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鞋类反倾销为何“不按规矩出牌”(下)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2-28 09:08:00
(续前)
--“这无疑是平衡各方面关系的一个结果”
陈立鹏说,欧盟之所以采取这种“史无前例”的做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平衡欧盟内部市场矛盾。而曼德尔森也在此前明确表示,对于渴望获得亚洲廉价商品的零售商、以及声称85万个本地就业机会受到威胁的欧洲制鞋商,他已经最大限度地兼顾了二者的利益。
涉案金额高达7.3亿美元的鞋类反倾销案件波及中国1200余家制鞋企业和400多万工人,也是欧盟制造商和零售商“角力”的一个战场。意大利是对制裁中国鞋的主要推动者,而一些北欧国家因来自中国的中低端产品对其制造业部门威胁甚微,强烈主张维护对中国鞋产品的自由贸易。
另一方面,欧盟大型零售商一半以上的鞋子货源在中国和越南,鞋子采购期又长达6-8个月,如果限制亚洲国家生产的鞋子,进口商和零售商难以及时调整采购方向;如果反倾销税将每双鞋的生产成本提高4-6欧元,欧盟市场上的零售价格就会上涨15-20欧元,容易“激怒”消费者。
一些业界人士分析,“4%到19%”的渐进方式就是为了照顾欧洲零售商的利益,使他们获得足够的缓冲时间调整商品结构和削减成本,甚至来得及去寻找中国以外的生产商或贴牌工厂。
同时,为了照顾另外一些欧洲知名品牌拥有者的利益,运动鞋基本上被排除在反倾销名单之外。目前世界上近三分之二的运动鞋在中国生产,特别是阿迪达斯、耐克、彪马等国际知名品牌。在曼德尔森的建议征税计划中称,关税加征计划不针对所有售价在9欧元以上的运动鞋及尺码不超过37.5号的童鞋。
--警惕“史无前例”做法波及其他行业
贸易专家分析认为,去年中国和欧盟、美国的关于纺织品的贸易争端,是依据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的特保条款,因而有许多的协商与妥协;而在欧盟“鞋案”中表现出的“平衡”术,则显示了国际贸易摩擦更为复杂的新动向。
陈立鹏说,对比去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可以看出欧盟此次鞋类反倾销采取了种种“不按规矩出牌”的做法,根本原因在于内部不同国家经济机构的差异,这使欧盟在出台反倾销政策时必须更注重“平衡”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其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产业转移又使得不少欧洲厂商与中国制造商的利益紧密相连,经过去年纺织品贸易争端后,双方不断发展的“联合维权”也让欧盟更加谨慎;中国企业的成熟和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能力也成为欧盟采取反倾销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专家分析认为,在鞋类贸易争端之后,“平衡”的手法会越来越多地用于中欧之间的贸易争端。因而中国企业应当更大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以维护自身权益。
吴振昌说,他们代表的一百多家中国鞋制造商希望在与欧盟贸易救济司司长维尼格的当面会晤中为自己辩护。而在维尼格3月10日起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中,走访温州地区的鞋业制造商将是一项重要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