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丝业如何应对WTO的挑战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2-23 11:18:00
中国蚕丝业如何应对WTO的挑战
浙江大学蚕蜂科学系系主任 顾国达博士
中国加入WTO,将给我国的蚕丝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我国茧丝绸行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以迎接WTO的挑战?笔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浙江大学蚕蜂科学系系主任顾国达博士。
笔者: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蚕丝业将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作为研究蚕丝业经济的专家,您怎样看待加入WTO与我国蚕丝业发展的利弊?
顾国达: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和贸易国,悠久的历史和系统的技术,使我国茧丝产量在世界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加入WTO将明显改善我国丝绸出口贸易的环境。随着丝绸配额限制的逐步取消和进口关税的降低,将有利于我国丝绸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茧丝绸业的发展。但是,加入WTO后我国蚕丝业生产流通领域将逐步向外国资本开放,外国丝绸企业将加大对茧丝绸生产经营和流通领域渗透,对我国蚕丝业相关企业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
因此,加入WTO只是给了中国的茧丝绸业一个发展机遇,能否把这个机遇变成现实的利益,从而促进中国茧丝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懈的努力。
笔者:具体地讲,加入WTO将会对我国蚕丝业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顾国达:我国加入WTO后,在丝绸制品的国际贸易方面将面临逐步取消配额限制、减让关税和开放市场等问题,这些都将影响我国的蚕丝业。
(一)配额限制逐步取消的影响
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配额的严重束缚,加入 WTO之后,随着配额限制的逐步削减直到取消,我国纺织业的出口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我国可以获得"一体化比例"和"额外增长率",争取到自由化带来的贸易利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边谈判及时获得多边的优惠待遇,同时可以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与有关国家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更重要的是在北美、欧盟的区域保护主义面前,可以充分利用WTO成员国身份,争取我国的正当利益,并利用各种规则保护国内纺织产业。
但是,世界丝绸市场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容量有限的市场,长期以来生丝生产量占世界纤维生产总量的比例一直稳定在0.18%左右。取消配额表面上看是不再有数量限制,但丝绸市场的容量并不会因此而扩大许多,这必然造成各出口国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二)关税减让的影响
加入WTO对于我国的茧丝绸业来说,实行关税减让和开放市场短期内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长期具有"利好"的一面。
短期负面影响方面:跨国丝绸公司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和品牌优势的强大竞争力将会使我国的一些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的国有企业面临被挤垮的危险。
中长期"利好"方面:降低进口关税首先有利于丝绸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降低技改成本,推动科技进步,有利于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丝绸深加工产品,提高丝绸商品档次;其次,巨大的竞争压力会使许多丝绸企业"置于死地而后生",促使企业积极转换经营管理机制,革新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市场开放的影响
据了解,我国原则同意在2005年以后允许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茧丝绸业的生产、流通和贸易等领域。外国丝绸企业和资本大举进入茧丝绸业带来的资源、市场等多方面的激烈竞争,对我国茧丝绸企业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
笔者:那么,您认为我们国内有关蚕丝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哪些对策,积极从容地面对WTO的挑战?
顾国达:概括讲,"创新"是我国的蚕丝业迎接WTO的挑战、走出困境进而重振丝绸雄风的关键和灵魂所在。所谓的"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涉及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技术创新、经营创新和和管理创新等方面。
(一)技术创新方面
要加大科教投入力度,确立"蚕丝业基础研究依靠国家投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依靠产业自身投入"的理念。建议设立"蚕丝业科技创新基金"等专项基金,以促进蚕业科技的进步和丝绸新产品的开发。近期应抓好以下几点:
蚕业方面:加速选育与推广优质高产的桑、蚕新品种,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抓紧开发简便、省力的养蚕技术;重视简易实用蚕业机具的开发和推广;研究开发蚕业生产规模快速调整技术,缩短蚕业生产规模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反应时间;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蚕丝化学技术,探索桑蚕茧丝的新用途,培育新型的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蚕业。
丝绸方面:大力开发真丝高档产品;加大蚕丝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交并产品开发的力度,树立丝绸消费的新形象;顺应"环保"和"绿色"的时代潮流,大力发展丝绸内衣产品,特别是丝针织产品;大力开发室内装饰用和产业用(如轿车内衬)的丝绸新产品,积极开拓丝绸在保健、医药、食品等领域的新用途。
(二)经营创新方面
茧丝绸业的经营观念要从数量的扩张转移到效益和质量的提高上来,实施"名牌工程"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近期应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蚕业方面:因地制宜,调整养蚕布局,坚持并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注重规模效益,努力扩大蚕业经营规模;加强基地建设,努力稳定老蚕区,积极开拓新蚕区;探索建立蚕种的开放型期货市场的可能性,规范蚕种检验和蚕种流通,实施蚕种品牌战略,严格执行蚕种检验规程,放宽蚕种经营权限,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促使蚕种场提高蚕种质量,降低蚕种生产成本;强化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的扩大和恶化,提高蚕业生产的环境质量。
丝绸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新的市场,尤其是非配额地区的市场,使"丝绸大国"变成"丝绸强国";实施名品、名牌工程,抢占市场制高点,通过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来开拓市场,增加丝绸消费量。
(三)管理创新方面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法规,强化宏观调控,规范管理行为;实行政企分开,以贸易为龙头,推进经营管理体制的一体化改革,使整个丝绸行业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相互依存的系统;加强对蚕丝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加强和完善蚕丝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以生丝市场价格为基准的茧丝绸价格联动体制,贯彻"优质优价"的蚕茧收购政策;推动和完善厂丝储备制度的实施,有效发挥风险发展基金在调控价格、调节生丝供求关系方面的作用;强化丝绸出口管理,严厉打击生丝走私活动,改善丝绸贸易条件,建议制定丝绸出口最低价或自律价以改善丝绸贸易条件,提高丝绸贸易的经济效益;组建跨地区的丝绸企业集团,增加丝绸企业的竞争压力,以便在重振中国丝绸雄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转岗、下岗和建立社会福利基金等措施,减轻蚕丝企业的社会负担,增强经营活力。
转摘自《蚕丝在线》
浙江大学蚕蜂科学系系主任 顾国达博士
中国加入WTO,将给我国的蚕丝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我国茧丝绸行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以迎接WTO的挑战?笔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浙江大学蚕蜂科学系系主任顾国达博士。
笔者: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蚕丝业将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作为研究蚕丝业经济的专家,您怎样看待加入WTO与我国蚕丝业发展的利弊?
顾国达: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和贸易国,悠久的历史和系统的技术,使我国茧丝产量在世界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加入WTO将明显改善我国丝绸出口贸易的环境。随着丝绸配额限制的逐步取消和进口关税的降低,将有利于我国丝绸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茧丝绸业的发展。但是,加入WTO后我国蚕丝业生产流通领域将逐步向外国资本开放,外国丝绸企业将加大对茧丝绸生产经营和流通领域渗透,对我国蚕丝业相关企业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
因此,加入WTO只是给了中国的茧丝绸业一个发展机遇,能否把这个机遇变成现实的利益,从而促进中国茧丝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懈的努力。
笔者:具体地讲,加入WTO将会对我国蚕丝业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顾国达:我国加入WTO后,在丝绸制品的国际贸易方面将面临逐步取消配额限制、减让关税和开放市场等问题,这些都将影响我国的蚕丝业。
(一)配额限制逐步取消的影响
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配额的严重束缚,加入 WTO之后,随着配额限制的逐步削减直到取消,我国纺织业的出口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我国可以获得"一体化比例"和"额外增长率",争取到自由化带来的贸易利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边谈判及时获得多边的优惠待遇,同时可以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与有关国家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更重要的是在北美、欧盟的区域保护主义面前,可以充分利用WTO成员国身份,争取我国的正当利益,并利用各种规则保护国内纺织产业。
但是,世界丝绸市场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容量有限的市场,长期以来生丝生产量占世界纤维生产总量的比例一直稳定在0.18%左右。取消配额表面上看是不再有数量限制,但丝绸市场的容量并不会因此而扩大许多,这必然造成各出口国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二)关税减让的影响
加入WTO对于我国的茧丝绸业来说,实行关税减让和开放市场短期内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长期具有"利好"的一面。
短期负面影响方面:跨国丝绸公司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和品牌优势的强大竞争力将会使我国的一些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的国有企业面临被挤垮的危险。
中长期"利好"方面:降低进口关税首先有利于丝绸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降低技改成本,推动科技进步,有利于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丝绸深加工产品,提高丝绸商品档次;其次,巨大的竞争压力会使许多丝绸企业"置于死地而后生",促使企业积极转换经营管理机制,革新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市场开放的影响
据了解,我国原则同意在2005年以后允许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茧丝绸业的生产、流通和贸易等领域。外国丝绸企业和资本大举进入茧丝绸业带来的资源、市场等多方面的激烈竞争,对我国茧丝绸企业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
笔者:那么,您认为我们国内有关蚕丝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哪些对策,积极从容地面对WTO的挑战?
顾国达:概括讲,"创新"是我国的蚕丝业迎接WTO的挑战、走出困境进而重振丝绸雄风的关键和灵魂所在。所谓的"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涉及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技术创新、经营创新和和管理创新等方面。
(一)技术创新方面
要加大科教投入力度,确立"蚕丝业基础研究依靠国家投资,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依靠产业自身投入"的理念。建议设立"蚕丝业科技创新基金"等专项基金,以促进蚕业科技的进步和丝绸新产品的开发。近期应抓好以下几点:
蚕业方面:加速选育与推广优质高产的桑、蚕新品种,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抓紧开发简便、省力的养蚕技术;重视简易实用蚕业机具的开发和推广;研究开发蚕业生产规模快速调整技术,缩短蚕业生产规模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反应时间;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蚕丝化学技术,探索桑蚕茧丝的新用途,培育新型的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蚕业。
丝绸方面:大力开发真丝高档产品;加大蚕丝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交并产品开发的力度,树立丝绸消费的新形象;顺应"环保"和"绿色"的时代潮流,大力发展丝绸内衣产品,特别是丝针织产品;大力开发室内装饰用和产业用(如轿车内衬)的丝绸新产品,积极开拓丝绸在保健、医药、食品等领域的新用途。
(二)经营创新方面
茧丝绸业的经营观念要从数量的扩张转移到效益和质量的提高上来,实施"名牌工程"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近期应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蚕业方面:因地制宜,调整养蚕布局,坚持并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注重规模效益,努力扩大蚕业经营规模;加强基地建设,努力稳定老蚕区,积极开拓新蚕区;探索建立蚕种的开放型期货市场的可能性,规范蚕种检验和蚕种流通,实施蚕种品牌战略,严格执行蚕种检验规程,放宽蚕种经营权限,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促使蚕种场提高蚕种质量,降低蚕种生产成本;强化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的扩大和恶化,提高蚕业生产的环境质量。
丝绸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新的市场,尤其是非配额地区的市场,使"丝绸大国"变成"丝绸强国";实施名品、名牌工程,抢占市场制高点,通过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来开拓市场,增加丝绸消费量。
(三)管理创新方面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法规,强化宏观调控,规范管理行为;实行政企分开,以贸易为龙头,推进经营管理体制的一体化改革,使整个丝绸行业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相互依存的系统;加强对蚕丝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加强和完善蚕丝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以生丝市场价格为基准的茧丝绸价格联动体制,贯彻"优质优价"的蚕茧收购政策;推动和完善厂丝储备制度的实施,有效发挥风险发展基金在调控价格、调节生丝供求关系方面的作用;强化丝绸出口管理,严厉打击生丝走私活动,改善丝绸贸易条件,建议制定丝绸出口最低价或自律价以改善丝绸贸易条件,提高丝绸贸易的经济效益;组建跨地区的丝绸企业集团,增加丝绸企业的竞争压力,以便在重振中国丝绸雄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转岗、下岗和建立社会福利基金等措施,减轻蚕丝企业的社会负担,增强经营活力。
转摘自《蚕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