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蚕桑基地发展的现状与出路调查分析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9-21 09:21:00
茧价涨,全市养蚕总量为何不涨?
—绵阳蚕桑基地发展的现状与出路调查分析
绵阳是四川的老蚕区,蚕茧产量、质量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曾位列全国三大产茧地(市),蚕丝产业历经辉煌。近两年丝绸行业逐渐复苏,国际市场行情好转,茧丝价格一路攀升,绵阳的蚕桑基地却在逐步萎缩,蚕茧产量远不能够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缫丝原料大量依靠外调,本地蚕茧因抬价抢购,打“蚕茧大战”质量不断下降。蚕丝产业陷入了“基地发展难,企业生存难”的“两难”境地。茧价上涨,农民为何不养蚕?绵阳蚕桑基地发展的出路何在?根据局领导安排,蚕业站、蚕种质检站人员到三台、盐亭、游仙、梓潼等区(市、县)蚕桑生产基地进行了调研,走访企业、养蚕农户、村社干部,得出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养蚕收入已不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蚕丝企业和农民对投入发展信心不足是制约蚕桑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发展蚕桑基地的意见、建议。
一、蚕桑基地发展难的原因分析
每公斤16-20元的茧价对农民还没有吸引力吗?今年春、夏,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价格一改多年颓势,一路攀升,3A级生丝逼近22万元/吨,创下近十年来的高点,鲜茧收购价格也相应升高。绵阳市春夏的实际收购价格都达到或突破了省、市物价部门制定的价格上限,特别是夏茧收购价格,创下历史最高记录,企业以“现金加补贴”等形式,使农民每公斤蚕茧价格平均可卖到18.0元左右。调查走访了十七位农户,都表示对今年的价格满意,每公斤15元以上的价格看来对农民是有较大吸引力的,觉得栽桑养蚕比往年有赚头,想多养蚕。茧价涨了,农民想发展,公司也愿意投入扶持,为什么桑树又栽不下去,基地发展不起来呢?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制约蚕桑生产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在家留守的老人和妇女成了农业主要劳动力。据统计,全市青壮劳动力有 120万人,外出务工的有 98万人,外流占 81.7%。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抱着出去闯一闯,长长见识或到经济发达地区挣大钱等想法外流,即使挣的钱除了生活费用不如在家务农也不愿回来。栽桑养蚕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精管细养夺高产需要足够的劳动力作保障。以盐亭县复明乡梨园村为例,全村8个社386户共1100人,全家主要劳动力全部外出务工的就有90户,有380人长年在外打工。以前是全县有名的蚕桑基地村,有300多户农民养蚕,每年可发种2000多张,现在外流后只有200户农户养蚕,桑叶过剩,茧价上涨却无人养蚕,发种700-800张。盐亭黄甸乡一专业养蚕大户因当地劳力缺乏,农忙时节大蚕期高价请不倒人,造成减产减收,有退耕还林的有利条件都不敢再发展。三台、盐亭、梓潼等老蚕区,现在的农村养蚕劳动力多是老人和文化不高的中年妇女,技术水平落后,产量效益不高,因此基地不断萎缩,更没有能力发展。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农村劳动力外流是制约蚕桑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养蚕收入已不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几年,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快,粮、油、猪、蚕、茶、果、药等多种经济项目和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栽桑养蚕是优势骨干项目,但已不是唯一可以增收的项目。三台、盐亭、梓潼等老蚕区对农户和村社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农村农民普遍认为现在栽桑养蚕比种粮、油、养猪划算,投入成本低,价格上涨幅度、产值相对较高,风险比种粮、油和养猪略大。
(三)蚕丝企业和农民对蚕桑基地发展投入信心不足
一方面,蚕茧收购加工企业面对放没有完全放开,管又管不住的蚕茧经营市场,投资收益没有保障,不愿投入资金发展蚕桑基地。另一方面,在市场中经济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民来说,经过多年“栽桑就毁桑,毁桑又栽桑”的反复折腾后,最担心的就是茧价大起大落,栽桑不容易,毁了却可惜,信心受措,不愿发展。企业的投入信心不足来自市场经营环境,农民的担心则是企业收购价格。在三台从企业和农民的合作关系来看,全市收购、加工企业和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并能够有效约束执行的很少。行情差茧价低时,农民的利益容易受损;行情好茧价高时,企业的利益没保障。产业化合作关系不稳定,就不能解决投入问题,影响蚕桑基地发展。
二、绵阳发展蚕桑基地的有利因素
(一)国际茧丝绸市场好转,供求关系趋于平衡,茧丝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适当走高,将有利于刺激蚕桑基地发展。从调查情况来看,茧价大涨,不养蚕的农民大多持观望态度,老养蚕户有扩大现有桑园面积的积极性,三台、盐亭等地农民要求企业供应种苗的数量比前几年增加,预计全市明年桑园面积可望增加2-3万亩。
(二)绵阳有多年的蚕业生产基础,有知名的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加工企业原料需求缺口很大,不会造成蚕茧销路不畅。
三、促进基地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改革蚕业行政管理体制,按照“一体化管理”原则调整归并蚕丝管理职能。建议将蚕种、蚕桑管理职能、茧丝绸协调职能合并,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将市畜牧局承担的蚕药管理职能也委托给这个部门行使,改变多头管理局面,规范产业经济秩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将蚕茧经营权和基地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保证“谁投资发展,谁收购、受益”的公平竞争原则,增强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
(三)制定合理的、市场化的蚕茧收购价格,加强价格检查,维护农民利益,促进蚕桑基地发展。
(四)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实现企业和农户互惠合作,共建蚕桑基地。
(五)加强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蚕业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增效。
(六)重点推广省力化、简易养蚕技术,解决制约蚕桑基地发展的劳动力瓶颈问题。
信息来源:四川蚕业协会