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五省(区)第九次桑蚕育种协作会议纪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2-09 11:53:00
中南五省(区)第九次桑蚕育种协作会于2001年10月24-26日在湖南澧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广东省蚕业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蚕丝科学系、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指导所、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作站、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湖南省农业厅科教处、湖南省农业厅经作处、湖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等11个单位、24位代表。湖南省农业厅科教处王新明处长、经作处胡耀龙副处长到会指导并讲了话。
会议期间,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蚕学首席教师林健荣教授,作了"我国近年家蚕育种技术新进展与专养雄蚕实用品种选育"的学术报告。省级优秀专家、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原所长靳永年研究员,回顾了近20年来中南区桑蚕育种协作由两广协作扩大到珠江流域(粤、桂、湘)协作,进而逐步发展到目前的中南五省(区)协作的详细历程,并以本人的亲身感受,畅谈多年来中南区的桑蚕育种协作对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水平,多出育种成果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今后加大协作深度,进一步提高育种协作成效的建议。使与会代表深受启发。
这次协作会是在新世纪第一年召开的,是对中南五省(区)"九五"桑蚕育种新成果的一次检阅。会议收到论文10篇。论文展示表明,通过"九五"期间卓有成效的协作研究,已育成或初步选育出5对夏秋蚕新品种。
广西蚕业指导所承担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育成的夏秋用新品种"芙·桂×朝·凤",于2000年5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经5省实验室联合鉴定,与具有全国区域代表性的3对夏秋用对照品种"苏3元"、"芙蓉×湘晖"、"9·芙×7·湘"(全国夏秋蚕鉴定对照品种)相比,结茧率相仿,万蚕收茧量、茧层率均超过这3对对照种。是一对强健、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夏秋用新品种。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九五"期间承担湖南省科技攻关课题育成的夏秋蚕新品种"21·35×22·36",具有好养、高产、茧大、丝多、质优的优良性状。实验室鉴定、农村区试和面上试养表明,体质与对照种"9·芙×7·湘"相仿,其它产茧量和丝量、丝质等经济性状均大幅度超过对照种。近年在湖南、四川、重庆共试养6100余盒,一般盒种产茧达35公斤。该品种于2001年9月通过湖南省农业厅科技成果现场评议。
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采用NaF水溶液进行累代或隔代添食的方法,选育组配成耐氟化物桑蚕新品种"研·丰×7N·湘F"。实验室和农村试养,并参加广东省新蚕品种比试鉴定的成绩表明,该品种各项经济性状优于或接近对照的现行生产用品种"9·芙×7·湘",但耐氟化物抗污染性能明显强于生产用种,是一对在工业污染较严重地区具有广阔推广前景的实用蚕品种。
广东丝绸集团蚕种繁育试验所在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资助下,初步选育出华南地区春秋用新蚕品种"金·丰×玉·龙",经2000-2001年连续两年5次实验室鉴定和农村少量区试鉴定、试养,虫蛹生命率与对照种"9·芙×7·湘"相仿,其它各项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种,尤其是干茧出丝率较对照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拟2002年继续参加广东省蚕品种审定鉴定。
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引进多丝量品种"华峰"、"雪松",对强健性品种"895"、"892"进行改良,初步选育出新蚕品种"新华×九雪",从实验室鉴定和农村少量饲养试验成绩看出,体质与对照的生产用品种"黄鹤×朝霞"相仿,各项茧丝质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种,一茧丝长1097米,茧层率23.98%,且具有斑纹双限性性状,是一对很有希望的优良中晚秋用蚕品种。
此外,广西蚕业指导所利用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开展《利用家蚕限性黄茧种与现行白茧种组配四元杂交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组配成的四元杂交种,虫蛹生命率、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等主要经济性状可达到或超过现行四元白茧种的水平;F1代的8种组合形式有4种是黄茧为雌,白茧为雄,实施雌雄茧分缫,对缫制天然黄色生丝,开发天然金黄色丝绸新产品具有积极的经济意义。这一探讨性研究,为限性黄茧蚕品种的实用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河南云阳蚕业试验场自开展桑蚕育种省际协作以来,桑蚕品种选育领域也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
会上大家还就科研体制改革、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雷国新所长介绍了该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大改革力度,走科研、生产、开发相结合的路子,特别是充分发挥本所育成的夏秋蚕品种的优势,扩大优良蚕品种原种及一代杂交种生产,积极拓展国内蚕种市场,搞好售后服务,促进蚕种销售,明显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缓解事业费不足的举措。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肖更生所长详细介绍了该所近年科技体制改革及以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龙头,大力开发和经营桑果汁、蛹虫草、桑枝灵芝等综合利用新产品,创品牌占领市场,有力壮大本所经济,从财力上支持其它科研项目,使研究与开发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的经验。广西蚕业指导所、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和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深化内部改革,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开展多种经营,科研、开发、经营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我国加入WTO在即,为适应蚕业规模化经营及满足市场对开发丝绸新产品所需优质生丝的要求,选育出强健、多抗、丝多、质优的新型蚕品种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南五省(区)蚕桑科研单位,通过老一代专家的努力,已为桑蚕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造就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育种队伍,特别是在夏秋蚕品种选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拥有丰富的品种种质资源和良好的育种科研设施,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共谋发展,坚持小行业大协作,实行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均沾,力争在新世纪中不断选育出满足生产和市场需要的优良新蚕品种,为我国蚕丝业的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会上代表们通过认真讨论,议定了《中南五省(区)桑蚕育种协作协议书》。
会议商定,中南五省(区)第十次桑蚕育种协作会于2003年在湖北省召开,由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主办。建议中南四省(区)第七次桑树科研开发协作会与桑蚕育种协作会同期联合举行。
中南五省(区)桑蚕育种协作组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代章)
2001年10月26日 转自《蚕丝在线》网
会议期间,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蚕学首席教师林健荣教授,作了"我国近年家蚕育种技术新进展与专养雄蚕实用品种选育"的学术报告。省级优秀专家、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原所长靳永年研究员,回顾了近20年来中南区桑蚕育种协作由两广协作扩大到珠江流域(粤、桂、湘)协作,进而逐步发展到目前的中南五省(区)协作的详细历程,并以本人的亲身感受,畅谈多年来中南区的桑蚕育种协作对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水平,多出育种成果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今后加大协作深度,进一步提高育种协作成效的建议。使与会代表深受启发。
这次协作会是在新世纪第一年召开的,是对中南五省(区)"九五"桑蚕育种新成果的一次检阅。会议收到论文10篇。论文展示表明,通过"九五"期间卓有成效的协作研究,已育成或初步选育出5对夏秋蚕新品种。
广西蚕业指导所承担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育成的夏秋用新品种"芙·桂×朝·凤",于2000年5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经5省实验室联合鉴定,与具有全国区域代表性的3对夏秋用对照品种"苏3元"、"芙蓉×湘晖"、"9·芙×7·湘"(全国夏秋蚕鉴定对照品种)相比,结茧率相仿,万蚕收茧量、茧层率均超过这3对对照种。是一对强健、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夏秋用新品种。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九五"期间承担湖南省科技攻关课题育成的夏秋蚕新品种"21·35×22·36",具有好养、高产、茧大、丝多、质优的优良性状。实验室鉴定、农村区试和面上试养表明,体质与对照种"9·芙×7·湘"相仿,其它产茧量和丝量、丝质等经济性状均大幅度超过对照种。近年在湖南、四川、重庆共试养6100余盒,一般盒种产茧达35公斤。该品种于2001年9月通过湖南省农业厅科技成果现场评议。
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采用NaF水溶液进行累代或隔代添食的方法,选育组配成耐氟化物桑蚕新品种"研·丰×7N·湘F"。实验室和农村试养,并参加广东省新蚕品种比试鉴定的成绩表明,该品种各项经济性状优于或接近对照的现行生产用品种"9·芙×7·湘",但耐氟化物抗污染性能明显强于生产用种,是一对在工业污染较严重地区具有广阔推广前景的实用蚕品种。
广东丝绸集团蚕种繁育试验所在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资助下,初步选育出华南地区春秋用新蚕品种"金·丰×玉·龙",经2000-2001年连续两年5次实验室鉴定和农村少量区试鉴定、试养,虫蛹生命率与对照种"9·芙×7·湘"相仿,其它各项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种,尤其是干茧出丝率较对照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拟2002年继续参加广东省蚕品种审定鉴定。
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引进多丝量品种"华峰"、"雪松",对强健性品种"895"、"892"进行改良,初步选育出新蚕品种"新华×九雪",从实验室鉴定和农村少量饲养试验成绩看出,体质与对照的生产用品种"黄鹤×朝霞"相仿,各项茧丝质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种,一茧丝长1097米,茧层率23.98%,且具有斑纹双限性性状,是一对很有希望的优良中晚秋用蚕品种。
此外,广西蚕业指导所利用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开展《利用家蚕限性黄茧种与现行白茧种组配四元杂交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组配成的四元杂交种,虫蛹生命率、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等主要经济性状可达到或超过现行四元白茧种的水平;F1代的8种组合形式有4种是黄茧为雌,白茧为雄,实施雌雄茧分缫,对缫制天然黄色生丝,开发天然金黄色丝绸新产品具有积极的经济意义。这一探讨性研究,为限性黄茧蚕品种的实用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河南云阳蚕业试验场自开展桑蚕育种省际协作以来,桑蚕品种选育领域也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
会上大家还就科研体制改革、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雷国新所长介绍了该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大改革力度,走科研、生产、开发相结合的路子,特别是充分发挥本所育成的夏秋蚕品种的优势,扩大优良蚕品种原种及一代杂交种生产,积极拓展国内蚕种市场,搞好售后服务,促进蚕种销售,明显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缓解事业费不足的举措。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肖更生所长详细介绍了该所近年科技体制改革及以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龙头,大力开发和经营桑果汁、蛹虫草、桑枝灵芝等综合利用新产品,创品牌占领市场,有力壮大本所经济,从财力上支持其它科研项目,使研究与开发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的经验。广西蚕业指导所、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和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深化内部改革,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开展多种经营,科研、开发、经营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我国加入WTO在即,为适应蚕业规模化经营及满足市场对开发丝绸新产品所需优质生丝的要求,选育出强健、多抗、丝多、质优的新型蚕品种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南五省(区)蚕桑科研单位,通过老一代专家的努力,已为桑蚕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造就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育种队伍,特别是在夏秋蚕品种选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拥有丰富的品种种质资源和良好的育种科研设施,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共谋发展,坚持小行业大协作,实行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均沾,力争在新世纪中不断选育出满足生产和市场需要的优良新蚕品种,为我国蚕丝业的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会上代表们通过认真讨论,议定了《中南五省(区)桑蚕育种协作协议书》。
会议商定,中南五省(区)第十次桑蚕育种协作会于2003年在湖北省召开,由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主办。建议中南四省(区)第七次桑树科研开发协作会与桑蚕育种协作会同期联合举行。
中南五省(区)桑蚕育种协作组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代章)
2001年10月26日 转自《蚕丝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