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面临重大挑战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1-30 08:46:00
中国外经贸的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除人民币汇率问题之外,对2003年及其后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国际贸易壁垒和对外部资源日益加剧的依赖性了。
(一)国际贸易壁垒向新领域扩散,中国步入国际经贸摩擦高发期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重返世界市场伊始,就开始遭受配额、反倾销等国际贸易壁垒的限制。20余年来,对华贸易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同步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以下原因,中国步入国际经贸摩擦高发期:中国出口步入竞争扩张阶段;中国出口遍及除飞机之外的几乎所有制成品;加工贸易迅猛发展导致中国大陆对外贸易出现严重的区域不平衡,2003年1—10月对台湾省、韩国、日本、东盟等周边经济体贸易逆差均逾百亿美元,对美、欧市场则存在巨额贸易顺差;出口秩序混乱。
中国早已沦为国际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1996年至今,中国始终是全世界遥遥领先的反倾销头号目标国,根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年至2001年6月,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多达229起,名列世界之冠,比位居第二的韩国(127起)多80%;2002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商品遭到其它成员方的16起反倾销调查和19起反倾销最终措施,下半年遭到其它成员方的27起反倾销调查和18起反倾销最终措施,均居世界第一。根据世贸组织2003年上半年反倾销报告,中国上半年遭到其它成员方的12起反倾销调查、16起反倾销最终措施,远远高于其他所有国家。下半年,又有一些国家陆续对我国商品发起反倾销: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初裁认定中国对美出口彩电倾销幅度为27.94%~78.45%,倾销事实成立,涉案金额4.8亿美元,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遇到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反倾销案;12月12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木制卧室家具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企业135家、涉案金额约10亿美元,是迄今我国在美国遭到的最大反倾销案。
对华贸易壁垒正在不断向新领域扩散。首先,以环保、安全为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正日益成为限制中国出口的主要障碍。2003年4月,商务部科技发展和技术贸易司完成《2002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的调查报告》,首次勾画出了我国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总体情况:2000年,我国66%的出口企业、25%的出口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损失金额110亿美元;2002年,上述指标分别增长为71%、39%和170亿美元。而且,一些国家开始专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如日本之于我国冻毛豆,欧盟之于我国打火机(CR法案)。
更引人关注的是,对华经贸摩擦正在从单纯的贸易领域上升到整个经济结构的层面,这在2003年围绕“人民币升值论”的论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少“人民币升值论”的鼓吹者将中国经济增长视为对现存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最大挑战,主要贸易伙伴政府加大了对我国施压的力度。
在中国入世之时,主要贸易伙伴将几项对中国极为不利的条款强加于人,致使中国在防御贸易壁垒时陷入被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中国自入世之日起15年内其它缔约方可以不视之为市场经济体;第16条则规定,中国自入世之日起12年内其它缔约方可以对中国出口商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此外,对中国纺织品的配额管制也将延续到2008年。截至2003年6月底,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加拿大、印度、土耳其7个世贸组织成员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别保障条款”的国内立法;截至2003年9月底,印度、美国、土耳其、欧盟先后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9项特保调查;11月17日,美国对中国针织布、胸罩和袍服3类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
针对国际经贸摩擦上升的态势,中国多管齐下,采取了以下主要策略:首先,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多边机制制约贸易伙伴的保护主义行为。2002年中国正式入世以来,对华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均呈下降态势,美国因世贸组织裁决败诉和贸易伙伴压力而在2003年12月4日提前取消钢铁保障,都是这一策略的成功表现。
其次,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为中国商品的区域内贸易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强化针对外国贸易壁垒的国内协调、组织工作。除了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全国性商会之外,一些出口贸易发达的地方政府也开始在这方面行动起来。2001年至今,深圳已有12种产品、86家企业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2003年12月末,深圳设立贸易壁垒申诉与调查服务中心,这是国内城市设立的第一家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专门机构。
此外,我国针对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进口保障等贸易救济制度应用规模也在趋向扩大。截至2003年11月28日,中国对外反倾销共计立案26起,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03年立案5起,终裁11起。上述措施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另一方面可以威慑意欲对我国产品运用贸易壁垒的国家。
(二)对外部资源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安全问题突出
走向“世界工厂”的中国需要大量资源,而素来号称“地大物博”的我国实际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在农、牧、林、渔业资源方面,中国国内已经严重过度开发,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机,必须减少国内开发,多利用进口农、牧、林、渔业资源。在矿产资源方面,中国矿产资源禀赋总体不佳,无法满足大规模快速工业化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矿产资源总体储量不足,而且需求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脱节。用量较少的钨、锡、稀土、钼、锑等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需求量大的油气、富铁矿、锰、铬、钾盐、铜、铝等大宗矿产储量不足。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估算,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够保证2010年需要的只有24种,能够保证2020年需要的只有6种;未来20年,中国铁供求缺口高达30亿吨,铜供求缺口5000万~6000万吨,铝供求缺口1亿吨。存在供求缺口的原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石油。我国自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原油净进口量高达6220万吨(参见表7),是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此外还进口了2034万吨成品油,支出37.99亿美元。2003年1—11月,我国进口原油8178万吨、成品油2588万吨,均超过2002年全年进口数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人均能源消耗量上升;中国必须履行降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的国际承诺;过多使用高成本国内石油将损害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凡此种种,都将使我国对进口石油的需求在可预见的将来有增无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序言》也已经明确将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列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六大突出问题之一。
其次,我国矿产资源品位不高,开采难度大,成本高。
第三,我国矿产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宗矿产普遍远离经济中心和海路,运输成本高。
第四,我国需要保留部分资源的战略蕴藏。
2003年,我国对外部资源供给的依赖性相当突出。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2003年中国生产电解铝所需氧化铝50%需要进口;铜消费量的60%需要依靠进口铜精矿、废铜加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已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30%以上,且每年铁矿石需求量增长幅度高达20%。由于进口大量增加,占国际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国际初级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中国市场价格板块,价格不断上涨。到12月中旬,铁矿石到中国港口价格已经从年初的25美元/吨上涨到60美元/吨;进口氧化铝平均到岸价在10月份就已经上涨到300美元/吨以上,同比上涨近一倍。但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还是国际市场石油产品价格波动。如表8所示,1990年至2003年(1—11月份),每年(季度)进口原油平均价格变动区间为119.9美元/吨~228.4美元/吨,近3年变动区间为183.8美元/吨~228.4美元/吨;成品油单价变动区间为110.6美元/吨~222.2美元/吨;烃类气体单价变动区间为215.9美元/吨~371.4美元/吨。根据笔者估算,2000年国际市场油价高涨导致当年我国GDP增长率因进口石油产品价格上涨而损失0.77个百分点;2003年第一季度,在伊拉克战争阴影下,该季度进口石油产品平均价格超过1990年以来任何一年的平均进口价格,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及其它烃类气体三类石油产品进口支出总额69.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3亿美元,增幅131%,石油产品进口支出增加额相当于该季度货物贸易逆差(10.3亿美元)的3.8倍。如果该季度石油产品平均进口价格维持在2002年的水平,则进口支出可减少13.68亿美元。
解决依赖外部资源问题,除了通过进口、海外投资等方式拓宽海外资源渠道之外,还需要扩大利用期货市场等工具,规避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
(一)国际贸易壁垒向新领域扩散,中国步入国际经贸摩擦高发期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重返世界市场伊始,就开始遭受配额、反倾销等国际贸易壁垒的限制。20余年来,对华贸易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同步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以下原因,中国步入国际经贸摩擦高发期:中国出口步入竞争扩张阶段;中国出口遍及除飞机之外的几乎所有制成品;加工贸易迅猛发展导致中国大陆对外贸易出现严重的区域不平衡,2003年1—10月对台湾省、韩国、日本、东盟等周边经济体贸易逆差均逾百亿美元,对美、欧市场则存在巨额贸易顺差;出口秩序混乱。
中国早已沦为国际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1996年至今,中国始终是全世界遥遥领先的反倾销头号目标国,根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年至2001年6月,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多达229起,名列世界之冠,比位居第二的韩国(127起)多80%;2002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商品遭到其它成员方的16起反倾销调查和19起反倾销最终措施,下半年遭到其它成员方的27起反倾销调查和18起反倾销最终措施,均居世界第一。根据世贸组织2003年上半年反倾销报告,中国上半年遭到其它成员方的12起反倾销调查、16起反倾销最终措施,远远高于其他所有国家。下半年,又有一些国家陆续对我国商品发起反倾销: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初裁认定中国对美出口彩电倾销幅度为27.94%~78.45%,倾销事实成立,涉案金额4.8亿美元,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遇到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反倾销案;12月12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木制卧室家具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企业135家、涉案金额约10亿美元,是迄今我国在美国遭到的最大反倾销案。
对华贸易壁垒正在不断向新领域扩散。首先,以环保、安全为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正日益成为限制中国出口的主要障碍。2003年4月,商务部科技发展和技术贸易司完成《2002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的调查报告》,首次勾画出了我国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总体情况:2000年,我国66%的出口企业、25%的出口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损失金额110亿美元;2002年,上述指标分别增长为71%、39%和170亿美元。而且,一些国家开始专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如日本之于我国冻毛豆,欧盟之于我国打火机(CR法案)。
更引人关注的是,对华经贸摩擦正在从单纯的贸易领域上升到整个经济结构的层面,这在2003年围绕“人民币升值论”的论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少“人民币升值论”的鼓吹者将中国经济增长视为对现存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最大挑战,主要贸易伙伴政府加大了对我国施压的力度。
在中国入世之时,主要贸易伙伴将几项对中国极为不利的条款强加于人,致使中国在防御贸易壁垒时陷入被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中国自入世之日起15年内其它缔约方可以不视之为市场经济体;第16条则规定,中国自入世之日起12年内其它缔约方可以对中国出口商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此外,对中国纺织品的配额管制也将延续到2008年。截至2003年6月底,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加拿大、印度、土耳其7个世贸组织成员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别保障条款”的国内立法;截至2003年9月底,印度、美国、土耳其、欧盟先后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9项特保调查;11月17日,美国对中国针织布、胸罩和袍服3类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
针对国际经贸摩擦上升的态势,中国多管齐下,采取了以下主要策略:首先,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多边机制制约贸易伙伴的保护主义行为。2002年中国正式入世以来,对华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终措施均呈下降态势,美国因世贸组织裁决败诉和贸易伙伴压力而在2003年12月4日提前取消钢铁保障,都是这一策略的成功表现。
其次,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为中国商品的区域内贸易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强化针对外国贸易壁垒的国内协调、组织工作。除了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全国性商会之外,一些出口贸易发达的地方政府也开始在这方面行动起来。2001年至今,深圳已有12种产品、86家企业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2003年12月末,深圳设立贸易壁垒申诉与调查服务中心,这是国内城市设立的第一家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专门机构。
此外,我国针对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进口保障等贸易救济制度应用规模也在趋向扩大。截至2003年11月28日,中国对外反倾销共计立案26起,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03年立案5起,终裁11起。上述措施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另一方面可以威慑意欲对我国产品运用贸易壁垒的国家。
(二)对外部资源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安全问题突出
走向“世界工厂”的中国需要大量资源,而素来号称“地大物博”的我国实际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在农、牧、林、渔业资源方面,中国国内已经严重过度开发,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机,必须减少国内开发,多利用进口农、牧、林、渔业资源。在矿产资源方面,中国矿产资源禀赋总体不佳,无法满足大规模快速工业化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矿产资源总体储量不足,而且需求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脱节。用量较少的钨、锡、稀土、钼、锑等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需求量大的油气、富铁矿、锰、铬、钾盐、铜、铝等大宗矿产储量不足。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估算,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够保证2010年需要的只有24种,能够保证2020年需要的只有6种;未来20年,中国铁供求缺口高达30亿吨,铜供求缺口5000万~6000万吨,铝供求缺口1亿吨。存在供求缺口的原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石油。我国自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原油净进口量高达6220万吨(参见表7),是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此外还进口了2034万吨成品油,支出37.99亿美元。2003年1—11月,我国进口原油8178万吨、成品油2588万吨,均超过2002年全年进口数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人均能源消耗量上升;中国必须履行降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的国际承诺;过多使用高成本国内石油将损害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凡此种种,都将使我国对进口石油的需求在可预见的将来有增无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序言》也已经明确将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列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六大突出问题之一。
其次,我国矿产资源品位不高,开采难度大,成本高。
第三,我国矿产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宗矿产普遍远离经济中心和海路,运输成本高。
第四,我国需要保留部分资源的战略蕴藏。
2003年,我国对外部资源供给的依赖性相当突出。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2003年中国生产电解铝所需氧化铝50%需要进口;铜消费量的60%需要依靠进口铜精矿、废铜加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已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30%以上,且每年铁矿石需求量增长幅度高达20%。由于进口大量增加,占国际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国际初级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中国市场价格板块,价格不断上涨。到12月中旬,铁矿石到中国港口价格已经从年初的25美元/吨上涨到60美元/吨;进口氧化铝平均到岸价在10月份就已经上涨到300美元/吨以上,同比上涨近一倍。但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还是国际市场石油产品价格波动。如表8所示,1990年至2003年(1—11月份),每年(季度)进口原油平均价格变动区间为119.9美元/吨~228.4美元/吨,近3年变动区间为183.8美元/吨~228.4美元/吨;成品油单价变动区间为110.6美元/吨~222.2美元/吨;烃类气体单价变动区间为215.9美元/吨~371.4美元/吨。根据笔者估算,2000年国际市场油价高涨导致当年我国GDP增长率因进口石油产品价格上涨而损失0.77个百分点;2003年第一季度,在伊拉克战争阴影下,该季度进口石油产品平均价格超过1990年以来任何一年的平均进口价格,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及其它烃类气体三类石油产品进口支出总额69.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3亿美元,增幅131%,石油产品进口支出增加额相当于该季度货物贸易逆差(10.3亿美元)的3.8倍。如果该季度石油产品平均进口价格维持在2002年的水平,则进口支出可减少13.68亿美元。
解决依赖外部资源问题,除了通过进口、海外投资等方式拓宽海外资源渠道之外,还需要扩大利用期货市场等工具,规避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