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后配额时代怎么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1-19 08:33:00
纺织服装后配额时代怎么走?
抓质量、抓创新、抓快速反应、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面对崭新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和行业发展现状,杜钰洲会长说:2003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增长; 2004年,我行业还将在协调发展、创新、转型的大思想下,再上新台阶。而从明年具体工作部署上来说,杜钰洲会长强调:还要统一认识,正视外部压力,抓质量、抓创新、抓快速反应,使全行业尽快转移到新型工业化之路上来。
2003年,先有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流行,后有棉花涨价,而从2004年1月1日起,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还将普遍下调约4%,还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等不利消息给业内不少人士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不少媒体也有报道谈到纺织服装业存在投资过热、增长过快的倾向。那么,该如何看待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发展是否是“虚火过旺”?明年我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年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切入点在哪里?对这些问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阐述了一些重要观点。
统一认识 行业发展总体健康但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对于行业发展规模和运行态势,杜会长指出:认识行业发展现状,要全面、客观,更要有发展的眼光。总体来看,2003年,行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显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杜会长列举了2003年1至10月份行业主要指标: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增长了19.6%,销售收入增长了23.52%,利润总额增加了30.95%;全行业出口创汇达641.87亿美元,增长了25.56%。其中一般贸易增长了34. 58%。2003年中国纺织遭遇的不利因素有目共睹,但行业依然保持了这样的发展规模和势头,正表明我行业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了。
杜会长同时强调:“应该客观看待目前的投资快速增长,轻言‘过热’”。当前行业发展的一个显要特点就是投资力度加大、技术进步加快、行业的发展后劲在增强。2003年前7个月,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08%,在中国纺织工业出口总额中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占34.83%,超过1/3。投资增长一方面表明了国内投资环境持续好转,另一方面更表明了国内纺织服装业仍是国内外的投资热点,资本对行业有高度的信心。我们高度重视局部地区有“铺摊子”现象,已在多次的全国性行业活动中提醒各地警惕盲目“铺摊子”的风险。引导投资转向产业升级,同时也提醒一些地方行政领导不要违规搞所谓超常规建厂条件。但这决非主流。还应看到,新增投资更主要的是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技改投资的比重已提高到60%,新上能力大量使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成为纺织服装业新时期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内需动力 推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还有潜力
杜会长谈到,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谈到的,中国经济总体处于上升时期。这是大环境。在此大环境下,预计持续增长的内需动力也将给纺织服装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条件。同时纺织工业也将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谈纺织工业的协调发展,就要站在纺织工业的产业链上看问题。从天然纤维种植、养殖和化学纤维生产到纺织品服装市场消费、出口创汇,我行业已拥有最完整、国际综合竞争适应力最强的上下游结合产业链。每一产业链条都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产业呈劳动密集型特征,对缓解国内工业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另一 方面,产业发展对于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城市化具有特殊现实意义。
同时还必须看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内需推动。从1980年到2002年,中国人口净增长30% ,纤维消费却已增长了292%。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带来国内纤维消费增长总量的89.6%。根据各工业化先进国家的经历,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还将继续提高,这是确定无疑的。
目前我们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已经达到了10Kg,超过了世界平均值,但和发达世界欧盟国家(大约22Kg )和美国(39Kg)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带来衣、食、住、行、用消费水平的全面提高,这是我们发展纺织工业的目的,也是动力。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比2000年增长1.3亿左右,人均GDP约达30 00美元。届时国内市场在衣着、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方面,不仅将在数量需要上继续保持增长,并且在质量需要上也将大大提高。
正视压力 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加速纺织产业升级
面对当前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杜会长说,应当正视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压力,努力发挥我们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杜会长强调说,行业应当树立这样的信心,当前的许多不利因素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国内出口退税率下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全局性措施,国家的大政方针,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就业、支持三农政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政策等,总体更有利于纺织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谈协调发展,这是很重要的。对一个行业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要更加重视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的关系等。
而有些国家有意限制我行业产品出口,也仅仅是其某个时期的政治利益的需要。历史一再证明,背叛自由贸易的思想,长期搞贸易保护,最终妨碍自己的发展。这是世界越来越多国家最终选择开放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是大势所趋。“特保”不能阻挡中国纺织工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杜会长说,当前,发展与合作是国际经济社会的主旋律。目前我们已经与德国纺织服装联合会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企业、行业之间技术交流会更密切。西班牙也表示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从世界经济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来说,新世纪给中国纺织工业持续高增长带来了几乎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机遇。无论是赞扬我们的还是要限制我们的,实际上都是建立在一个事实基础上的———就是承认我们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纺织工业对外交往原则是发展互补合作,寻求共赢。我们对外阐明三个主要观点:第一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内需,大量的事实说明,中国发展纺织工业的目的是解决中国占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小康生活,发展国际贸易立足于互补多赢,不存在威胁谁。第二个观点,中国纺织行业是市场化最早的,是市场化改革给中国纺织 工业带来了活力。从我们行业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事实和市场决定价格机制,通过国际资本融入和外资企业占出口35%的现实情况,说明已没有任何理由再把中国说成是计划经济,而有意限制我们出口。第三个观点,基于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加快和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纺织工业已经把发展的重点转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来,我们也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与各国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互补合作关系。
工作重点 抓质量抓创新抓快速反应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杜会长说:纺织工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内部外部因素都有变化,必须做出新的选择,即我们必须要在新世纪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主线。有人将2008年以前的这段时间称作是“后配额时代”,其实也不过短短几年。如果继续延续 粗放型发展路子,我们有可能丧失抓住历史机遇期的主动权。
传统产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际的过程。针对国内外形势和行业自身特点,纺织工业协会提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三大重要结合点:一是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按产业链配套扩大高质量产品比重;二是提高创新能力,推行品牌战略;三是提高企业和行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
从认识上,必须坚持“质量是生命”的原则。中国纺织品服装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占据了大众主流消费的市场,一是质量所体现的使用价值得到大众消费者的承认,二是中国制造成本低、价格低,概括起来叫“ 物美价廉”。但在高性能、高功能、高文化品位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中我们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差距还不小。因此,我们必须依靠提高主导产品的性能、使用功能和文化品位,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当前,协会将从抓质量标准认证、在主产区内抓检测、从速制定产业技术“白皮书”等工作入手,扎扎实实抓质量。
还要强调创新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依靠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研究开发能力,不断在产品性能、功能、品位方面推陈出新,并能在时尚潮流中保持抢先一步,从而获得创新附加值。我们也鼓励纺织品服装生产者,特别是面料、服装的设计师们,能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着手,提高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表现力,提高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表现水平。
概括起来,产品创新能力是两种劳动的结晶,一是物化劳动,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价值转移过程包含一定的新技术附加值;二是活劳动,即创造新的价值过程凝结于产品中的人的独创性。当前尤其强调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以及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提高队伍的素质,培育品牌竞争力。如果说高质量是打造名牌的生命,那么创新能力就是打造品牌的灵魂。
为此,要加强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法制和行业自律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要在全行业推广先进技术,加快技术装备的改造,巩固行业创新的基础;一方面要促进和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提高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创新能力,要在全行业提倡原创精神。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主要是要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的现代化,加大行业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咨询服务,达到资源优化配置,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快速反应是现代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之一,跨国生产、跨国供应链、跨国开发、跨国销售带来对全球全要素变化发展趋势把握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需求变化的感知洞察能力,实现预测准、更新快、决策及时高效。这是改变我国大多数企业粗放管理、随大流决策、产品追赶“ 中末班车”的状态的最重要的手段。
抓质量、抓创新、抓快速反应、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面对崭新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和行业发展现状,杜钰洲会长说:2003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增长; 2004年,我行业还将在协调发展、创新、转型的大思想下,再上新台阶。而从明年具体工作部署上来说,杜钰洲会长强调:还要统一认识,正视外部压力,抓质量、抓创新、抓快速反应,使全行业尽快转移到新型工业化之路上来。
2003年,先有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流行,后有棉花涨价,而从2004年1月1日起,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还将普遍下调约4%,还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等不利消息给业内不少人士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不少媒体也有报道谈到纺织服装业存在投资过热、增长过快的倾向。那么,该如何看待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发展是否是“虚火过旺”?明年我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年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切入点在哪里?对这些问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阐述了一些重要观点。
统一认识 行业发展总体健康但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对于行业发展规模和运行态势,杜会长指出:认识行业发展现状,要全面、客观,更要有发展的眼光。总体来看,2003年,行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显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杜会长列举了2003年1至10月份行业主要指标: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增长了19.6%,销售收入增长了23.52%,利润总额增加了30.95%;全行业出口创汇达641.87亿美元,增长了25.56%。其中一般贸易增长了34. 58%。2003年中国纺织遭遇的不利因素有目共睹,但行业依然保持了这样的发展规模和势头,正表明我行业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了。
杜会长同时强调:“应该客观看待目前的投资快速增长,轻言‘过热’”。当前行业发展的一个显要特点就是投资力度加大、技术进步加快、行业的发展后劲在增强。2003年前7个月,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08%,在中国纺织工业出口总额中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占34.83%,超过1/3。投资增长一方面表明了国内投资环境持续好转,另一方面更表明了国内纺织服装业仍是国内外的投资热点,资本对行业有高度的信心。我们高度重视局部地区有“铺摊子”现象,已在多次的全国性行业活动中提醒各地警惕盲目“铺摊子”的风险。引导投资转向产业升级,同时也提醒一些地方行政领导不要违规搞所谓超常规建厂条件。但这决非主流。还应看到,新增投资更主要的是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技改投资的比重已提高到60%,新上能力大量使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成为纺织服装业新时期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内需动力 推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还有潜力
杜会长谈到,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谈到的,中国经济总体处于上升时期。这是大环境。在此大环境下,预计持续增长的内需动力也将给纺织服装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条件。同时纺织工业也将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谈纺织工业的协调发展,就要站在纺织工业的产业链上看问题。从天然纤维种植、养殖和化学纤维生产到纺织品服装市场消费、出口创汇,我行业已拥有最完整、国际综合竞争适应力最强的上下游结合产业链。每一产业链条都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产业呈劳动密集型特征,对缓解国内工业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另一 方面,产业发展对于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城市化具有特殊现实意义。
同时还必须看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内需推动。从1980年到2002年,中国人口净增长30% ,纤维消费却已增长了292%。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带来国内纤维消费增长总量的89.6%。根据各工业化先进国家的经历,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还将继续提高,这是确定无疑的。
目前我们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已经达到了10Kg,超过了世界平均值,但和发达世界欧盟国家(大约22Kg )和美国(39Kg)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带来衣、食、住、行、用消费水平的全面提高,这是我们发展纺织工业的目的,也是动力。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比2000年增长1.3亿左右,人均GDP约达30 00美元。届时国内市场在衣着、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方面,不仅将在数量需要上继续保持增长,并且在质量需要上也将大大提高。
正视压力 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加速纺织产业升级
面对当前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杜会长说,应当正视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压力,努力发挥我们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杜会长强调说,行业应当树立这样的信心,当前的许多不利因素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国内出口退税率下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全局性措施,国家的大政方针,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就业、支持三农政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政策等,总体更有利于纺织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谈协调发展,这是很重要的。对一个行业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要更加重视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的关系等。
而有些国家有意限制我行业产品出口,也仅仅是其某个时期的政治利益的需要。历史一再证明,背叛自由贸易的思想,长期搞贸易保护,最终妨碍自己的发展。这是世界越来越多国家最终选择开放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是大势所趋。“特保”不能阻挡中国纺织工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杜会长说,当前,发展与合作是国际经济社会的主旋律。目前我们已经与德国纺织服装联合会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企业、行业之间技术交流会更密切。西班牙也表示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从世界经济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来说,新世纪给中国纺织工业持续高增长带来了几乎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机遇。无论是赞扬我们的还是要限制我们的,实际上都是建立在一个事实基础上的———就是承认我们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纺织工业对外交往原则是发展互补合作,寻求共赢。我们对外阐明三个主要观点:第一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内需,大量的事实说明,中国发展纺织工业的目的是解决中国占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小康生活,发展国际贸易立足于互补多赢,不存在威胁谁。第二个观点,中国纺织行业是市场化最早的,是市场化改革给中国纺织 工业带来了活力。从我们行业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事实和市场决定价格机制,通过国际资本融入和外资企业占出口35%的现实情况,说明已没有任何理由再把中国说成是计划经济,而有意限制我们出口。第三个观点,基于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加快和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纺织工业已经把发展的重点转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来,我们也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与各国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互补合作关系。
工作重点 抓质量抓创新抓快速反应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杜会长说:纺织工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内部外部因素都有变化,必须做出新的选择,即我们必须要在新世纪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主线。有人将2008年以前的这段时间称作是“后配额时代”,其实也不过短短几年。如果继续延续 粗放型发展路子,我们有可能丧失抓住历史机遇期的主动权。
传统产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际的过程。针对国内外形势和行业自身特点,纺织工业协会提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三大重要结合点:一是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按产业链配套扩大高质量产品比重;二是提高创新能力,推行品牌战略;三是提高企业和行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
从认识上,必须坚持“质量是生命”的原则。中国纺织品服装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占据了大众主流消费的市场,一是质量所体现的使用价值得到大众消费者的承认,二是中国制造成本低、价格低,概括起来叫“ 物美价廉”。但在高性能、高功能、高文化品位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中我们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差距还不小。因此,我们必须依靠提高主导产品的性能、使用功能和文化品位,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当前,协会将从抓质量标准认证、在主产区内抓检测、从速制定产业技术“白皮书”等工作入手,扎扎实实抓质量。
还要强调创新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依靠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研究开发能力,不断在产品性能、功能、品位方面推陈出新,并能在时尚潮流中保持抢先一步,从而获得创新附加值。我们也鼓励纺织品服装生产者,特别是面料、服装的设计师们,能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着手,提高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表现力,提高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表现水平。
概括起来,产品创新能力是两种劳动的结晶,一是物化劳动,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价值转移过程包含一定的新技术附加值;二是活劳动,即创造新的价值过程凝结于产品中的人的独创性。当前尤其强调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以及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提高队伍的素质,培育品牌竞争力。如果说高质量是打造名牌的生命,那么创新能力就是打造品牌的灵魂。
为此,要加强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法制和行业自律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要在全行业推广先进技术,加快技术装备的改造,巩固行业创新的基础;一方面要促进和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提高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创新能力,要在全行业提倡原创精神。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主要是要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的现代化,加大行业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咨询服务,达到资源优化配置,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快速反应是现代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之一,跨国生产、跨国供应链、跨国开发、跨国销售带来对全球全要素变化发展趋势把握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需求变化的感知洞察能力,实现预测准、更新快、决策及时高效。这是改变我国大多数企业粗放管理、随大流决策、产品追赶“ 中末班车”的状态的最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