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2-09 08:38:00
一、2003年前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特点
2003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前三季度GDP增长8.5%。从2003年前三季度的运行态势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有以下主要特征:
1、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额为606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2%。其中进口2985.6亿美元,增长40.5%;出口3077.0亿美元,增长32.3%;顺差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9亿美元。进口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受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进口关税整体下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需求旺盛的状况。出口方面的特点是,增速明显高于年初10%左右的预期,加入WTO效应仍在继续释放。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增长31.3%,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2.9%,略快于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贸易顺差的减少是在出口高速增长条件下出现的,同时由于国家外汇储备充裕,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251亿元,同比增长30.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26513亿元,同比增长31.4%;集体和个体经济投资7839亿元,同比增长27.6%。分产业看,投资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工业投资增速的加快,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8.9%,增幅上升23.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9%,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3%,增幅仅上升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主要源于连续六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剌激了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已经启动并呈加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此外,受加入WTO影响和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幅度增加。前3季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2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合同外资金额792亿美元,增长36%。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以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产品为代表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带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非典疫情对社会就业和消费环境的影响,消费在二季度出现明显下滑,这一短期的突发因素影响在三季度基本得到消除,第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7%,比第二季度加快了3个百分点。随着政府增加居民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力度加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逐步增加。
4、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在出口和投资增速加快的带动下,工业生产呈现强劲增长势头。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的同比最高增速。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7%,拉动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同比增长18.4%,轻工业同比增长13.9%。重工业与轻工业增速的明显差距,反映了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由于重工业的资金密集特点,这种增长结构对扩大社会就业的带动作用减弱。从体制结构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14.3%,集体企业增长11.7%,股份制企业增长1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9.6%。
5、物价水平仍处于低位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0.7%,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下降0.5%。其中食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均上涨2.2%,分别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7和0.5个百分点,其余商品价格多为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呈现先扬后抑特点,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但涨幅逐季度缩小,分别为3.6%、3.3%和1.4%。总体上看,在目前技术进步加快和全球性生产过剩背景下,加上国内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制约,物价水平持续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
6、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1.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狭义货币(M1)余额为7.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市场现金流通量(MO)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货币供应较为充裕。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1%;1-9月各项存款累计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8807亿元。各项贷款增长较猛,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3.7%;l-9月各项贷款累计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3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以来新增贷款中,重工业占相当大比重,这个领域国企居多,国企自然成为吸纳贷款的主要力量,贷款过快增长需防止潜在风险。
总体上看,200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投资快速增长、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增势强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经济运行经历了非典爆发的短暂影响,较快恢复并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表明国民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基础在增强。但是,对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和投资的高速增长应予足够注意,特别是应注意国有部门投资扩张的“软约束”问题,保护自主性增长的市场基础。
二、20O3-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2003-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一些明显的有利因素。从政治方面看,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激发社会各界的发展热情,增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有力地推动改革和体制创新步伐的加快,清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从宏观政策方面看,政府在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意综合考虑就业、政府支出、民间支出、金融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和政策配套,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基础。从市场层面看,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基础和能力在逐步增强;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和加入WTO带来的有利机遇,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经济的市场规模,有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并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根据各方面的有利因素,2004年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目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首先,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市场需求约束阶段,最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或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发展和体制转型阶段,国内需求增长面临着结构变动的深刻影响,供求总量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制度规则和市场环境还不完善,经济运行中深层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作为中长期因素,仍将对经济增长构成制约。
其次,就业矛盾突出,目前中国新生劳动力资源增长处于高峰期,同时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以及加入WTO在短期内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使得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不足必然妨碍居民收入增长,再加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善,对经济增长构成重要制约。
最后,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市场化进程,国有部门“软约束”的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随着地方政府换届完成,体制性投资冲动又现端倪,新的行政主导型重复建设、不负责任的扩大生产投资行为可能会重新抬头。这会使投资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降低,潜在的金融风险扩大,同时也会扭曲市场信号,给宏观决策和企业决策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在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同时,确保政府投资限制在社会公益性或自然垄断领域,将政府投资纳入预算范围,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投资活动的监督。
综合上述分析,预计2003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大体可保持前三季度的水平,全年经济增长率将在8-8.5%之间。2004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仍将稳步上升,将达到8%以上。下半年经济增长有可能略低于这一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在7%左右。
2003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前三季度GDP增长8.5%。从2003年前三季度的运行态势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有以下主要特征:
1、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额为606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2%。其中进口2985.6亿美元,增长40.5%;出口3077.0亿美元,增长32.3%;顺差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9亿美元。进口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受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进口关税整体下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需求旺盛的状况。出口方面的特点是,增速明显高于年初10%左右的预期,加入WTO效应仍在继续释放。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增长31.3%,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2.9%,略快于加工贸易出口增速。贸易顺差的减少是在出口高速增长条件下出现的,同时由于国家外汇储备充裕,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251亿元,同比增长30.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26513亿元,同比增长31.4%;集体和个体经济投资7839亿元,同比增长27.6%。分产业看,投资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工业投资增速的加快,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8.9%,增幅上升23.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9%,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3%,增幅仅上升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主要源于连续六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剌激了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已经启动并呈加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此外,受加入WTO影响和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幅度增加。前3季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2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合同外资金额792亿美元,增长36%。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以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产品为代表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带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非典疫情对社会就业和消费环境的影响,消费在二季度出现明显下滑,这一短期的突发因素影响在三季度基本得到消除,第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7%,比第二季度加快了3个百分点。随着政府增加居民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力度加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逐步增加。
4、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在出口和投资增速加快的带动下,工业生产呈现强劲增长势头。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的同比最高增速。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7%,拉动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同比增长18.4%,轻工业同比增长13.9%。重工业与轻工业增速的明显差距,反映了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由于重工业的资金密集特点,这种增长结构对扩大社会就业的带动作用减弱。从体制结构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14.3%,集体企业增长11.7%,股份制企业增长1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9.6%。
5、物价水平仍处于低位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0.7%,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下降0.5%。其中食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均上涨2.2%,分别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7和0.5个百分点,其余商品价格多为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呈现先扬后抑特点,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但涨幅逐季度缩小,分别为3.6%、3.3%和1.4%。总体上看,在目前技术进步加快和全球性生产过剩背景下,加上国内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制约,物价水平持续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
6、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1.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狭义货币(M1)余额为7.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市场现金流通量(MO)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货币供应较为充裕。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1%;1-9月各项存款累计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8807亿元。各项贷款增长较猛,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3.7%;l-9月各项贷款累计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3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以来新增贷款中,重工业占相当大比重,这个领域国企居多,国企自然成为吸纳贷款的主要力量,贷款过快增长需防止潜在风险。
总体上看,200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投资快速增长、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增势强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经济运行经历了非典爆发的短暂影响,较快恢复并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表明国民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基础在增强。但是,对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和投资的高速增长应予足够注意,特别是应注意国有部门投资扩张的“软约束”问题,保护自主性增长的市场基础。
二、20O3-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2003-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一些明显的有利因素。从政治方面看,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激发社会各界的发展热情,增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有力地推动改革和体制创新步伐的加快,清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从宏观政策方面看,政府在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意综合考虑就业、政府支出、民间支出、金融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和政策配套,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基础。从市场层面看,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基础和能力在逐步增强;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和加入WTO带来的有利机遇,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经济的市场规模,有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并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根据各方面的有利因素,2004年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目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首先,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市场需求约束阶段,最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或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发展和体制转型阶段,国内需求增长面临着结构变动的深刻影响,供求总量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制度规则和市场环境还不完善,经济运行中深层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作为中长期因素,仍将对经济增长构成制约。
其次,就业矛盾突出,目前中国新生劳动力资源增长处于高峰期,同时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以及加入WTO在短期内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使得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不足必然妨碍居民收入增长,再加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善,对经济增长构成重要制约。
最后,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市场化进程,国有部门“软约束”的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随着地方政府换届完成,体制性投资冲动又现端倪,新的行政主导型重复建设、不负责任的扩大生产投资行为可能会重新抬头。这会使投资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降低,潜在的金融风险扩大,同时也会扭曲市场信号,给宏观决策和企业决策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在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同时,确保政府投资限制在社会公益性或自然垄断领域,将政府投资纳入预算范围,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投资活动的监督。
综合上述分析,预计2003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大体可保持前三季度的水平,全年经济增长率将在8-8.5%之间。2004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仍将稳步上升,将达到8%以上。下半年经济增长有可能略低于这一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在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