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退税变脸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2-15 08:23:0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服装出口连创历史新高。2002年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额达761.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63%,其中出口达618亿美元,同比增长15.66%。2003年1-9月出口高达6日1.72亿美元,今年出口总额接近700亿美元已成定局。在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的战略结构调整和大规模技术改造之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生产技术已缩短了与世界的差距,无论是加工装备、生产工艺还是管理水平都有明显进步,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出口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巨大的生产规模、庞大的国际市场辐射力造就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地位。
面对出口贸易的大好局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依然喜中有忧。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议,决议的核心内容是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3个百分点,由目前的平均15.11%调整为12.11%。纺织品是我国出口的大项商品,根据新的退税机制,多数纺织品的退税率由原先的17%降为13%,原来13%的下降到11%,下调幅度超过平均降幅。
出口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退还在国内生产、流通、出口环节已经交纳的间接税的税收制度,目的是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促进对外出口贸易。国务院改革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是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有关出口退税政策的最大一次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这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帐不欠,老帐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各路企业喜忧参半
纺织品服装一直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强项,多年来得益于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为国家创汇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次国家调整出口退税率,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直接,因此出口企业非常关注。面对国家新的出口退税新政策,全国数以千计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反响热烈。
三资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生力军,这些三资企业的外资方一般很看重我国优惠的退税政策及劳动力的优势。面对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多数三资企业认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力已经饱和,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形势下,调整出口退税率对纺织企业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出口退税率必然使出口的价格优势减弱,只有依靠自身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三资企业在新的退税机制下,更看重中国纺织品的附加值和行业的综合能力。三资企业一般拥有比较固定的客户群体,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注重开发新产品,寻找新的卖点,才能消化新退税率带来的利润损失。
大型纺织服装国有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新的退税政策使他们有喜有忧。喜的是,按照新的退税政策,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规定“新帐不欠,老帐要还”,对企业来说是一大好消息。这样,历史遗留的拖欠退税款问题得以加快解决,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投入更加有效的资本运营。根据新的退税管理规定,企业及时获得拖欠税款和新的退税款,不但有了更加可靠的政府财政支持,而且出口退税法律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结合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忧的是,13%的出口退税率,意味着纺织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小,必须面对新的出口退税率,根据国际市场形势,重新计算成本,调整出口报价,同时完善管理体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出口成本,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整体效益,这一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如广东省丝绸集团,累积的应退税款已经高达12亿元,但企业的银行贷款额早已高出应退税的金额,即便把企业的经营利润都算上也未必能够偿付贷款利息。如果企业连利息都支付不起,谈何发展?当然,如果把这些税款退还企业,企业应该高兴,但是接下来就是企业要认真核算如何使用退还的税款,如何偿还利息,如何继续生存。
大量的纺织民营企业是出口创汇的新生力量。他们经营灵活、成本低廉,自然价格有一定竞争能力。最新的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欢迎新的退税改革,认为这给他们形成了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大,他们可以从新的退税机制中享受同样平等的退税待遇,从而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当然,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直接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削弱。据测算,原先平均1美元出口额获退税1.2元人民币,每下调一个百分点,则将少退0.07元。对于那些仅靠价格战打天下的部分小型出口企业,很可能被淘汰出海外市场。
此外,由于全球棉花减产和中国市场的旺盛需求,今年8月份以来国内棉花、棉纱价格突然上涨,平均涨幅达30%,对我国企业的出口构成严重威胁。
为压价涨价而“拔河”
据一些大型出口企业反馈的最新消息,为转嫁退税下调的损失,出口企业与生产TV(包括原料供应商)和外商,将不得不围绕价格进行压价与涨价的“拔河”比赛。按照新的退税率重新计算的价格,他们签订出口订单非常小心。要么提高价格,要么从其它支付条件中给外商一些优惠,要么改换品种或提升质量,要么拒绝签订长期订单。外商对于新的报价多持谨慎态度,新的报价他们本来就不愿意接受,再加上原料涨价的不确定因素,迟迟不愿下达订单。面对新旧报价交替,买卖双方都需要一个适应期。而且,如果卖方报价不慎,可能造成海外客户向我国周边国家流失。
总体上看,由于退税税率降低,企业毛利率会相应降低,企业需要适当提高出口价格或加大出口销量才能弥补退税率下调的影响。短期内让出口产品价格上调,国际买家不易接受,企业只能在出口量、生产流通环节成本及出口价格三者之间寻找平衡以确保盈利稳定。
面对出口贸易的大好局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依然喜中有忧。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议,决议的核心内容是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3个百分点,由目前的平均15.11%调整为12.11%。纺织品是我国出口的大项商品,根据新的退税机制,多数纺织品的退税率由原先的17%降为13%,原来13%的下降到11%,下调幅度超过平均降幅。
出口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退还在国内生产、流通、出口环节已经交纳的间接税的税收制度,目的是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促进对外出口贸易。国务院改革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是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有关出口退税政策的最大一次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这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帐不欠,老帐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各路企业喜忧参半
纺织品服装一直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强项,多年来得益于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为国家创汇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次国家调整出口退税率,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直接,因此出口企业非常关注。面对国家新的出口退税新政策,全国数以千计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反响热烈。
三资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生力军,这些三资企业的外资方一般很看重我国优惠的退税政策及劳动力的优势。面对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多数三资企业认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力已经饱和,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形势下,调整出口退税率对纺织企业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出口退税率必然使出口的价格优势减弱,只有依靠自身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三资企业在新的退税机制下,更看重中国纺织品的附加值和行业的综合能力。三资企业一般拥有比较固定的客户群体,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注重开发新产品,寻找新的卖点,才能消化新退税率带来的利润损失。
大型纺织服装国有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新的退税政策使他们有喜有忧。喜的是,按照新的退税政策,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规定“新帐不欠,老帐要还”,对企业来说是一大好消息。这样,历史遗留的拖欠退税款问题得以加快解决,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投入更加有效的资本运营。根据新的退税管理规定,企业及时获得拖欠税款和新的退税款,不但有了更加可靠的政府财政支持,而且出口退税法律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结合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忧的是,13%的出口退税率,意味着纺织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小,必须面对新的出口退税率,根据国际市场形势,重新计算成本,调整出口报价,同时完善管理体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出口成本,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整体效益,这一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如广东省丝绸集团,累积的应退税款已经高达12亿元,但企业的银行贷款额早已高出应退税的金额,即便把企业的经营利润都算上也未必能够偿付贷款利息。如果企业连利息都支付不起,谈何发展?当然,如果把这些税款退还企业,企业应该高兴,但是接下来就是企业要认真核算如何使用退还的税款,如何偿还利息,如何继续生存。
大量的纺织民营企业是出口创汇的新生力量。他们经营灵活、成本低廉,自然价格有一定竞争能力。最新的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欢迎新的退税改革,认为这给他们形成了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大,他们可以从新的退税机制中享受同样平等的退税待遇,从而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当然,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直接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削弱。据测算,原先平均1美元出口额获退税1.2元人民币,每下调一个百分点,则将少退0.07元。对于那些仅靠价格战打天下的部分小型出口企业,很可能被淘汰出海外市场。
此外,由于全球棉花减产和中国市场的旺盛需求,今年8月份以来国内棉花、棉纱价格突然上涨,平均涨幅达30%,对我国企业的出口构成严重威胁。
为压价涨价而“拔河”
据一些大型出口企业反馈的最新消息,为转嫁退税下调的损失,出口企业与生产TV(包括原料供应商)和外商,将不得不围绕价格进行压价与涨价的“拔河”比赛。按照新的退税率重新计算的价格,他们签订出口订单非常小心。要么提高价格,要么从其它支付条件中给外商一些优惠,要么改换品种或提升质量,要么拒绝签订长期订单。外商对于新的报价多持谨慎态度,新的报价他们本来就不愿意接受,再加上原料涨价的不确定因素,迟迟不愿下达订单。面对新旧报价交替,买卖双方都需要一个适应期。而且,如果卖方报价不慎,可能造成海外客户向我国周边国家流失。
总体上看,由于退税税率降低,企业毛利率会相应降低,企业需要适当提高出口价格或加大出口销量才能弥补退税率下调的影响。短期内让出口产品价格上调,国际买家不易接受,企业只能在出口量、生产流通环节成本及出口价格三者之间寻找平衡以确保盈利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