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暴涨赖不着中国 供需矛盾是最主要因素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6-14 08:22:00
近半年来,国际油价不断上涨,带动了汽油价格的上扬和各大航空公司运输费用的增加,不少国家贸易逆差增大或顺差减少,个人消费和投资受到抑制,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全球笼罩经济萎缩的阴影。是什么因素导致油价上涨?人们都在思考这一问题。
有些人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剧增,是导致国际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另一些人认为不是,所谓“中国因素”是人为炒作的结果。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我想还是要从是什么引起国际油价上涨的真正原因谈起,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在国际油价上涨中的作用。我们分析这一问题的目的不在于确定谁该负什么责任,而在于探求稳定国际油价的办法,保证各国、各地区和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供需矛盾是导致世界石油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油价上涨原因很多,罗列出来可以有十几条,但哪个原因是主要的?我认为供需不平衡是主要的原因,其他的大部分因素只是程度不大地加剧了石油供应的压力。
我们知道,商品市场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商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求关系。一个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就低,供应紧张,价格就高。石油作为一种商品,也逃脱不了这一规律。上世纪80—90年代,石油储藏量大、供应充足,价格一直较低,最低时一桶原油只要10美元。到了21世纪,情况有了变化,这时从总体来说,石油供需基本平衡,或者供略大于求。但是在局部,即在某些国家,某个石油品种上,供需并不平衡。在个别国家,例如美国,由于石油储量逐年减少,以及同委内瑞拉关系恶化,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对别国和北美以外地区的依赖逐步加大。在某个石油品种上,由于环境意识的增强,在全球范围内用作燃料的原油的需求减少,对用作运输的柴油、汽油和航空油的需求增加。这就造成了燃料原油的过剩和运输油的短缺。
因此,可以说,现在的石油供需表面上总体平衡,或供略大于求,但局部并不平衡。这种局面正在削弱或逐步被打破。此外,本世纪初开始出现了新发现的原油储量不足以弥补每年石油开采量的情况,尽管差额不是太大,但已持续数年,这预示着原油生产的高峰期已经或快要到来。世界原油储量有限,供需不平衡开始暴露,是当前国际油价猛涨的深层次原因。而其他许多原因,则加剧了供需的不平衡,造成国际油价上涨。例如,全球经济复苏和石油消费量增加,造成了石油供应紧张;美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其汽油商业库存急剧减少,不等夏季消费旺季的到来,人们就购买油品;伊拉克局势不稳,恐怖分子袭击沙特阿拉伯石油设施,引起消费者恐惧,进而抢购和囤积石油,产生石油供需预期缺口等等。
当然也有些因素与石油供需没有关系,例如美元贬值,使得产油国实际收入缩水,这也是导致国际油价上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石油价格走高,对所有国家都不利
既然供需问题是造成当前国际油价走高的重要原因,那么应该怎样对待与解决这一问题呢?针对石油新增储量开始减少和石油供需缺口还在不断增大这个现实,世界各国势必加大利用再生能源和采用新能源的力度。有人已提出,在2030年将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50%。在德国召开的一次能源会议上,与会者一致同意,应当加快氢能源的使用步伐。但是这些措施并不会立即生效,因此在当前石油输出国和进口国要齐心协力,采取共同措施把国际油价压下来。
石油处于高价位是一把双刃剑,对石油输入国短期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会增加生产成本,抑制消费,加剧通货膨胀,有可能使某些国家的经济复苏减速乃至中断;而对石油输出国而言,短期内可能受惠,但是这会促使石油输入国加大对石油的勘探、对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根本上缓解石油供需的矛盾,促使国际油价剧烈下跌,这不符合输出国组织国家的长远利益。
要解决油价过高问题,石油输出国应提高石油生产限额,加大原油的供应量。那些有增产潜力的国家,如沙特、科威特、俄罗斯等在这方面要多作贡献。石油输入国,特别是美国、日本也要采取国内措施,缓解供应紧张。例如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相当充足,必要时应适当动用,以增加市场的供应量。另外在当前石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停止增加原油商业储备。在世界范围内,为了保证石油生产和运输的安全,缓解供应紧张,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伊拉克不稳、阿以冲突、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等问题。
不能过高估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
从上可以看出,在导致石油价格走高的诸多因素中,只有“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能搭得上边。去年全球经济复苏,中国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3年中国进口原油9100万吨,比上一年的6900万吨增加了31%。中国去年石油进口的增长量占世界石油进口增长量的40%,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大,但是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仅为美国的1/6,在世界石油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只有不到3%。因此客观地说,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经济高增长国家石油消费增加,加重了石油供应的紧张,是国际油价上涨的一个因素,但不是重要因素。不承认这个因素不对,过高估计这个因素同样也不对。
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许多国家出口的增长,促进了这些国家和世界经济复苏。现在国际上许多人已不再恐惧中国经济的崛起,相反担心中国经济减速。中国经济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导致石油需求有一定的增加。石油消费增长过快对中国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会引起电荒、油荒,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会给我国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到头来会影响中国能源的安全。在此情况下,我国除了加大国内石油勘探的投入,加大在国外石油开发,获得更多的份额油外,更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要节能、增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开发新能源,以减轻石油供应的压力。在这方面我国已开始采取实际步骤,例如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等等。
此外,世界能源市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能源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随着中国、印度等国的崛起,美国引领国际石油市场的局面将逐渐被美、欧、日、中、印等国共掌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所代替。在原油供应方面,俄罗斯正努力争取在2009年前,成为世界头号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里海、中亚和西非石油生产前景看好。从总体看,石油生产和输出国将出现多国并立格局。世界石油市场,出口国和进口国相互依存,在石油供应充盈时期输出国有求于输入国,在石油供应紧张时输入国有求于输出国,现在正是这样。当前这一情况会随着纵深勘探开发投入的增加,和节能、增效、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广泛利用,而发生改变。从长远来说,我们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前景不必悲观。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中国、印度及其他发展中的新兴大国,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对能源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能源的进口必然会进一步增加。我们中国,石油的消费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只占24%,远远低于世界40%的平均水平,人均石油消耗量也很低,不及美、日、欧的1/10。石油的广泛利用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一个国家人均石油消费量的大小,代表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很难想象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能进入现代社会,一个仍然靠薪柴取暖、做饭的国家能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石油消耗量的增加是一个必然趋势。对此应该客观对待、予以肯定。因为这是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伴随物,而这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对本国、对地区、对世界的稳定和繁荣,有百利而无一害,应该欢迎。
抑制国际油价过高,实现石油市场稳定,是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需要,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加强沟通。近年来,中国与欧洲国家和美国已先后就开展能源战略对话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对话要从双边逐步走到多边,以便共同探求稳定国际石油市场的办法。中国是国际石油消费大家庭中一名作用日显的重要成员,又是石油生产大国,中国一定会尽力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有些人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剧增,是导致国际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另一些人认为不是,所谓“中国因素”是人为炒作的结果。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我想还是要从是什么引起国际油价上涨的真正原因谈起,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在国际油价上涨中的作用。我们分析这一问题的目的不在于确定谁该负什么责任,而在于探求稳定国际油价的办法,保证各国、各地区和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供需矛盾是导致世界石油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油价上涨原因很多,罗列出来可以有十几条,但哪个原因是主要的?我认为供需不平衡是主要的原因,其他的大部分因素只是程度不大地加剧了石油供应的压力。
我们知道,商品市场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商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求关系。一个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就低,供应紧张,价格就高。石油作为一种商品,也逃脱不了这一规律。上世纪80—90年代,石油储藏量大、供应充足,价格一直较低,最低时一桶原油只要10美元。到了21世纪,情况有了变化,这时从总体来说,石油供需基本平衡,或者供略大于求。但是在局部,即在某些国家,某个石油品种上,供需并不平衡。在个别国家,例如美国,由于石油储量逐年减少,以及同委内瑞拉关系恶化,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对别国和北美以外地区的依赖逐步加大。在某个石油品种上,由于环境意识的增强,在全球范围内用作燃料的原油的需求减少,对用作运输的柴油、汽油和航空油的需求增加。这就造成了燃料原油的过剩和运输油的短缺。
因此,可以说,现在的石油供需表面上总体平衡,或供略大于求,但局部并不平衡。这种局面正在削弱或逐步被打破。此外,本世纪初开始出现了新发现的原油储量不足以弥补每年石油开采量的情况,尽管差额不是太大,但已持续数年,这预示着原油生产的高峰期已经或快要到来。世界原油储量有限,供需不平衡开始暴露,是当前国际油价猛涨的深层次原因。而其他许多原因,则加剧了供需的不平衡,造成国际油价上涨。例如,全球经济复苏和石油消费量增加,造成了石油供应紧张;美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其汽油商业库存急剧减少,不等夏季消费旺季的到来,人们就购买油品;伊拉克局势不稳,恐怖分子袭击沙特阿拉伯石油设施,引起消费者恐惧,进而抢购和囤积石油,产生石油供需预期缺口等等。
当然也有些因素与石油供需没有关系,例如美元贬值,使得产油国实际收入缩水,这也是导致国际油价上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石油价格走高,对所有国家都不利
既然供需问题是造成当前国际油价走高的重要原因,那么应该怎样对待与解决这一问题呢?针对石油新增储量开始减少和石油供需缺口还在不断增大这个现实,世界各国势必加大利用再生能源和采用新能源的力度。有人已提出,在2030年将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50%。在德国召开的一次能源会议上,与会者一致同意,应当加快氢能源的使用步伐。但是这些措施并不会立即生效,因此在当前石油输出国和进口国要齐心协力,采取共同措施把国际油价压下来。
石油处于高价位是一把双刃剑,对石油输入国短期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会增加生产成本,抑制消费,加剧通货膨胀,有可能使某些国家的经济复苏减速乃至中断;而对石油输出国而言,短期内可能受惠,但是这会促使石油输入国加大对石油的勘探、对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根本上缓解石油供需的矛盾,促使国际油价剧烈下跌,这不符合输出国组织国家的长远利益。
要解决油价过高问题,石油输出国应提高石油生产限额,加大原油的供应量。那些有增产潜力的国家,如沙特、科威特、俄罗斯等在这方面要多作贡献。石油输入国,特别是美国、日本也要采取国内措施,缓解供应紧张。例如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相当充足,必要时应适当动用,以增加市场的供应量。另外在当前石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停止增加原油商业储备。在世界范围内,为了保证石油生产和运输的安全,缓解供应紧张,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伊拉克不稳、阿以冲突、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等问题。
不能过高估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
从上可以看出,在导致石油价格走高的诸多因素中,只有“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能搭得上边。去年全球经济复苏,中国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3年中国进口原油9100万吨,比上一年的6900万吨增加了31%。中国去年石油进口的增长量占世界石油进口增长量的40%,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大,但是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仅为美国的1/6,在世界石油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只有不到3%。因此客观地说,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经济高增长国家石油消费增加,加重了石油供应的紧张,是国际油价上涨的一个因素,但不是重要因素。不承认这个因素不对,过高估计这个因素同样也不对。
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许多国家出口的增长,促进了这些国家和世界经济复苏。现在国际上许多人已不再恐惧中国经济的崛起,相反担心中国经济减速。中国经济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导致石油需求有一定的增加。石油消费增长过快对中国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会引起电荒、油荒,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会给我国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到头来会影响中国能源的安全。在此情况下,我国除了加大国内石油勘探的投入,加大在国外石油开发,获得更多的份额油外,更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要节能、增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开发新能源,以减轻石油供应的压力。在这方面我国已开始采取实际步骤,例如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等等。
此外,世界能源市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能源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随着中国、印度等国的崛起,美国引领国际石油市场的局面将逐渐被美、欧、日、中、印等国共掌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所代替。在原油供应方面,俄罗斯正努力争取在2009年前,成为世界头号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里海、中亚和西非石油生产前景看好。从总体看,石油生产和输出国将出现多国并立格局。世界石油市场,出口国和进口国相互依存,在石油供应充盈时期输出国有求于输入国,在石油供应紧张时输入国有求于输出国,现在正是这样。当前这一情况会随着纵深勘探开发投入的增加,和节能、增效、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广泛利用,而发生改变。从长远来说,我们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前景不必悲观。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中国、印度及其他发展中的新兴大国,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对能源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能源的进口必然会进一步增加。我们中国,石油的消费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只占24%,远远低于世界40%的平均水平,人均石油消耗量也很低,不及美、日、欧的1/10。石油的广泛利用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一个国家人均石油消费量的大小,代表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很难想象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能进入现代社会,一个仍然靠薪柴取暖、做饭的国家能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石油消耗量的增加是一个必然趋势。对此应该客观对待、予以肯定。因为这是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伴随物,而这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对本国、对地区、对世界的稳定和繁荣,有百利而无一害,应该欢迎。
抑制国际油价过高,实现石油市场稳定,是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需要,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加强沟通。近年来,中国与欧洲国家和美国已先后就开展能源战略对话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对话要从双边逐步走到多边,以便共同探求稳定国际石油市场的办法。中国是国际石油消费大家庭中一名作用日显的重要成员,又是石油生产大国,中国一定会尽力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