蚕业生产小结摘编)
这一增减变化,使我国蚕茧主产省的产量格局发生了新变化。万吨以上的省际排名依次是:江苏、广西、四川、浙江、山东、广东、安徽、重庆、陕西。其中,江苏生产10.5万吨,尽管减产7.6%,仍列首位;广西以增产7.96%的幅度产茧8万吨,从上年第4位跃升至第2位;浙江7万吨、重庆2.26万吨,则分别退居第4、第8位;广东2.52万吨、安徽2.4万吨,则分别升位至第6、第7位;四川、山东、陕西分别产茧7.5万吨、3.85万吨、1.55万吨,仍居第3、第5、第9位。
纵观2003年蚕茧生产与市场变化,有二个显著特点推动着这一格局的变化。
一是 茧价呈马鞍形高幅跌宕起伏,各地承受能力有别。2003年市场茧丝价格高幅动荡,周期明显缩短。1-7月份弱势超跌下滑,到7月中下旬干茧吨价2.7-3万元、丝吨价10-11万元,跌入低谷。8月开始,超常上窜,到10月中下旬仅仅三个月时间,干茧吨价上跳到5.5-6万元,上涨速度创下历史纪录;3A级生丝恢复到17.3-18.5万元,可与国际价格接轨。进入11月份以来,市场价格又处于下跌的振荡期。短短一个月,茧价回落到5万元,形成高进低不抛的压库现象;3A丝价回落到15.2-15.5万元,已经接近15万元的风险低限值。这一历史罕见的震荡,不同经济状态地区的承受能力差异度是很大的,决定着各地产业变化的趋势。
二是东部蚕区调整区域布局,西部发展寻求新突破。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部蚕区,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加上“长三角”经济区的逐步形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当地的一些主产区如嘉湖蚕区、苏南蚕区蚕桑生产逐步萎缩。江苏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作出发展苏北新蚕区决策,九十年代初形成现有的规模之后,产业主体在苏北,并蚕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已经凸显调整成效。浙江省在2003年9月制订《浙江省特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了“蚕桑西进”战略,在浙江西南蚕桑发展较为适宜的地区,发展新的蚕桑基地,补充嘉兴、湖州等主产区蚕茧产量的下降,对浙江省茧丝绸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将显现今后。以四川、广西为代表的西部蚕区,充分利用价格承受优势和大交通的物流优势,积极寻求发展新途径。四川省退耕还林,形成川中北、攀西和川南三大优势蚕区产业带。广西区发挥一年八造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大了优质原料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着重宜州、象州等10个基地,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4年将先夺全国发种量之冠。陕西已形成100万亩桑园的生产规模,正在出现后来居上的增产趋势。
这一格局调整的变化,利弊兼具,当需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优势重组。很多反映我国蚕业经济的棘手问题,当于改革管理来解决。
1、要努力排解 2004年蚕茧产销的高风险。2003年市场茧价高频振荡,有市场因素,也有有权经营单位的炒作,跌时挫伤农民积极性,窜时容易误导造成“过热”。对此业内人士要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分析研究产销和供求变化的方方面面及其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当加强前期调研分析,采取宏观调控措施,防范炒作,以维护行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2、要关注蚕茧质量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随着“东桑西移”的进一步推进, 蚕业从沿海经济发达的优茧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由于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原因,会带来总体质量下降的问题。要研究解决生产设施投入和生产技术环境的问题,建立一个有利于质量提高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
3、要深化蚕茧、蚕种的流通体制改革。各省的蚕茧、蚕种流通体制改革起步不一,也存有不少问题。如茧、种流通体制如何国际接轨、厚待农民的产业政策、展拓服务的蚕桑改进费、行业协会的规范管理等,这是我国蚕业经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直面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新思路,构建新机制,实施新办法,注入新的活力。
(根据全国蚕业生产小结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