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交会"看中国外贸"健康指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3-07 10:32:00
为期一周的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6日在上海落幕。记者所见所闻感到,中国外贸的“健康指数”仍有待提高。
作为国内最大的区域性经贸盛会之一,华交会对海外客商的吸引力日益增长。去年第15届华交会上,到会境外客商首次超过2万人,今年外商人数又增加两成。然而,面对华交会上越来越多的老外客商,中国企业的心态却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陈杂。
“不要让华交会成为外国采购商的集中砍价场!” 浙江东方集团嘉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卜长波语出惊人。
常年参加外贸会展的卜长波发现,很多外商参加这种大型会展或者跨国采购会,“不是带着订单来,而是希望了解中国市场,打探各生产厂商的价格,以便在日后的业务谈判中痛下杀手。”
外商“变脸”背后,折射出的仍是中国制造竞相压价的恶性病。上海一家工艺蜡烛生产企业的董事长陆熔对此有切肤之痛。
去年11月,由于国外进口商和少数国内蜡烛企业联手压价,使得美国决定对我出口的蜡烛征收108%的高额反倾销税。“我们的价格实在太便宜了,连泰国的出口价都是我们的1.5倍。” 廉价物美的中国商品,在外国客商无比精明的讨价还价声中,已经退到了几乎没有利润的边缘。
而“外贸坏账”正在成为恶意压价之外的另一个危险。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已高达5%,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20倍。依此推算,中国每年因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在300亿美元左右。这一比例已经接近中国外贸企业的盈利率。
与中国企业举步维艰的出口相比,国外品牌企业却依靠“贴牌”战略获益丰厚。品牌缺失成为我国外贸的另一个“疑难杂症”。华交会上,山东盛宏玩具公司介绍说,该公司为西班牙的著名品牌“ZARA”贴牌生产服装,同样品质的商品,一挂上“ZARA”的标签立刻身价倍增,其售价是中国企业出口价的4-5倍,甚至8-10倍!
“我们有设计,但是没品牌!”正是那一方小小的标签,决定了中国企业只能站在价值分配链条的末端,获取微薄的加工费,拱手把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利润让给国外企业。
在第16届华交会上,政府部门从扶持外贸企业到扶持外贸品牌的战略转变正在显现。上海市外经贸委政策研究室的陈章远指出,今年华交会不注重统计参展企业数量,而是重视统计参展品牌数量:获商务部确认的“中国名牌出口商品”有54个,“省市出口名牌”有655个。
不过,出口品牌战略必须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不可能操之过急。浙江凯喜雅公司以自主品牌出口的生丝在国外已经打响,价格比同类产品高1美元/千克。经理冯继延认为,打造品牌需要时间,国外也是经过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对于中国来说,这可能仍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使用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市场,也令中国外贸企业频频受到“伤害”。类似标准包括欧盟针对机电产品的“双绿指令”,日本对农产品残留化学品的“肯定列表制度”,美国在保护知识产权领域的“337调查”,等等。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此前在上海的纺织论坛上指出,国内企业对国际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缺乏研究,盲目乐观,导致巨大损失。随着中欧、中美纺织品达成协议,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2008年前都将处于大势平稳状态,但反倾销以及SA8000等非贸易壁垒仍将持续,而且更难应对。
信息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