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贸易摩擦:中国纺织业的危机还是转机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9-23 09:57:00


  在中欧纺织品贸易协商逐渐走入良性轨道的时候,中美纺织品贸易磋商第五轮谈判仍然充满悬念。


  人们注意到,持续了一个多月的中国纺织品压港危机终于得以初步化解。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9月5日在北京签署了《磋商纪要》,双方达成妥协,目前滞留在欧盟海关的中国纺织品将被全部放行。


  但无论是中欧的折中方案,还是中美贸易磋商的迷茫,中国纺织业不断被贸易谈判的不确定前景所困扰。这使得欧美零售商和中国工厂都面临这样的隐忧:无法估算配额,无法预测成本,无法维持可靠的供应渠道……


  这只是近年来“中国制造”频繁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一个小小缩影。而贸易危机的频繁发生,不但考验着双方领导人的国家利益保护意识,也审视着双方的长远战略眼光。中国纺织企业如何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化“危机”为“转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已成为摆在企业及相关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国已成贸易摩擦最大受害国


  今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在各种贸易争端和壁垒的纠纷中负重前行。5月,美国和欧盟相继对中国的化纤制针织衬衫、化纤制裤子等数类纺织品提起特保调查;8月1日,继受理窗帘设限申请之后,CITA又一次受理了美有关纺织行业组织对中国输美裙子、睡衣、泳衣、女式梭织衬衫、袜子5种纺织品的设限申请。


  而根据商务部最新发布的预警信息显示,继6月30日、7月7日欧盟委员会接连对我输欧盟的劳保鞋、皮鞋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后,欧盟还将于近期对我纺织面料鞋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


  尽管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4年的贸易额更是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但纺织品贸易摩擦数量目前占全部贸易摩擦比重达50%,成为中国遭受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北京WTO事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贸易摩擦挑起国家众多,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形成合围之势。土耳其外贸署日前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彩电作出反倾销终裁。同时,土耳其正式对中国空调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包括长虹等国内30多家企业被牵涉其中,涉案金额约3000万美元。


  “各国对中国产品采取的贸易保护的方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除了‘两反一保’,337调查、SA8000标准等壁垒也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江苏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所长高鹤云说。


  仅在过去两年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所发动的18起“337调查”,针对中国大陆企业的就有9件。这主要是针对技术和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其杀伤力在于,外国企业一旦“应诉缺席”或败诉,该国所有同类产品都可能被禁止进入市场。专家分析,今后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企业成为美国“337调查”案件被告席上的主角。


  经过紧急协商,以江苏常州市地板协会牵头的数家中国企业决定应诉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的“337调查”,他们聘请的中外律师团已经开始工作。另一个以圣象、菲林格尔等企业为代表的团队也做出了应诉决定。


  此前,ITC发布公告,决定对包括17家中国公司在内的30家复合木地板生产企业立案进行“337调查”。此案涉及我国地板企业对美出口约1.75亿美元,且最终结果可能对所有出口美国的中国地板生产企业都产生影响。


  对此,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两个“没有准备”:对于中国的快速崛起,世界还没有做好准备;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竞争和游戏规则,中国还没有做好准备。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江海虹博士认为,特保和反倾销等调查,对企业而言杀伤力最大的往往不是结论而是其造成的干扰影响,在漫长的诉讼中,涉案国的相关产业可能遭到致命打击。


  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国际贸易摩擦升温,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说,“在未来的30-50年内,中国经济都将在国际贸易摩擦中成长。”


  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以及中国企业的创造力,吸引了全世界的产业资本涌入中国,不仅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鞋类、玩具,还包括电子、机械、汽车等高端行业。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产品也以其物美价廉的特点在全球受到欢迎。


  “尽管在发达国家,这类传统产业已失去竞争力,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但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缺乏其它技能的普通劳工而言,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直面中国产品竞争的纺织等行业正是其支柱产业,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手段也是可理解的。”专家指出。


  和欧美一些人士的观点正好相反,事实上,中国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虽然增长很快,但中国并未得到利润的大头。统计表明,今年取消配额产品的出口增量中,七成是外资企业完成的,且中国出口纺织品大多是贴牌、定牌生产,中国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


  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制造”现象,其驱动力却并非仅仅来自中国。中国只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调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在《美国下一条国界》一书中所说:全球正在变成一个单一的市场,哪里成本最低,就在哪里生产,根本不考虑国界问题。


  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芭比娃娃为例,原料产自中东,在美国和台湾加工为半成品,假发产自日本,包装材料由美国提供,中国仅仅是其加工环节上的很小一部分。


  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同样有一部分可能属于“美国反对美国”,因为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的棉花和纺织机械,而许多出口大户恰恰是外商在华投资企业。这一切都遵循商业社会中最简单的成本最低化原则,但某些集团却让它承载了过高的道德标准,并带上了非商业化的色彩。


  张二震说,当今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都虚拟化了,保留自己最擅长的,其它部分外包。不仅是制造业逐渐转移到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服务业的各项环节如软件设计、财务审计等也越来越多地分包到人力成本更低廉的中国和印度完成。


  “正因为如此,中国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厂’,还可能成为‘世界办公室’。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全世界流动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张二震说,“中国要学习的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自己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受益?”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虽然今年以来我国应对贸易摩擦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外有不利条款的限制,内有经营秩序的问题,我们在应对上还存在困难。


  有专家认为,对于贸易摩擦,仅仅通过目前采取的“救火式”解决方法,实际上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与欧美关系之间所面临的问题。关键是要打开新的战略视野,塑造新型的可管理机制,积极开创中国与欧美关系的新格局。


  不能让中国只承受全球化代价


  “围绕国际贸易的摩擦和争端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反复的,我们必须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江苏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所长高鹤云说。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出口环节存在的秩序混乱、竞相压价、自相残杀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政府、协会也尚未找到十分有效的途径来梳理、规范企业行为。大量的廉价的中国产品对当地生产商造成巨大压力,刺激他们通过工会或者行业组织向政府施加压力,频频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等贸易保护。


  “这次协议可能只是一个‘有限的双赢’。”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负责人说。中国与欧美要想就解决纺织品问题达成“战略上的双赢”,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建立妥善的进出口协调机制以及解决双边贸易争端的协调和谈判机制,使中国纺织品能够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正常出口。


  高鹤云说:“由于在入世的时候没有完全解决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欧美政府往往抓住贸易问题做政治文章。而对于正常贸易摩擦中出现的贸易保护,中国企业由于诉讼费用高昂等原因应对不积极,也鼓励、纵容了国外企业滥用贸易保护条款。”


  纺织业新一轮的“洗牌”在所难免


  在外销市场不甚景气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中国纺织业仍然超额完成200亿件的服装产量。


  然而,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其调查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八成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这个数字再次印证:纺织业新一轮的“洗牌”在所难免,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


  因此,中国纺织业新一轮的“洗牌”在所难免。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安京说:“政府应该借此照顾新兴行业,支持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和优质企业,淘汰那些资源型、能耗大的企业,促使纺织业提高附加值,向高端发展。”
  红豆集团董事长周海江一再强调“品牌”二字。他说:“如果过了10年20年,中国纺织服装业还是没有自己的世界名牌,我们的改革就是失败的。如果不改变以数量取胜的老路,不要说服装强国,连服装大国的地位都保不住。那我们就对不起为加入WTO付出的艰苦谈判和做出牺牲的其它行业。”


  张二震指出,中国应该学会利用WTO的规则进行谈判。“不能让中国只承受全球化的代价,却不能享受全球化的带来的收益。”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行业预警机制。”高鹤云提出:能否借鉴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针对国际贸易研究出几个主要产品的预案:如何进行价格控制和数量控制?生产、出口各环节发生问题怎么处理?各部门如何各司其职,协同动作?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江海虹博士认为,必要情况下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化解纺织品特保及各种相关的贸易摩擦,减少由于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损失。


  “贸易摩擦背后隐藏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内需不足,企业只能竞相压价出口。这种‘打工经济’自己实惠不多,别人还意见很大。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的关系,把重心放到扩大内需上来,增加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是缓解贸易争端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张二震说。


  中国纺织品遭遇出口壁垒的同时,许多外资却看好中国的高端服装市场,纷纷进入中国。在外销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中国纺织业仍然完成超过200亿件的服装产量,居民穿衣类产品消费增速达21.6%。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负责人认为,中国纺织行业已经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专家指出,守住本土市场才是中国纺织企业“安身立命”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