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3中国纺织十大事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1-17 08:47:00
2003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二个年份,2003年的中国纺织业一如既往地平静而不平凡:从伊拉克战争到SARS风暴,从出口退税下调到中美贸易战,还有棉花价格的上涨、家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结构的调整、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生产线的投产……2003年中国纺织经历了太多的风波,然而2003年的中国纺织仍然以21.5%的增速实现全年13011亿元的丰收。所有这一切,构成了2003年中国纺织业不平凡的历史,每一个主题都让我们激动或者警醒,也让中国纺织进步、成长。作为传媒的一分子,全球纺织网在伴随这些事件行将走入新年之际,特以此专题的形式回望2003,讲述中国纺织的十大事件。
一、2003年纺织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生产、效益、出口创汇稳步提高,再次迎来一个新高年。
我们之所以把这一条列为2003年中国纺织头条新闻,是因为尽管受到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棉花和化纤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以及贸易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纺织工业仍实现了生产、效益、出口的同步增长,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对经过颠簸起伏的业内人士的心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安慰。2003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85.8亿元,同比增长19.7%,;实现利润282.7亿元,同比增长31.8%;纺织品出口567.4亿美元,同比增长26.3%;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011亿元,出口达567.4亿美元。各项指标与去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纺织工业将再次迎来一个新高年。
二、美国政府对我部分纺织品设限,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入世并不代表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从此会风平浪静,有时候仍然会风云疾变。美国商务部十八日宣布,决定对来自中国的乳罩、长袍、针织品三大类纺织品设立新的配额限制,理由是中国这几种纺织品对美出口激增,影响了美国本土纺织工人的利益。
美国此次作出的对中国三类纺织产品的设限决定将起到一个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对美国来说,启动磋商机制是所有贸易保护办法中成本最低、保护效果较好的办法,如果此次的设限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美国纺织界的其他产品业很可能效法。一旦这样,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决定很可能会接踵而至。这有点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之前的印度对我丝绸设限,到最近的秘鲁对我纺织品反倾销,这一切都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爆发的体现。
在我们利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合法利益时,我们不得不对自己反思:首先,中国纺织服装业要适度地扩大投资,避免投资过剩。1999年7月中、美签订关于中国入世承诺的协议以来,中国纺织服装业增长速度始终是比较快的。这种迅速的投资扩张,必然会导致中国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过剩,并进而导致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恶性竞争。其次,中国纺织服装业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和投资“预警”机制,针对目标市场所在国政策、贸易法规和国内供求关系竞争状况,在投资策略上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第三,中国纺织服装业要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切实保护自身利益。中国纺织服装业有关行业协会组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只要出现贸易摩擦,相关的企业就会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所以必须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并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和协调作用。最后,中国纺织服装业要加强进出口秩序的规范和管理。到二00五年以后,会有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企业有外贸经营权。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比较重要的过渡期内,加强纺织服装行业进出口秩序的规范协调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纺织业积极应对SARS爆发,纺织电子商务临危受命
2003年春季,一场史无前例的流行病疫情SARS在全国蔓延,由此而带来的恐慌甚至大于疫情本身的危险。这种恐慌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阻碍着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在不少产业领域,商务活动减少了,商品流动放慢了,企业效益下降了,在商业流通、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会议展览等行业尤其突出。“非典”对纺织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外销市场的影响巨大,出口受阻,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不断萎缩。由于出口在我国纺织业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外销市场的趋缓严重影响着纺织工业的健康运行。由于疫情的存在,很多外商纷纷取消了来我国的商务旅行,行业内的对外交流趋于停滞。来自国外的订单大幅减少,还出现一些外商单方面违约、撤单的现象,很多订单流向我们的竞争对手如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也受到一定冲击,内需不旺,产品销售不畅。疫情的蔓延以及缺乏对疫情程度的充分了解造成许多购货商不敢出门,江、浙、沪一带的采购商纷纷取消了去疫区的采购计划。生产企业的开工率大幅下降,销路不畅造成生产企业库存增加,许多中小企业甚至纷纷停工。专业的纱线和坯布的原材料市场销量萎缩。原材料价格回落,成交量低。各大城市的服装商场门可罗雀,下游产业的市场增速趋缓对整个产业链的运行产生严重影响。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得纺织行业在过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变得清晰。当前纺织行业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风险预警机制,企业自身应对措施滞后,广大纺织企业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从行业角度来看,当前整个纺织行业普遍存在一般性生产加工能力过速增长,先进生产力发展滞后,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然而,中国纺织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广大纺织企业利用当前这个时机,加快结构调整,在技术装备、员工素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多做工作、加大投入,做到逆势中求生存,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驾驭能力,为下半年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纺织电子商务再一次显现了它的独特魅力所在。由于纺织电子商务其所独有的特点,使它在“非典”期间再一次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临危受命,为抗非典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帮助纺织企业获得纺织信息、供求定单,以全球纺织网等为代表的各大纺织商务网站纷纷推出自己的网上商务中心,以保证纺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四、棉花价格巨高不下,棉纺企业无力承受
本年度棉花市场跌荡起伏,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棉花工作的人来说,都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回味的东西。进入2003年,国内市场棉花价格一反常态,从年初的11100元/吨开始不断上扬,3月中旬超过13000元/吨,此后在13000至14000元/吨高位区间波动。虽然非典时期略有下降,但大多数时间国内价格略高于国际市场。9月份以来,新棉上市不但没有缓解市场供需压力,棉价反倒从9月末的14100元/吨涨到18000元/吨以上,每吨比国际市场高出1400多元,比去年同期高了5000元左右。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据了解,持续走高的棉价,使江苏常州地区已经约有1/3的纺织厂停产,另2/3开机率不足65%;浙江省也有1/3以上限产或停产;湖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全部停产,另外一家大型国企也关机50%,靠库存维持。目前国内大多数棉纺织企业的库存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是零库存。另据了解,棉花价格上涨对我国棉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已开始显现。10月份的广交会上,出口企业不敢报价,海外采购商不敢下单的局面比比皆是。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到明年初,订单很可能会大量转移到南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从而影响明年中国棉纺织品出口。
由于国内棉纺企业面临减停产威胁,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已经有众多企业开始大比例减少棉花的使用,转而加大对化纤原料的使用,在需求的拉动下,目前涤纶短纤的价格已经从9000元/吨上升到12000元/吨左右。山东部分企业从9月中旬开始就全部改变产品结构,纯棉产品全部停产,转而生产纯涤纱和混纺面料。业界人士开始担心,涤纶短纤会出现像棉花一样的不正常现象。
据统计,去年底,全国纺锭总数已超过5000万锭,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全国纺锭总数已达7000万锭。专家认为这个数字比较符合当前供需实际,如果按这个数据推算,国内棉纺企业对棉花与涤纶短纤需求能力均会大幅增长。权威人士指出,棉价上涨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与这几年纺织企业生产能力膨胀过快有着直接的关系。仅就山东省来说,今年棉纺能力在1200万锭,在建200万-300万锭,近年来,棉花加工企业一哄而起,山东省此类企业不下2000家,具有从业资格的仅799家,加工能力远远超过棉花资源量,造成资源浪费,无序竞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纺织服装企业的观念要转变。首先要靠市场的变化来看自己的竞争力,第二才是总量,没有竞争力要总量没有用。当前棉价市场的变化再一次提出纺织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紧迫性,没有竞争力的、规模小的企业必将会被淘汰。未来的竞争就是强势竞争,纺织企业不但做大,更要做强。
五、出口退税下调,纺织业喜忧参半
纺织品服装一直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强项,多年来得益于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为国家创汇做出了很大贡献。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议,在本次税率调整中,纺织品成为受影响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多数纺织品退税率由17%降为13%,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对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反响。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生力军三资企业,面对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多数企业认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力已经饱和,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形势下,调整出口退税率对纺织企业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出口退税率必然使出口的价格优势减弱,只有依靠自身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三资企业在新的退税机制下,更看重中国纺织品的附加值和行业的综合能力。
大型纺织服装国有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新的退税政策使他们又喜又忧。喜的是,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规定“新帐不欠,老帐要还”。这样,历史遗留的拖欠退税款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投入更加有效的资本运营。根据新的退税管理规定,企业及时获得拖欠税款和新的退税款,不但有了更加可靠的政府财政支持,而且出口退税法律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结合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忧的是,13%的出口退税率,意味着纺织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小,必须面对新的出口退税率,根据国际市场形势,重新计算成本,调整出口报价,同时完善管理体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出口成本,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整体效益,这一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
纺织服装民营企业是出口创汇的新生力量。他们经营灵活、成本低廉,自然在价格上有一定竞争力。最新的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欢迎新的退税改革。他们认为,这给他们创造了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大,他们可以从新的退税机制中享受同样平等的退税待遇,从而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当然,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直接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削弱。
不同类型的企业,退税率下调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业内人士认为,出口退税率的下降,无疑将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考验,但从长远看,这也是纺织品服装业加快产业调整,加速融入全球经济的绝好机会。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一直以来主要得益于价格的优势,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意味着对纺织服装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原本的价格优势减弱。更为重要的是,这有利于企业改变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国内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势头一直不减,使得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频频设限。而2003年纺织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了100%,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混乱局面十分不利于纺织行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调整出口退税率对纺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权威人士指出,出口退税率下降,将带来纺织企业的又一次优胜劣汰,整个行业会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伊拉克战争影响我国纺织业,石油价格波动冲击化纤行业
进入2003,受伊拉克战争影响,世界原油价格暴涨,引起化纤行业连动效应,化纤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聚酯主要原料PTA、EG累计涨幅逾60%、45%,与此同时,聚酯切片、涤纶长丝涨幅也达40%、25%。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战争迅速波及我国化纤行业,原料价格继续上涨,导致我国化纤生产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也给下游的纺织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国内中下游化纤纺织企业对原料的巨大需求,与上游石化供应相对紧张本身已有很大落差,伊拉克战争又大大加剧了此问题。面对困难境遇,我国化纤行业积极引导企业努力扩大国内市场,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寻找新商机,加快开发高附加值、高性能比的产品,提高竞争力,稳定市场份额,平稳渡过危机。
七、中国储备棉管理公司和棉花协会在京成立
3月28日,由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储棉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受国务院委托,中储棉公司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按照公司的组建方案,在全国共设立18个直属棉花储备库,分布全国各主要棉花产销区。中储棉公司作为国家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享有棉花进出口经营权,在引导棉花产销、平抑市场价格、调剂市场余缺方面发挥作用。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中国棉花协会于9月28日在京成立。中国棉花协会是由棉农及棉农合作组织,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经营、仓储企业,棉纺织企业和棉花研究机构等涉棉企业和组织自愿组成的、具备全国性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接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基本宗旨是服务、自律、协调、维权。
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进行家用纺织品、技术装备、产业用纺织品三项行业性调整
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和内销受阻,部分企业库存加大,开工不足。面对这种形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倡议纺织行业增强应变能力,加大进行技术装备、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项行业性调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协调国内纺机及相关产业加速提高成套先进设备研发制造能力,培育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家用纺织品设计水平,以家用纺织品开辟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同时开拓纺织品在卫生、农业、水利、交通、汽车、建筑、军工等相关产业的应用,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大力发展,重点提高卫生医疗用品的规模化生产水平和打造其完善的产业链,并对建筑膜结构和防水材料、土工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农作物新型覆盖材料等开展联合实验和共同开发。
九、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生产线投产
这是我国在应用纤维领域惟一原创技术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项目。今年在江苏省常熟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投产,标志着我国以植物蛋白丝作纤维材料的工业产业化进程已走在世界前列。它是由河南华康生物化学工程联合集团公司率先进行工业化试验并取得成功。蛋白纤维的研究虽然在国际上起步较早,但终因纤维性能没能达到纺织加工的要求而中断。常熟市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在4月1日,首期9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将形成日产30万吨棉型、毛型大豆蛋白短纤的能力。
十、生态纺织品成开发主流,绿色环保产品风靡广交会
我国每年因环保原因被限制出口的产品达80亿美元,纺织服装企业因环保问题大吃苦头,因拉链重金属超标、面料的阻燃不合格等被退货、销毁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非典的影响也再一次将健康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针对这种情况,不少纺织企业已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在广交会上,大豆蛋白纤维服装,大豆蛋白纤维与毛纤维、竹子纤维的新型混纺产品,备受外商关注,对于纺织服装的甲醛超标的限制,有的企业在广交会上推出了新开发的“永久免烫棉型环保复合织物”,外商格外青睐。专家指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可能从染料延伸至纺织品生产和加工的全过程,企业必须让产品环保起来,以应对绿色壁垒。 (摘自中国纺织报)
一、2003年纺织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生产、效益、出口创汇稳步提高,再次迎来一个新高年。
我们之所以把这一条列为2003年中国纺织头条新闻,是因为尽管受到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棉花和化纤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以及贸易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纺织工业仍实现了生产、效益、出口的同步增长,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对经过颠簸起伏的业内人士的心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安慰。2003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85.8亿元,同比增长19.7%,;实现利润282.7亿元,同比增长31.8%;纺织品出口567.4亿美元,同比增长26.3%;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011亿元,出口达567.4亿美元。各项指标与去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纺织工业将再次迎来一个新高年。
二、美国政府对我部分纺织品设限,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入世并不代表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从此会风平浪静,有时候仍然会风云疾变。美国商务部十八日宣布,决定对来自中国的乳罩、长袍、针织品三大类纺织品设立新的配额限制,理由是中国这几种纺织品对美出口激增,影响了美国本土纺织工人的利益。
美国此次作出的对中国三类纺织产品的设限决定将起到一个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对美国来说,启动磋商机制是所有贸易保护办法中成本最低、保护效果较好的办法,如果此次的设限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美国纺织界的其他产品业很可能效法。一旦这样,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决定很可能会接踵而至。这有点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之前的印度对我丝绸设限,到最近的秘鲁对我纺织品反倾销,这一切都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爆发的体现。
在我们利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合法利益时,我们不得不对自己反思:首先,中国纺织服装业要适度地扩大投资,避免投资过剩。1999年7月中、美签订关于中国入世承诺的协议以来,中国纺织服装业增长速度始终是比较快的。这种迅速的投资扩张,必然会导致中国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过剩,并进而导致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恶性竞争。其次,中国纺织服装业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和投资“预警”机制,针对目标市场所在国政策、贸易法规和国内供求关系竞争状况,在投资策略上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第三,中国纺织服装业要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切实保护自身利益。中国纺织服装业有关行业协会组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只要出现贸易摩擦,相关的企业就会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所以必须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并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和协调作用。最后,中国纺织服装业要加强进出口秩序的规范和管理。到二00五年以后,会有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企业有外贸经营权。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比较重要的过渡期内,加强纺织服装行业进出口秩序的规范协调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纺织业积极应对SARS爆发,纺织电子商务临危受命
2003年春季,一场史无前例的流行病疫情SARS在全国蔓延,由此而带来的恐慌甚至大于疫情本身的危险。这种恐慌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阻碍着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在不少产业领域,商务活动减少了,商品流动放慢了,企业效益下降了,在商业流通、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会议展览等行业尤其突出。“非典”对纺织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外销市场的影响巨大,出口受阻,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不断萎缩。由于出口在我国纺织业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外销市场的趋缓严重影响着纺织工业的健康运行。由于疫情的存在,很多外商纷纷取消了来我国的商务旅行,行业内的对外交流趋于停滞。来自国外的订单大幅减少,还出现一些外商单方面违约、撤单的现象,很多订单流向我们的竞争对手如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也受到一定冲击,内需不旺,产品销售不畅。疫情的蔓延以及缺乏对疫情程度的充分了解造成许多购货商不敢出门,江、浙、沪一带的采购商纷纷取消了去疫区的采购计划。生产企业的开工率大幅下降,销路不畅造成生产企业库存增加,许多中小企业甚至纷纷停工。专业的纱线和坯布的原材料市场销量萎缩。原材料价格回落,成交量低。各大城市的服装商场门可罗雀,下游产业的市场增速趋缓对整个产业链的运行产生严重影响。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得纺织行业在过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变得清晰。当前纺织行业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风险预警机制,企业自身应对措施滞后,广大纺织企业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从行业角度来看,当前整个纺织行业普遍存在一般性生产加工能力过速增长,先进生产力发展滞后,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然而,中国纺织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广大纺织企业利用当前这个时机,加快结构调整,在技术装备、员工素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多做工作、加大投入,做到逆势中求生存,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驾驭能力,为下半年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纺织电子商务再一次显现了它的独特魅力所在。由于纺织电子商务其所独有的特点,使它在“非典”期间再一次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临危受命,为抗非典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帮助纺织企业获得纺织信息、供求定单,以全球纺织网等为代表的各大纺织商务网站纷纷推出自己的网上商务中心,以保证纺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四、棉花价格巨高不下,棉纺企业无力承受
本年度棉花市场跌荡起伏,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棉花工作的人来说,都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回味的东西。进入2003年,国内市场棉花价格一反常态,从年初的11100元/吨开始不断上扬,3月中旬超过13000元/吨,此后在13000至14000元/吨高位区间波动。虽然非典时期略有下降,但大多数时间国内价格略高于国际市场。9月份以来,新棉上市不但没有缓解市场供需压力,棉价反倒从9月末的14100元/吨涨到18000元/吨以上,每吨比国际市场高出1400多元,比去年同期高了5000元左右。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据了解,持续走高的棉价,使江苏常州地区已经约有1/3的纺织厂停产,另2/3开机率不足65%;浙江省也有1/3以上限产或停产;湖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全部停产,另外一家大型国企也关机50%,靠库存维持。目前国内大多数棉纺织企业的库存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是零库存。另据了解,棉花价格上涨对我国棉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已开始显现。10月份的广交会上,出口企业不敢报价,海外采购商不敢下单的局面比比皆是。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到明年初,订单很可能会大量转移到南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从而影响明年中国棉纺织品出口。
由于国内棉纺企业面临减停产威胁,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已经有众多企业开始大比例减少棉花的使用,转而加大对化纤原料的使用,在需求的拉动下,目前涤纶短纤的价格已经从9000元/吨上升到12000元/吨左右。山东部分企业从9月中旬开始就全部改变产品结构,纯棉产品全部停产,转而生产纯涤纱和混纺面料。业界人士开始担心,涤纶短纤会出现像棉花一样的不正常现象。
据统计,去年底,全国纺锭总数已超过5000万锭,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全国纺锭总数已达7000万锭。专家认为这个数字比较符合当前供需实际,如果按这个数据推算,国内棉纺企业对棉花与涤纶短纤需求能力均会大幅增长。权威人士指出,棉价上涨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与这几年纺织企业生产能力膨胀过快有着直接的关系。仅就山东省来说,今年棉纺能力在1200万锭,在建200万-300万锭,近年来,棉花加工企业一哄而起,山东省此类企业不下2000家,具有从业资格的仅799家,加工能力远远超过棉花资源量,造成资源浪费,无序竞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纺织服装企业的观念要转变。首先要靠市场的变化来看自己的竞争力,第二才是总量,没有竞争力要总量没有用。当前棉价市场的变化再一次提出纺织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紧迫性,没有竞争力的、规模小的企业必将会被淘汰。未来的竞争就是强势竞争,纺织企业不但做大,更要做强。
五、出口退税下调,纺织业喜忧参半
纺织品服装一直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强项,多年来得益于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为国家创汇做出了很大贡献。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议,在本次税率调整中,纺织品成为受影响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多数纺织品退税率由17%降为13%,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对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反响。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生力军三资企业,面对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多数企业认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力已经饱和,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形势下,调整出口退税率对纺织企业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出口退税率必然使出口的价格优势减弱,只有依靠自身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三资企业在新的退税机制下,更看重中国纺织品的附加值和行业的综合能力。
大型纺织服装国有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新的退税政策使他们又喜又忧。喜的是,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规定“新帐不欠,老帐要还”。这样,历史遗留的拖欠退税款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投入更加有效的资本运营。根据新的退税管理规定,企业及时获得拖欠税款和新的退税款,不但有了更加可靠的政府财政支持,而且出口退税法律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结合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忧的是,13%的出口退税率,意味着纺织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小,必须面对新的出口退税率,根据国际市场形势,重新计算成本,调整出口报价,同时完善管理体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出口成本,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整体效益,这一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
纺织服装民营企业是出口创汇的新生力量。他们经营灵活、成本低廉,自然在价格上有一定竞争力。最新的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欢迎新的退税改革。他们认为,这给他们创造了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大,他们可以从新的退税机制中享受同样平等的退税待遇,从而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当然,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直接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削弱。
不同类型的企业,退税率下调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业内人士认为,出口退税率的下降,无疑将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考验,但从长远看,这也是纺织品服装业加快产业调整,加速融入全球经济的绝好机会。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一直以来主要得益于价格的优势,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意味着对纺织服装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原本的价格优势减弱。更为重要的是,这有利于企业改变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国内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势头一直不减,使得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频频设限。而2003年纺织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了100%,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混乱局面十分不利于纺织行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调整出口退税率对纺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权威人士指出,出口退税率下降,将带来纺织企业的又一次优胜劣汰,整个行业会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伊拉克战争影响我国纺织业,石油价格波动冲击化纤行业
进入2003,受伊拉克战争影响,世界原油价格暴涨,引起化纤行业连动效应,化纤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聚酯主要原料PTA、EG累计涨幅逾60%、45%,与此同时,聚酯切片、涤纶长丝涨幅也达40%、25%。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战争迅速波及我国化纤行业,原料价格继续上涨,导致我国化纤生产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也给下游的纺织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国内中下游化纤纺织企业对原料的巨大需求,与上游石化供应相对紧张本身已有很大落差,伊拉克战争又大大加剧了此问题。面对困难境遇,我国化纤行业积极引导企业努力扩大国内市场,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寻找新商机,加快开发高附加值、高性能比的产品,提高竞争力,稳定市场份额,平稳渡过危机。
七、中国储备棉管理公司和棉花协会在京成立
3月28日,由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储棉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受国务院委托,中储棉公司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按照公司的组建方案,在全国共设立18个直属棉花储备库,分布全国各主要棉花产销区。中储棉公司作为国家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享有棉花进出口经营权,在引导棉花产销、平抑市场价格、调剂市场余缺方面发挥作用。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中国棉花协会于9月28日在京成立。中国棉花协会是由棉农及棉农合作组织,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经营、仓储企业,棉纺织企业和棉花研究机构等涉棉企业和组织自愿组成的、具备全国性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接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基本宗旨是服务、自律、协调、维权。
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进行家用纺织品、技术装备、产业用纺织品三项行业性调整
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和内销受阻,部分企业库存加大,开工不足。面对这种形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倡议纺织行业增强应变能力,加大进行技术装备、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项行业性调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协调国内纺机及相关产业加速提高成套先进设备研发制造能力,培育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家用纺织品设计水平,以家用纺织品开辟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同时开拓纺织品在卫生、农业、水利、交通、汽车、建筑、军工等相关产业的应用,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大力发展,重点提高卫生医疗用品的规模化生产水平和打造其完善的产业链,并对建筑膜结构和防水材料、土工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农作物新型覆盖材料等开展联合实验和共同开发。
九、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生产线投产
这是我国在应用纤维领域惟一原创技术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项目。今年在江苏省常熟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投产,标志着我国以植物蛋白丝作纤维材料的工业产业化进程已走在世界前列。它是由河南华康生物化学工程联合集团公司率先进行工业化试验并取得成功。蛋白纤维的研究虽然在国际上起步较早,但终因纤维性能没能达到纺织加工的要求而中断。常熟市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在4月1日,首期9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将形成日产30万吨棉型、毛型大豆蛋白短纤的能力。
十、生态纺织品成开发主流,绿色环保产品风靡广交会
我国每年因环保原因被限制出口的产品达80亿美元,纺织服装企业因环保问题大吃苦头,因拉链重金属超标、面料的阻燃不合格等被退货、销毁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非典的影响也再一次将健康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针对这种情况,不少纺织企业已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在广交会上,大豆蛋白纤维服装,大豆蛋白纤维与毛纤维、竹子纤维的新型混纺产品,备受外商关注,对于纺织服装的甲醛超标的限制,有的企业在广交会上推出了新开发的“永久免烫棉型环保复合织物”,外商格外青睐。专家指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可能从染料延伸至纺织品生产和加工的全过程,企业必须让产品环保起来,以应对绿色壁垒。 (摘自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