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状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9-22 10:23:00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殷剑峰今天在该院金融所举办的金融论坛上指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投资减速使得我国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状态”,并且呈现出长期的态势。
殷剑峰认为,当前,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极低且有继续走低的趋势,但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价格却大幅度上扬。价格的上扬意味着收益率下降,9月13日招标的2005年记账式第十期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1.15%,国债收益率已经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反映了我国经济正处于资金流动性非常充足而利率却极低的“流动性陷阱”状态。“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降至一无可再降的低点后,货币需求会变为无限大。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据最新统计资料,M2自去年7月以来一直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8月份增长了17.3%。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主导,银行间的流动性对整个经济影响甚大。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加强和管理层对资本充足率的硬约束,贷款投放增长有限,反映银行间流动性的存贷比已经下降到70%左右,即银行可使用的流动性资金约为7.5万亿元。
殷剑峰进一步指出,“流动性陷阱”形成原因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投资减速。自2002年底起,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期开始由贬值转向升值,升值预期在2004年7月份后加速。人民币巨大的吸引力导致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流动性充足、利率调低导致的流动性陷阱将是长期的态势。
今年1至8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殷剑峰分析,投资下降原因是企业利润率下降,企业亏损额上升。同时,农村居民消费下降的速度和幅度远远大于城市居民消费上涨的速度和幅度,使得消费也呈下降趋势。由于涉及城市化、工业化等一系列因素注定了刺激消费不是一个短期性问题,各因素综合决定了流动性陷阱将是一种长期的态势。
“流动性陷阱”也是影响近期债券市场的主要原因。殷剑峰认为,流动性依然充足且不断增加和准备金利率可能进一步下降使得债市走强成为可能。若继续调低超准备金利率,乃至对法定准备金利率进行改革,债券市场的收益率重心将继续下降。
殷剑峰建议,应当利用“流动性陷阱”推动债市的发展,尤其要注意短期融资券存在的五大问题:第一,严格执行备案制;第二,加强承销商的竞争,避免银行独大的局面;第三,逐步引入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制订资产支持证券的相关规定;第四,关注发债企业的套利问题;第五,短期融资券只是短期的直接债权融资工具,不能替代长期的资本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