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蚕业呈现新亮点及2006年发展思路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4-11 10:52:00
2005年,陕西蚕桑产业稳步发展,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生产部门统计情况来看,蚕茧产量和产值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05年11月底,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23.43万亩,其中投产桑园为72万亩;全年发种58.67万张,比去年多发1.5万张,增长2.49﹪;全年产茧20272吨,比上年增加635吨,增产3.23%,其中春茧9564吨,同比增长2.4%;按全年实际收购平均价820元/50公斤计算,农民获茧款3.36亿元;生丝产量预计可达1679.8吨,比上年增长34.32%。目前全省有养蚕户32.5万户,占全省乡村总户数的4.62%。按全省全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计算,养蚕户仅养蚕一项户均收入1029.8元,占全省人均纯收入的8.52%。
春蚕期虽然遭遇霜冻低温、持续干旱影响,桑树发芽推迟,导致春蚕发种推迟,春蚕发种量有所下降。但从总体上看,蚕农养蚕积极性高涨,桑园管理上舍得投资,加强了桑园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蚕桑产业发展稳步增长。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大幅度提升。小蚕共育普及率接近20%,小蚕饲育箱和省力化蚕台推广迅速,方格蔟推广使用达到933万片,大棚等设施养蚕在千阳等县开始普及。全省蚕桑技术培训近30万人次。蚕桑科技入户率进一步提高。二是“一村一品”使蚕桑产业凸现新的亮点。勉县温泉镇刘家山村,地处贫困山区,村委会在县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下,充分利用本村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蚕桑业,目前已经达到户均一亩桑,人均一张蚕,年户均收入3300元,人均1000元以上。杨凌圣桑公司在陕南推行“一村一品”运动,与种植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既降低了农户种植果桑的风险,又确保了企业原料来源的稳定,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门路。他们在陕南山区已建成2万亩果桑基地,使10个乡镇、90个行政村、720个村民小组,约1.2万户农民从中受益,从1999年的亩收入500-7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元左右。三是生态桑园有着强劲的生命力。桑树能有效地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在陕北风沙和黄土沟壑区栽植,生命力强劲。绥德县已建成20万亩坡地桑草间套生态桑园,长势很好。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扶持力度不大,发展缺乏后劲。二是蚕种生产单位,基础设施老化,资产负债率较高,制约蚕种生产的发展。三是养蚕水平低,养蚕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技术培训的问题日益突出。
2006年陕西省蚕桑产业的思路: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发展蚕业生产是陕西省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和绿化山川、优化生态环境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领导。
2. 发挥区域优势,抓好基础建设。引进推广优良桑树品种和蚕品种,重点发展“陕桑305”等优良桑品种,大力推广871×872、陕蚕四号、春蕾×镇珠等多丝量蚕品种,加快低产桑园的改造步伐,在年发种量2万张以上的县和发种量5000张以上的乡镇建立标准化催青室,年养蚕100张以上的村建立标准化养蚕室。小蚕共育户要建设消毒灶、消毒池。
3. 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养蚕水平,重点是抓好以微粒子病防治为中心的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和以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为中心的实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大力推广方格蔟上蔟技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开展对蚕技推广人员和蚕农的教育培训,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手拉手培训活动,使养蚕人员真正的掌握优质高产的养蚕技术。
4. 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产业发展,一是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落实蚕桑技术改进费的提取和使用,二是要对蚕桑产业给予立项扶持,尤其是要加强对蚕种场的技术改造和设施改造的投资,对建立小蚕专用桑园,专用蚕室和小蚕专用饲育箱,消毒灶的农户给以一定的资金扶持。
5. 重点应抓好以下几点:(1)顺应形势发展,促进体制改革。(2)抓好蚕技推广队伍建设,发挥科技在桑蚕业生产中的作用。(3)尽快出台《陕西省蚕种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蚕种管理工作。
信息来源:陕西省园艺蚕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