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交锋纺织品:贸易保护主义行不通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6-07 08:12:00
近几天来一直吸引中国媒体“眼球”的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5日结束其访华行程回国。
临行前,他用“建设性”这个词,形容他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会谈,以及自他今年2月就任美国商务部部长以来的首次访华,此行是古铁雷斯在中美欧纺织品争端升级的背景下临时决定的。
古铁雷斯走了。但他背后留下了众多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惴惴不安的目光:中美纺织品争端会不会导致贸易大战?
这种担心是有理由的。尽管古铁雷斯2日刚到北京时就说,“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协商解决美中纺织品贸易问题,美方不希望引发贸易战”,但他4日与薄熙来举行正式会谈后又对后者说:“平心而论,我不相信中国对我们关系面临的政治压力有充分认识。”
古铁雷斯首访无实质共识 纺织品争端难致贸易大战
在中国媒体对美纺织品进口设限的一片讨伐声中,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于2日匆匆赶到北京,开始他自今年2月上任后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据了解,此次访问是古铁雷斯在最后时刻才增加到原计划访问俄罗斯的日程之后的。
美国商务部网站发布的消息称,“在中美双方因美国对中国的巨大贸易逆差而关系不断紧张之际,古铁雷斯在最后时刻增加了此次访问”。
事实上,在古铁雷斯访问中国前的5月30日,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因欧美不顾中方的善意举动,执意对中国纺织品无理设限,中国政府取消此前曾大幅提高的纺织品出口关税。此举一出,立刻引起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关注。舆论认为,古铁雷斯是来中国“沟通”、“解释”的,以“谋求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解决之道”。
古铁雷斯在北京的3天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2日刚到北京就参加美中商会午宴,下午赴清华大学并演讲,3日与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会晤,4日上午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谈,4日下午拜会国务院副总理吴仪。
3日下午古铁雷斯与马凯举行闭门会谈后,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发布简短新闻稿提到:“马凯说,美国解决美中贸易赤字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商品进口,而是增加对中国出口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出口。”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马凯所说的“美国解决美中贸易赤字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商品进口”,明显是针对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无理设限而言的。
4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会见了古铁雷斯,以及刚从韩国参加完APEC部长会议、前来北京与古铁雷斯汇合的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
会见结束后,新华社发布消息说,吴仪谈到纺织品争端时,表示“纺织品问题是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如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双边经贸合作进程,中方对此表示高度关注”。
相对于古铁雷斯会晤马凯后新闻稿中并无美方观点的做法,这篇消息特别提到,“古铁雷斯和波特曼表示,布什政府奉行公平和自由贸易,重视发展美中经贸关系,无论是在大选期间还是大选之后,布什总统都为维护美中贸易关系做出了诸多努力,承担了巨大的政治风险。”
其实,与古铁雷斯刚到中国时就说“美方不希望引发贸易战”一样,中国商务部官员在不同场合也都表明了类似的观点。
而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5月30日在商务部网站上与网友交流时,针对有要求对美国进行贸易报复的观点强调说,当前的纺织品贸易问题并不等于中美、中欧整体贸易问题,而仅是双边贸易关系中出现的局部问题,希望各方都能以审慎的态度处理纺织品问题,避免夸大和激化,避免因此影响双边经贸关系大局。
国内政治压力不是借口 美国粗暴设限实属无理
尽管从战略层面看,纺织品争端难以引起贸易大战,但从战术层面分析,仍应充分认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专家认为,美方处理此事的方式与逻辑,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不能在全球纺织品贸易刚刚进入自由化阶段之初,就树立一个恶劣的先例。
梅新育说,古铁雷斯和波特曼关于“政治风险”的表白,实则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向中方表明,挑起贸易争端不是行政部门本意,而是一些代表美国纺织业利益的国会议员;第二是向中方要求“给布什一点面子”,以应付国内政治压力。
“美方这种要求实属无理。”梅新育评论说:“美国的纺织品服装业仅有7万从业人员。现实似乎是,美国这个小小的纺织品服装业,成功‘绑架’了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贸易政策。”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5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一阵见血地指出,欧美发达成员并没有忠实履行10年前乌拉圭回合达成的《ATC协议》,在10年内分阶段地放开纺织品配额,而是把“最紧俏的、大家最关心的、发展中国家最有出口潜力”的那些配额保留到最后一刻,如美国保留了90%,欧盟保留了70%。由此导致部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异常滞后。
针对美方设限的“国内政治压力说”,薄熙来在6月4日会见古铁雷斯时进一步表明,“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美国有国内的政治和舆论压力,中国同样也有”。他表示,中国纺织行业直接就业人数达1900万人,相关行业还有数千万就业人口。纺织品贸易问题涉及广泛,对中国而言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梅新育强调说:“不仅美方国内政治压力的理由站不住脚,其设限的行为本身根本不符合国际规则。”
据介绍,美方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依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条款”规定,如果某一世贸组织成员认为中国纺织品造成了市场扰乱或者存在市场扰乱的威胁,应当向中国请求磋商,提供关于磋商请求的原因和理由的详细说明,并附其认为能够证明下列内容的现行数据:市场扰乱的存在或威胁;以及在该市场扰乱中原产于中国产品的作用(a款)。磋商将在收到磋商请求后30天内进行,双方将在收到请求后90天内尽力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除非双方同意延长该期限(b款)。在90天磋商期内未能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磋商继续进行,提出磋商请求的成员可继续根据c款对磋商涉及的一个或多个类别的纺织品或纺织制成品实行限制(d款)。
临行前,他用“建设性”这个词,形容他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会谈,以及自他今年2月就任美国商务部部长以来的首次访华,此行是古铁雷斯在中美欧纺织品争端升级的背景下临时决定的。
古铁雷斯走了。但他背后留下了众多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惴惴不安的目光:中美纺织品争端会不会导致贸易大战?
这种担心是有理由的。尽管古铁雷斯2日刚到北京时就说,“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协商解决美中纺织品贸易问题,美方不希望引发贸易战”,但他4日与薄熙来举行正式会谈后又对后者说:“平心而论,我不相信中国对我们关系面临的政治压力有充分认识。”
古铁雷斯首访无实质共识 纺织品争端难致贸易大战
在中国媒体对美纺织品进口设限的一片讨伐声中,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于2日匆匆赶到北京,开始他自今年2月上任后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据了解,此次访问是古铁雷斯在最后时刻才增加到原计划访问俄罗斯的日程之后的。
美国商务部网站发布的消息称,“在中美双方因美国对中国的巨大贸易逆差而关系不断紧张之际,古铁雷斯在最后时刻增加了此次访问”。
事实上,在古铁雷斯访问中国前的5月30日,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因欧美不顾中方的善意举动,执意对中国纺织品无理设限,中国政府取消此前曾大幅提高的纺织品出口关税。此举一出,立刻引起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关注。舆论认为,古铁雷斯是来中国“沟通”、“解释”的,以“谋求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解决之道”。
古铁雷斯在北京的3天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2日刚到北京就参加美中商会午宴,下午赴清华大学并演讲,3日与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会晤,4日上午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谈,4日下午拜会国务院副总理吴仪。
3日下午古铁雷斯与马凯举行闭门会谈后,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发布简短新闻稿提到:“马凯说,美国解决美中贸易赤字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商品进口,而是增加对中国出口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出口。”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马凯所说的“美国解决美中贸易赤字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商品进口”,明显是针对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无理设限而言的。
4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会见了古铁雷斯,以及刚从韩国参加完APEC部长会议、前来北京与古铁雷斯汇合的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
会见结束后,新华社发布消息说,吴仪谈到纺织品争端时,表示“纺织品问题是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如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双边经贸合作进程,中方对此表示高度关注”。
相对于古铁雷斯会晤马凯后新闻稿中并无美方观点的做法,这篇消息特别提到,“古铁雷斯和波特曼表示,布什政府奉行公平和自由贸易,重视发展美中经贸关系,无论是在大选期间还是大选之后,布什总统都为维护美中贸易关系做出了诸多努力,承担了巨大的政治风险。”
其实,与古铁雷斯刚到中国时就说“美方不希望引发贸易战”一样,中国商务部官员在不同场合也都表明了类似的观点。
而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5月30日在商务部网站上与网友交流时,针对有要求对美国进行贸易报复的观点强调说,当前的纺织品贸易问题并不等于中美、中欧整体贸易问题,而仅是双边贸易关系中出现的局部问题,希望各方都能以审慎的态度处理纺织品问题,避免夸大和激化,避免因此影响双边经贸关系大局。
国内政治压力不是借口 美国粗暴设限实属无理
尽管从战略层面看,纺织品争端难以引起贸易大战,但从战术层面分析,仍应充分认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专家认为,美方处理此事的方式与逻辑,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不能在全球纺织品贸易刚刚进入自由化阶段之初,就树立一个恶劣的先例。
梅新育说,古铁雷斯和波特曼关于“政治风险”的表白,实则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向中方表明,挑起贸易争端不是行政部门本意,而是一些代表美国纺织业利益的国会议员;第二是向中方要求“给布什一点面子”,以应付国内政治压力。
“美方这种要求实属无理。”梅新育评论说:“美国的纺织品服装业仅有7万从业人员。现实似乎是,美国这个小小的纺织品服装业,成功‘绑架’了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贸易政策。”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5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一阵见血地指出,欧美发达成员并没有忠实履行10年前乌拉圭回合达成的《ATC协议》,在10年内分阶段地放开纺织品配额,而是把“最紧俏的、大家最关心的、发展中国家最有出口潜力”的那些配额保留到最后一刻,如美国保留了90%,欧盟保留了70%。由此导致部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异常滞后。
针对美方设限的“国内政治压力说”,薄熙来在6月4日会见古铁雷斯时进一步表明,“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美国有国内的政治和舆论压力,中国同样也有”。他表示,中国纺织行业直接就业人数达1900万人,相关行业还有数千万就业人口。纺织品贸易问题涉及广泛,对中国而言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梅新育强调说:“不仅美方国内政治压力的理由站不住脚,其设限的行为本身根本不符合国际规则。”
据介绍,美方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依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条款”规定,如果某一世贸组织成员认为中国纺织品造成了市场扰乱或者存在市场扰乱的威胁,应当向中国请求磋商,提供关于磋商请求的原因和理由的详细说明,并附其认为能够证明下列内容的现行数据:市场扰乱的存在或威胁;以及在该市场扰乱中原产于中国产品的作用(a款)。磋商将在收到磋商请求后30天内进行,双方将在收到请求后90天内尽力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除非双方同意延长该期限(b款)。在90天磋商期内未能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磋商继续进行,提出磋商请求的成员可继续根据c款对磋商涉及的一个或多个类别的纺织品或纺织制成品实行限制(d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