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是否出现了“拐点”?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6-21 07:40:00
自上周末以来,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相继公布。令人欣慰的是,诸多经济指标均出现了好转迹象,终于让金融市场参与者大大松了一口气。宏观经济分析人士敏感地意识到,中国政府如此密集地公布这些重要经济数据尚属首次。事实上,这是在向市场传达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此轮宏观调控已现成效,中国经济最终有望实现“软着陆”。
众所周知,本轮宏观调控的起因与调控重点,直指“投资过度及其引发的货币供应与贷款增长偏快”之要害。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3%,增幅比4月当月回落16.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5月份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增速有所减缓。其中,广义货币 M2余额为23.4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比上月末低1.6个百分点,已接近年初预定的17%控制目标;各项贷款本外币并表余额为18.25万亿元,同比增长19%,比上月末低1.4个百分点。这两项指标出现明显好转,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宏观调控效果继续显现。
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经济数据是5月份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使我国今年首次实现单月贸易顺差。为什么5月份进出口贸易会出现顺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铁矿砂、钢材等原材料进口增速明显回落。例如,进口铁矿砂8154万吨(增长33.7%),比上月末回落11.1个百分点;钢材进口1560万吨(增长3.9%),比上月末回落8.7个百分点。因此,5月份进出口贸易顺差,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金融市场历来对反映物价水平变化的诸多指标尤为敏感。5月份各主要物价指标呈现出一个新的市场特征:虽然同比增长还在继续扩大,并处于近年来的历史高位,但同比涨幅缩减或环比下降迹象显著。其中,5月份 C P I同比上涨了4.4%,同比涨幅比3月份提高了0.6个百分点,并创下七年来最高记录,同比增长继续扩大。但是, C P I环比下降了0.1%。另外,若扣除食品价格上涨因素,5月份 C P I同比仅上涨0.6%;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 P I)同比上涨5.7%,涨幅比4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但同比涨幅比4月份回落了0.4个百分点, P P I上涨势头已开始趋缓;央行发布的“5月份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显示,5月份该指数同比上涨了9.4%,同比涨幅继续扩大,但月环比下降0.3%,这是自去年7月份以来月环比指数的首次下降。上述几个主要物价指数的统计显示,受宏观调控措施得力的正面影响,物价上涨压力开始减缓。
5月份反映中国经济景气程度的各主要指标出现减速迹象,引出了一个值得金融市场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央行将可能推迟加息。尽管目前主要物价指数仍处于近年来历史高位,尤其是 C P I已接近5%的水平,且近期美联储也表示出升息的意愿,加大了调升人民币利率的压力,但是,导致经济过热担忧的根本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回落、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增速有所减缓,都显示了中国经济走势有望出现“拐点”,物价指数有可能会对此作出“滞后”反应。目前中国主要物价指数出现的新特征似乎证实了这一猜想。由此,为央行是否要加息留出了充足的观察时间。央行将继续观察宏观调控的后续效果,以及今后几个月 C P I等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所以,从短期看,目前央行并不急于要调升人民币利率。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看得见的手”对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但“看不见的手”对市场需求与供应是否能达到均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目前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及煤、电、油、运供求关系仍然紧张等。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主要经济指标是否会出现反复或强烈反弹?如果出现这一情况的话,必然会对物价指数增速已经出现的减速趋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看到,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强调宏观调控工作不可放松,要继续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
尽管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仍有争议,但最近公布的一连串经济数据,仍然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比较乐观的预期,同时,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短期内央行并不急于加息,中国经济有望回到“平稳和较快增长”的轨道上,并实现“软着陆”。
众所周知,本轮宏观调控的起因与调控重点,直指“投资过度及其引发的货币供应与贷款增长偏快”之要害。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3%,增幅比4月当月回落16.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5月份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增速有所减缓。其中,广义货币 M2余额为23.4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比上月末低1.6个百分点,已接近年初预定的17%控制目标;各项贷款本外币并表余额为18.25万亿元,同比增长19%,比上月末低1.4个百分点。这两项指标出现明显好转,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宏观调控效果继续显现。
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经济数据是5月份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使我国今年首次实现单月贸易顺差。为什么5月份进出口贸易会出现顺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铁矿砂、钢材等原材料进口增速明显回落。例如,进口铁矿砂8154万吨(增长33.7%),比上月末回落11.1个百分点;钢材进口1560万吨(增长3.9%),比上月末回落8.7个百分点。因此,5月份进出口贸易顺差,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金融市场历来对反映物价水平变化的诸多指标尤为敏感。5月份各主要物价指标呈现出一个新的市场特征:虽然同比增长还在继续扩大,并处于近年来的历史高位,但同比涨幅缩减或环比下降迹象显著。其中,5月份 C P I同比上涨了4.4%,同比涨幅比3月份提高了0.6个百分点,并创下七年来最高记录,同比增长继续扩大。但是, C P I环比下降了0.1%。另外,若扣除食品价格上涨因素,5月份 C P I同比仅上涨0.6%;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 P I)同比上涨5.7%,涨幅比4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但同比涨幅比4月份回落了0.4个百分点, P P I上涨势头已开始趋缓;央行发布的“5月份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显示,5月份该指数同比上涨了9.4%,同比涨幅继续扩大,但月环比下降0.3%,这是自去年7月份以来月环比指数的首次下降。上述几个主要物价指数的统计显示,受宏观调控措施得力的正面影响,物价上涨压力开始减缓。
5月份反映中国经济景气程度的各主要指标出现减速迹象,引出了一个值得金融市场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央行将可能推迟加息。尽管目前主要物价指数仍处于近年来历史高位,尤其是 C P I已接近5%的水平,且近期美联储也表示出升息的意愿,加大了调升人民币利率的压力,但是,导致经济过热担忧的根本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回落、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增速有所减缓,都显示了中国经济走势有望出现“拐点”,物价指数有可能会对此作出“滞后”反应。目前中国主要物价指数出现的新特征似乎证实了这一猜想。由此,为央行是否要加息留出了充足的观察时间。央行将继续观察宏观调控的后续效果,以及今后几个月 C P I等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所以,从短期看,目前央行并不急于要调升人民币利率。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看得见的手”对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但“看不见的手”对市场需求与供应是否能达到均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目前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及煤、电、油、运供求关系仍然紧张等。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主要经济指标是否会出现反复或强烈反弹?如果出现这一情况的话,必然会对物价指数增速已经出现的减速趋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看到,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强调宏观调控工作不可放松,要继续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
尽管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仍有争议,但最近公布的一连串经济数据,仍然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比较乐观的预期,同时,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短期内央行并不急于加息,中国经济有望回到“平稳和较快增长”的轨道上,并实现“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