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三层原因导致物价上涨 不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3-16 08:32:00
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反映通货膨胀压力的GDP缩减指数,在2003年高达4.5%,表明通货形势不容乐观。
要素市场部分失衡引起
这次价格上涨从性质上看,仍处于初期阶段,具有结构性特征,典型表现在部分要素市场失衡出现供需脱节引起的价格上涨。价格上涨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粮食和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上游产品价格带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三是大量土地批租和房地产开发过度需求导致土地交易价格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
粮食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有三个方面: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价格恢复性上涨,交通运输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粮食供给成本,粮食耕种面积减少,粮食供给缺口加大。
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投资品价格上涨带动的。近年来投资率过高,部分投资品价格领先上涨带动生产资料整体价格上涨,2003年9月后,部分原材料和能源出现瓶颈制约,价格涨势迅猛。
分析这一轮物价上涨,可以发现有三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一,在结束较长时期通货紧缩后,价格体系也结束了长时间低位徘徊状况,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开始必然以设备投资更新为先导,因而部分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加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变化,仍是以投资为主导带动经济发展。
其二,自1997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紧缩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持续的投资增长使得投资增量占GDP增量比重过高而引起结构性的矛盾。
其三,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相当一段时间而言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而且也是我国金融安全的基本保证。但由于顺差过多引起外汇占款增加过多,对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加大;此外,在基础货币增加量中,外汇占款增加,必然挤压国内信贷份额,如果国内信贷不能减少,在运用票据冲减外汇占款流动性有限条件下,则只有增加货币总量。
很可能是短期现象
物价上涨是否具有持续性,是判断这一轮价格上涨是否会演变成恶性通货膨胀的重要依据,也是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决策的关键。
对以上命题基本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状况看,目前总供给弹性仍然还有改善的余地,在解决供给的一些“瓶颈”状况后,总供给对总需求容纳水平还会提高。需求结构调整也有充分余地,投资率过高引起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可以通过调整需求结构替代,使之保持与总供给均衡发展。
从这次物价上涨与1988年和1993年对比来看,有着本质区别,这次是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生产能力,潜在生产能力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仍然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循环,在部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同时,仍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仍然处于下降状况。
从解决的方式看,此次政策性因素和局部热点引发的物价上涨可以通过调整政策解决。在经济处于低谷时运用财政政策反周期是很重要的,但当经济启动后应该适度减少财政赤字。对于部分需求如大量的土地开发和批租引发对长期信贷需求增加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得到遏制。
应该看到,通货膨胀并不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CPI上涨,另一方面存在物价下降的压力,因为过剩的劳动力仍然使得工资处于下降状况,在就业相对严峻情况下,工资推动物价上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此从逻辑上讲,以粮食和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的物价上涨很可能是短期现象。因此短期重视防通胀,但长期经济政策仍应以防紧缩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作为主要矛盾。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
2003年9月货币政策操作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供给,对调节商业银行超储有一定影响,但对国债市场和货币市场影响更大,并使央行发行的对冲票据流标。2003年12月央行出台的降低超额储备准备利率和扩大贷款浮动区间政策措施实际上是对9月出台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因此目前货币政策操作存在以下几种选择:
其一是提高利率的选择。由于本币利率已经高于外币利率,在人民币与美元基本挂钩情况下,短期资本流入套利增加,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压力;而且在我国利率还不具备成为调节货币政策标的工具的基础。长期而言,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有利于我国处置金融不良资产和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开拓直接融资,因此提高利率这种选择近乎不存在。
其二是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选择。提高存款准备金是抽紧商业银行超储的有效手段,但考虑到去年已经进行过两次调整,以及金融市场的反映,表明再次运用这种货币政策工具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其意义不仅是单纯控制超储,而且它是一非常强烈的紧缩信号,是经济已经出现全面通货膨胀下的全面收缩的行为,这种工具是不能轻易使用的。因此对这种选择基本也是否定的。
其三是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由于缺乏政策工具,只能增加央行票据发行进行操作,从效果上看还是不错的,但成本过高,规模受限制。
从目前可动用的货币政策手段看,要做到有的放矢的调控货币,关键是要以发展直接融资为取向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货币政策应重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失衡的现实,搞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对接。目前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为85.1:10:1.0:3.9,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使得货币供给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只有扩大货币市场的容量,打通与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通道,促进直接融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吸纳暂时过多的货币,同时通过结构调整使投资需求降下来,进而使投资品价格下降。
——加强货币政策同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发挥好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功效。这一轮CPI上涨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内容是部分要素市场失衡导致错误的价格信号产生的信贷需求放大。因此货币政策必须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配套。在这种情况下宏观信贷配给政策和定向选择降低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会成本更小,效果更好。
——货币政策在目前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操作应考虑国际收支平衡和减少外汇占款为基本条件来协调本外币政策。对现行结售汇制度应进一步改善;完善经常项目管理,增加经常项目用汇需求;放宽企业购汇限制,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许健,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室副主任,证券法修改起草工作组组长。曾参与包括中央银行体系改革、建立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等一系列金融体系改革方案的制定,以及中小企业促进法、投资基金法和政府采购法的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