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04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面临的新形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2-17 08:21:00
保持高增长要迈过道道槛
——展望2004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面临的新形势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连续遭遇原料价格上涨、“非典”疫情、伊拉克战争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当每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业内人士都曾审慎地预计会给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时至年底,我们欣慰地看到,行业经济每一阶段的运行指标都超过预期,而且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一季度,棉花价格飞速上涨,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利润、出口却同比分别增长24.22%、62%、26.39%;二季度,在“非典”疫情的困扰下,工业总产值、利润、出口仍然同比分别增长20.2%、32.3%、28.5%;三季度,在原料价格继续走高的形势下,总产值、利润、出口还是保持了高增长,三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19.7%、31.8%、26.3%。据最新统计显示,1~10月,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703亿元、利润327亿元、出口641.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30.95%、26.56%。业内人士估计,全年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但同时也指出,这种高增长的形势不会持续太久,要想延续到明年,是很困难的。
三道槛挡在面前
为什么会作出上述判断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在分析明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形势时认为,纺织行业必须迈过三道槛。
第一道槛:原料价格居高不下。
纺织原料成本占产品的比重高达70%左右,原料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行业的运行态势。2003年度由于国内棉花缺口较大,加上少数中间商趁机炒作,囤积惜售,使新棉上市后棉花价格急剧攀升,目前的棉花价格已超过了纺织企业的承受能力。我国化纤原料的进口依存度较高,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影响,化纤原料及产品的价格也出现大幅波动。纺织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而最终产品价格难以同步增长,必然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要迈过高棉价这个槛,一方面需要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保证供给;另一方面,纺织行业必须抓紧自身调整。中国棉纺行业协会建议企业在棉花价格居高不下、超出企业承受能力的非常时期,可适当增加化纤用量,开发一些多种纤维组合、差别化纤维产品,从而缓解当前用棉紧张的状况。
第二道槛:出口退税率降低。
从2004年1月1日起,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3.5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将直接增加出口成本,削弱我国同其他国家或地区在同类产品竞争中的优势。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的测算,出口退税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纺织业利润就会下降40亿元;降低四个百分点,利润就下降160亿元左右。纺织品服装的贸易结构也可能出现变化,一般贸易比重的下降将导致前道生产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
要迈过这个槛,纺织企业首先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过渡期的损失。其次要加强管理,使过渡期的损失通过降低成本消化一部分;另外,还要通过逐步与代理商、进口商协商转化到产品价格上一部分;从长远来看,迈过这个槛,必须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品种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道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近年来,纺织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核心竞争力没有明显提高,出口仍未完全摆脱依靠数量增长的局面。面料开发方面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进口纺织面料仍达40%左右。行业内部上下游间、技术研究与产品设计开发间的配套衔接等方面仍存在相互不协调和投入不足等问题。
迈过这个槛,非一日之功。提高纺织业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科学技术的推动,也要有企业机制的推动。企业必须坚持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为彻底改变我国纺织行业“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现状而努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中营造一个推动创新的氛围,培养产品设计人员对开发新产品的反应和灵感,特别是创新的理念。
三个不利要面对
要迈过三道槛,我们还必须面对三个不利因素。
首先是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重复建设趋势,竞争进一步加剧。
我国加入WTO后,投资者对纺织业前景看好,国内纺织服装业投资不断升温,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大部分新增能力起点较高,设备较为先进,对提升产品档次、提高技术水平、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进结构调整起到积极作用,但产能的急剧扩张也必然导致争资源、抢市场,加剧竞争,对原有企业带来较大冲击。
其次是新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已成为扩大纺织出口的重大障碍。
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较快的情况下,进口国通过各种环保、质量、技术、卫生等标准以及反倾销、区域性经济障碍,使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中的摩擦明显增加。目前,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先后采取措施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美国更是将取消配额限制的三种产品重新设限。
第三是世界纺织工业发展格局发生变化,国际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生产要素的国际性流动也更加明显,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实力、完善的市场网络、品牌以及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继续主导着高附加值的纺织品服装市场。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利用欧美等主要进口国提供的优惠贸易条件,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本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全球纺织工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大有利手中握
毫无疑问,明年行业要保持高增长,获得高效益,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但业内人士也分析认为,虽然明年总体面临的困难会多一些,但有利因素也还是存在的,行业发展的潜力还是巨大的。
有利因素之一:国内市场需求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2004年我国仍将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增长,国内消费品市场必然会稳步增长,衣着类的消费水平将随之提高。汽车、建筑、卫生、水利等产业发展也将带动产业用纺织品的消费。国内消费市场的稳步增长,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有利因素之二:全球经济的复苏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多机会。
世界银行日前发表的《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
报告预测,2004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提高到3%,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回升到2.5%;其中,美国将达到3.4%;日本为1.3%;欧元区为1.7%。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将直接带动消费和贸易的增长,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多的机遇。另外,自去年以来,美元兑各主要货币汇率出现了大幅下降趋势。欧元、澳元、日元、加拿大元等货币的升值,客观上刺激了这些国家的进口需求,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相关市场的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
有利因素之三:我国纺织工业适应市场能力增强。
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上我国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有利因素之四:加入WTO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2004年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受配额限制的最后一年,我国将继续享受取消部分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的好处,纺织服装企业将千方百计抓住机遇,扩大出口,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进口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以及关税配额的增加,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优化原料配置,提高竞争力。
分析了以上种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局面后,专家们也指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在发展变化中的,有利和不利之间也时时进行着转化,企业只有准确把握住有利局面,尽可能地消化不利影响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争取主动。
——展望2004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面临的新形势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连续遭遇原料价格上涨、“非典”疫情、伊拉克战争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当每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业内人士都曾审慎地预计会给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时至年底,我们欣慰地看到,行业经济每一阶段的运行指标都超过预期,而且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一季度,棉花价格飞速上涨,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利润、出口却同比分别增长24.22%、62%、26.39%;二季度,在“非典”疫情的困扰下,工业总产值、利润、出口仍然同比分别增长20.2%、32.3%、28.5%;三季度,在原料价格继续走高的形势下,总产值、利润、出口还是保持了高增长,三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19.7%、31.8%、26.3%。据最新统计显示,1~10月,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703亿元、利润327亿元、出口641.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30.95%、26.56%。业内人士估计,全年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但同时也指出,这种高增长的形势不会持续太久,要想延续到明年,是很困难的。
三道槛挡在面前
为什么会作出上述判断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在分析明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形势时认为,纺织行业必须迈过三道槛。
第一道槛:原料价格居高不下。
纺织原料成本占产品的比重高达70%左右,原料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行业的运行态势。2003年度由于国内棉花缺口较大,加上少数中间商趁机炒作,囤积惜售,使新棉上市后棉花价格急剧攀升,目前的棉花价格已超过了纺织企业的承受能力。我国化纤原料的进口依存度较高,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影响,化纤原料及产品的价格也出现大幅波动。纺织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而最终产品价格难以同步增长,必然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要迈过高棉价这个槛,一方面需要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保证供给;另一方面,纺织行业必须抓紧自身调整。中国棉纺行业协会建议企业在棉花价格居高不下、超出企业承受能力的非常时期,可适当增加化纤用量,开发一些多种纤维组合、差别化纤维产品,从而缓解当前用棉紧张的状况。
第二道槛:出口退税率降低。
从2004年1月1日起,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3.5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将直接增加出口成本,削弱我国同其他国家或地区在同类产品竞争中的优势。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的测算,出口退税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纺织业利润就会下降40亿元;降低四个百分点,利润就下降160亿元左右。纺织品服装的贸易结构也可能出现变化,一般贸易比重的下降将导致前道生产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
要迈过这个槛,纺织企业首先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过渡期的损失。其次要加强管理,使过渡期的损失通过降低成本消化一部分;另外,还要通过逐步与代理商、进口商协商转化到产品价格上一部分;从长远来看,迈过这个槛,必须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品种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道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近年来,纺织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核心竞争力没有明显提高,出口仍未完全摆脱依靠数量增长的局面。面料开发方面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进口纺织面料仍达40%左右。行业内部上下游间、技术研究与产品设计开发间的配套衔接等方面仍存在相互不协调和投入不足等问题。
迈过这个槛,非一日之功。提高纺织业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科学技术的推动,也要有企业机制的推动。企业必须坚持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为彻底改变我国纺织行业“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现状而努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中营造一个推动创新的氛围,培养产品设计人员对开发新产品的反应和灵感,特别是创新的理念。
三个不利要面对
要迈过三道槛,我们还必须面对三个不利因素。
首先是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重复建设趋势,竞争进一步加剧。
我国加入WTO后,投资者对纺织业前景看好,国内纺织服装业投资不断升温,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大部分新增能力起点较高,设备较为先进,对提升产品档次、提高技术水平、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进结构调整起到积极作用,但产能的急剧扩张也必然导致争资源、抢市场,加剧竞争,对原有企业带来较大冲击。
其次是新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已成为扩大纺织出口的重大障碍。
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较快的情况下,进口国通过各种环保、质量、技术、卫生等标准以及反倾销、区域性经济障碍,使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中的摩擦明显增加。目前,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先后采取措施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美国更是将取消配额限制的三种产品重新设限。
第三是世界纺织工业发展格局发生变化,国际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生产要素的国际性流动也更加明显,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实力、完善的市场网络、品牌以及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继续主导着高附加值的纺织品服装市场。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利用欧美等主要进口国提供的优惠贸易条件,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本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全球纺织工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大有利手中握
毫无疑问,明年行业要保持高增长,获得高效益,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但业内人士也分析认为,虽然明年总体面临的困难会多一些,但有利因素也还是存在的,行业发展的潜力还是巨大的。
有利因素之一:国内市场需求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2004年我国仍将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增长,国内消费品市场必然会稳步增长,衣着类的消费水平将随之提高。汽车、建筑、卫生、水利等产业发展也将带动产业用纺织品的消费。国内消费市场的稳步增长,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有利因素之二:全球经济的复苏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多机会。
世界银行日前发表的《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
报告预测,2004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提高到3%,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回升到2.5%;其中,美国将达到3.4%;日本为1.3%;欧元区为1.7%。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将直接带动消费和贸易的增长,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多的机遇。另外,自去年以来,美元兑各主要货币汇率出现了大幅下降趋势。欧元、澳元、日元、加拿大元等货币的升值,客观上刺激了这些国家的进口需求,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相关市场的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
有利因素之三:我国纺织工业适应市场能力增强。
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上我国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有利因素之四:加入WTO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2004年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受配额限制的最后一年,我国将继续享受取消部分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的好处,纺织服装企业将千方百计抓住机遇,扩大出口,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进口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以及关税配额的增加,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优化原料配置,提高竞争力。
分析了以上种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局面后,专家们也指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在发展变化中的,有利和不利之间也时时进行着转化,企业只有准确把握住有利局面,尽可能地消化不利影响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争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