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桑蚕业何时走出怪圈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1-29 08:16:00
2003年春季,吴忠市利通区高闸乡桑农因两年没领回售茧款,赌气挖掉5000多亩丰产期桑树园。3月没出,红寺堡农民因缺少养蚕房和无钱添置蚕具,又不愿看到桑叶飘落黄土地,狠下心大面积弃桑种田。进入4月,青铜峡一些桑农因桑树与农田插花种植相互影响,含泪挖掉100多亩培育了10年的桑树。据悉,2000年至今,我区农民砍伐毁坏桑园面积在1万亩以上。
2003年,宁夏蚕茧收购旺季,市场价格一吨由2.2万元、4万元上升到5.2万元。区内6家有收购蚕茧资质的公司,累积收回的200多吨干茧,向外出售多是采取了竞拍的办法。9至10月价格继续上涨,干茧价位一吨被抬到6万多元,攥有产品的商家还是不露面。蚕茧在市场上的火爆,让规模经营桑蚕的农民发了财,而挖桑毁园的农户后悔了。
1994年,是宁夏种桑养蚕的“黄金”日子,一吨干蚕在国内市场上卖到7万元,是粮食价格的5倍。桑蚕能赚大钱的诱惑,吸引了全区1万多农民一阵风似地弃粮、弃经种桑树,这一年,全区新增桑树种植面积1.3万亩。1995年,市场粮食价格暴涨,大米1公斤最高时卖到3.6元,新建桑园区域的群众看不到效益,迫不得已挖桑毁园。后来,在长达4至5年的时间里,无论政府怎样引导扶持,一些农户拒绝经营或消极抵抗桑蚕这个产业。
宁夏种桑养蚕做到今天真不容易。1998年,我区就桑蚕产业能否做大做强,请专家深层次论证。多项检测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宁夏蚕丝解舒率、茧层率排在国内优质品行列,蚕丝质量可与国内最好的山东省蚕茧相媲美。我区采纳专家建议,将桑蚕列入10大支柱产业之一,做出用10年时间发展30万亩桑园的总体规划。自治区科技部门为专家桑蚕试验课题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拨出专项经费,让这个产业发展壮大。国家根据宁夏桑蚕的资源优势,将其列入国家原料基地西移示范区、桑蚕科技开发研究基地。看好这个产业的日本协力银行、欧盟金融机构,对宁夏桑蚕整体推进给予低息贷款和无偿项目援助。在桑蚕产业势不可挡的发展中,固原(今原州区)、泾源、青铜峡、贺兰、红寺堡及宁夏农垦集团,按照专家组的统一规划,以“科技+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从政策、资金、技术多方面给予支持,千方百计让小苗长成大树。到2003年年底,全区桑园面积4万多亩,农民种桑养蚕收入超过400万元。
桑蚕产业在发展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有市场、体系、环境、服务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政绩园”、“形象园”、“观光园”和一些人为的炒作,引发“虚热”上升最终酿出了恶果。一个好产业经不起折腾。今年,又进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记者采访桑农,他们确实有很多意见,担心会继续去用产品换白条子,同时企盼技术、服务、保护,盼望一个有权威、有活力、有调控、能服务的机构。同时,希望当产业影响到群众情绪时,各级组织能深入田间地头,工作做得深入一些,细致一些,周到一些,也许就能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也许不会“热风”过后是惨痛。
2003年,宁夏蚕茧收购旺季,市场价格一吨由2.2万元、4万元上升到5.2万元。区内6家有收购蚕茧资质的公司,累积收回的200多吨干茧,向外出售多是采取了竞拍的办法。9至10月价格继续上涨,干茧价位一吨被抬到6万多元,攥有产品的商家还是不露面。蚕茧在市场上的火爆,让规模经营桑蚕的农民发了财,而挖桑毁园的农户后悔了。
1994年,是宁夏种桑养蚕的“黄金”日子,一吨干蚕在国内市场上卖到7万元,是粮食价格的5倍。桑蚕能赚大钱的诱惑,吸引了全区1万多农民一阵风似地弃粮、弃经种桑树,这一年,全区新增桑树种植面积1.3万亩。1995年,市场粮食价格暴涨,大米1公斤最高时卖到3.6元,新建桑园区域的群众看不到效益,迫不得已挖桑毁园。后来,在长达4至5年的时间里,无论政府怎样引导扶持,一些农户拒绝经营或消极抵抗桑蚕这个产业。
宁夏种桑养蚕做到今天真不容易。1998年,我区就桑蚕产业能否做大做强,请专家深层次论证。多项检测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宁夏蚕丝解舒率、茧层率排在国内优质品行列,蚕丝质量可与国内最好的山东省蚕茧相媲美。我区采纳专家建议,将桑蚕列入10大支柱产业之一,做出用10年时间发展30万亩桑园的总体规划。自治区科技部门为专家桑蚕试验课题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拨出专项经费,让这个产业发展壮大。国家根据宁夏桑蚕的资源优势,将其列入国家原料基地西移示范区、桑蚕科技开发研究基地。看好这个产业的日本协力银行、欧盟金融机构,对宁夏桑蚕整体推进给予低息贷款和无偿项目援助。在桑蚕产业势不可挡的发展中,固原(今原州区)、泾源、青铜峡、贺兰、红寺堡及宁夏农垦集团,按照专家组的统一规划,以“科技+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从政策、资金、技术多方面给予支持,千方百计让小苗长成大树。到2003年年底,全区桑园面积4万多亩,农民种桑养蚕收入超过400万元。
桑蚕产业在发展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有市场、体系、环境、服务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政绩园”、“形象园”、“观光园”和一些人为的炒作,引发“虚热”上升最终酿出了恶果。一个好产业经不起折腾。今年,又进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记者采访桑农,他们确实有很多意见,担心会继续去用产品换白条子,同时企盼技术、服务、保护,盼望一个有权威、有活力、有调控、能服务的机构。同时,希望当产业影响到群众情绪时,各级组织能深入田间地头,工作做得深入一些,细致一些,周到一些,也许就能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也许不会“热风”过后是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