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西两省区发展茧丝绸业对宜宾的启示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1-04 11:00:00
我国茧丝绸业是能够主导世界茧丝绸市场的传统优势产业,蚕茧、生丝、丝绸、服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国蚕桑生产区域布局发生着明显变化,已呈现出“东桑西移”的发展趋势,广东、广西很快地调整或承接了这种发展格局。如何正确认识和驾驭这种变化趋势,加快发展我市茧丝绸业发展,由市蚕业协会组织市行管办、蚕业站和10个区县丝绸企业的负责人,共计18人,于今年11月19日至26日到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始兴县公司、广西蚕业管理总站和贵港市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学习。两广茧丝绸业的发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一、两广茧丝绸业的发展现状
(一)广东省茧丝绸发展情况。广东省是我国传统的种桑养蚕大省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蚕桑生产达到高峰,蚕茧产量达80万担。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蚕桑生产从顺德等地区退出,全省茧丝绸业一度萎缩。从2000年起,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试点,省政府将全省茧丝绸行业授权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经营。该公司是以生产、经营茧丝绸和纺织服装为主业,以贸易为龙头,集贸工农科教为一体的国有企业集团。与授权经营前相比,丝绸工业总产值35亿元,外贸出口由5.3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13亿美元;蚕茧产量由1999年的30万担增长到2005年的65万担,基地蚕农亩桑净收入平均达3000多元,专业养蚕户亩桑收入高达4000多元,联结和带动贫困地区30多万农户,150多万农业人口,3.5万企业员工。2004年分别被国家商务部、中国企业家联合会评为中国出口企业200强第27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37位。其主要特点有四:
1. 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一体化体制优势。集团公司对获得授权经营的85户企业(含集团本部),实行资产重组和产权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投入3亿多元,把全省12家蚕种场整合为蚕业集团,建立了以资产联结为纽带的新型母子关系。通过改制,集团各企业呈现出体制新、机制活、效益好的崭新面貌。资产和经济效益持续向好,2004年授权经营考核资产基数与2001年相比,总资产增长44%,国家所有者权益增长52%,利润增长472%,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考核优秀。
2. 优化资源配置,狠抓集约经营。根据茧丝绸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紧密相连的特点。通过股份制改造,有效聚合和高效配置了产业链中不适应市场变化的资源和企业群体;通过贸易优势,整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提供产业集群服务,合理配置贸工农科教资源,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重点扶持发展15个县市丝绸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年产鲜茧5-10万担的市县和年产茧1万担的主产乡镇,着手建设20个3万亩、5个10万亩的蚕桑生产基地,10家丝厂和一批高标准纺织服装出口生产基地。
3.强化利益连接机制,形成多赢局面。集团公司立足“三农”,服务大局,把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县域与公司做大做强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联结。始兴县公司与蚕农签定保护价12元收购合同,坚持了7年,到今年签约率100%,同时负责小蚕共育到四龄以后,蚕农仅十多天就可以卖茧,两种手段有效地促进了蚕桑发展,产量从1997年的3800担上升到2005年的4万担,单产达40公斤以上。
4. 注重用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从蚕桑到服装有专家队伍负责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和设备工艺改进,形成从茧丝到服装的系列产品。同时实施品牌带动,其中服装“雅迪丝”已在全国大城市开设了50多家专卖店,“丝丽”主要销往纽约、巴黎、东京、意大利等地。被商务部列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冲刺世界名牌的重点扶持企业”。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茧丝绸发展情况。广西过去是我国以甘蔗为主的白(砂)糖原料产区,由于糖厂经济效益下滑,迫切需要调整种植结构,为农民寻找新的脱贫致富之道。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的推动下,1997年桑园面积达18万亩,蚕茧产量30万担,位居全国第九。“十五”期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广西蚕桑业开始迅猛发展,到2004年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4年大幅度增大,年均增长率高达38%以上;全区养蚕农户53万户,桑园面积逾114万亩,蚕茧产量214万担,是2000年的3.64倍,位居全国第二,预计今年将达250万担,成为全国第一。2004年,全区蚕茧生产实现农民销售收入16.7亿元。广西的快速发展弥补了全国因东部地区蚕茧产量下降可能带来的原料紧缺,保证了我丝绸大国在世界丝绸业界的份额进一步上升。其主要特点有五:
1.定位准确,发展氛围浓厚。自治区政府提出把桑蚕产业列为广西重点加快发展的11大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提出要把桑蚕产业发展成为继糖蔗产业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区农业厅把蚕桑确定为“第一产业”,一把手亲自抓,厅领导每月召开一次专门研究桑蚕生产的工作例会,同时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全国桑蚕第一大省目标的实现。全区各桑蚕主产区高度重视桑蚕产业发展,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等5大优势蚕区都分别制定了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措施,象州、宜州、环江、柳城、鹿寨、柳江等桑蚕生产大县(市)拨出专项资金,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扶持桑蚕产业发展,发展氛围日趋浓厚。
2. 结构优化,形成规模发展。全区逐步形成桂南、桂中、桂西北三大优势产业带。南宁、河池、来宾、柳州、贵港五市桑园面积占全自治区83%,鲜茧产量占88%。鲜茧产量在1万担以上的县(市、区)有27个,其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鲜茧产量分别占全区的85.2%、93.7%和94.2%,其中宜州、横县、忻城县、象州县、鹿寨县、宾阳县和环江县7个县(市)年产鲜茧10万担以上。宜州市已达43.15万担,成为我国蚕茧产量第一大县。
3. 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全年可养10季蚕,与全国大多数地方只能养4季蚕比,时间长,成本低,新茧早于全国2个月上市,成为青黄不接时的主要货源。种桑养蚕平均亩产100公斤以上,年收入达2000元以上,重点产区单产高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在广西很多地方流传着“家有三亩桑,年收万元奔小康”的说法,蚕桑业已是广西农民收益最高的经济作物,充分调动了蚕农自身的积极性。较好解决了“三农”问题。
4.健全的蚕桑质保和推广体系。主要依托技术力量较为雄厚、基础设施较为齐备的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重点在研究推广蚕桑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预报、检疫与监控,严把蚕种繁育和销售质量关。全区形成“研究开发--推广--繁育--检疫”多级蚕桑研究推广体系,保证了蚕桑业的发展。
5、丝绸工业发展滞后,收购主体多元化。全区缫丝生产规模76920绪,生丝产量3900吨,消化区内蚕茧约1/3左右。 丝绸深加工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丝绸工业产值的0.5%,大量的蚕茧无法实现就地加工增值。因此,生产发展没有稳定的龙头企业带动。实行多元化的收购主体,2004年全区取得鲜茧收购证的茧站共有507家,完全市场化的自由买卖。我们在贵港市了解到,这正是他们担忧之处,完全让农民在市场中起落,将来导致生产大起大落。因此已下决心规范市场准人,培育稳定的生产经营主体。
二、两广发展茧丝绸产业给宜宾的启示
通过对两广的考察学习,看到了两地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映衬出我市的优劣所在。应认真反思,取长补短,找准推动我市茧丝绸业持续发展的支点,两广的发展经验给我市茧丝绸发展的启示有四点:
(一)必须转变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逐级增值。目前,我市由于后加工体现的产业递增能力很弱,行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推动力主要依托于十个区县丝绸公司,通过收购蚕茧环节来调节体现和分配蚕农、公司和加工企业的利益。行情好时可以推动两头发展,行情差时,收购环节自身无力消化市场风险,行业发展的支点脆弱。因此应向广东学习,以外贸和工业为支称,推动产业化发展。通过整合力量,壮大贸工来反哺生产发展。以我市或引进有出口和加工优势的企业为主,实行强强联合,再以各种资金、资产纽带形式联合纯粹收购性质的企业,尽量减少中间成本,提高行业整体效益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也才有实力充分让利于蚕农,调动生产发展积极性,保护蚕农利益和蚕桑基础。
(二)必须坚持有序发展,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生产经营市场相对规范有序是茧丝绸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第一,产业链条长,各环节唇齿相依,必须有序发展才能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利益合理分配。第二,蚕业是由生产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虽然育苗栽桑可以当年见效,但盛产期在三年以后,如果纯粹在无序的市场发展,必然导致农民受损,生产自生自灭。必须依法管理,有序发展,发展稳定的投资服务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但在严格市场准人,保护合法企业的同时,必须配套监督管理措施,对不投入、不发展、不服务,损害蚕农利益的要坚决取缔,同时各地应提取生产发展和风险保证基金,确保生产发展和蚕农利益。
(三)必须提高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充分调动蚕农生产积极性。要转变过去以政府投入、行政命令的发展方式,关键是通过提高比较效益来提高蚕农自身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投入、管理和发展,增强内在动力。一是提高单产质量。除蚕农和企业自身要加大投入外,政府应该增加一定的资金投入,重点投向于搞好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和开展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优茧优价,拉开质量价差,充分调动蚕农提高质量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单产效益。蚕茧价格要实行最低保护价,充分让利于蚕农,同其他经济作物有比较优势。三是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区集中。要力促优势资源向高县、珙县、兴文等优势产区规模发展,其余地方集中培养和发展5000担以上的乡镇和规模较大村组。
(四)加强政策引导,确保我市茧丝绸形成比较优势和产业优势。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引导蚕业的优化布局,使蚕业向优势规模产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争创新名牌。对相关部门建立落实动态考评机制,共同使全市在“十一五”期间茧丝绸能够快速持续健康配套发展。
作者:宜宾市蚕业管理站 张志芳
信息来源;四川蚕业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